天天看點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文丨深途(ID:shentucar),作者丨黎明,編輯丨魏佳

2017年的春天,美國得克薩斯美洲賽道,一輛叫作EP9的電動超跑,在無人駕駛測試中跑出了每小時257公裡的成績,成為當時全球最快的無人駕駛汽車。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這輛車的制造商,是一家來自中國的公司——蔚來汽車。消息在賽車圈轟動很大,也極大鼓舞了國内的造車公司。

在那個PPT造車泛濫的年代,很多玩家的車都還沒造出來,蔚來已經率先拿到了自動駕駛的門票。

不過,搞自動駕駛很燒錢,要養活中美兩地300多人的團隊不容易。在2019年那場嚴重的财務危機中,蔚來自動駕駛團隊人員流失嚴重,自主研發按下暫停鍵。

在這個過程中,另一家造車新勢力小鵬汽車,突然追了上來。憑借清晰的定位和激進的政策,小鵬在自動駕駛方面創造了多個第一。比如,第一個落地搭載英偉達Xavier晶片,第一個實作量産的雷射雷達車型等等。

去年3月,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要做自動駕駛全球第一。

在何小鵬放出這番話兩個月後,理想汽車旗下唯一的量産車型理想ONE,終于迎來中期改款。理想ONE在改款中增加了一顆晶片、四顆毫米波雷達,自動駕駛硬體整體更新。然後趕在去年底,理想正式推送了NOA高速領航輔助功能。

雖然比蔚來和小鵬晚了些,功能也差了點意思,但理想總算沒有缺席。

從2017年至今的五年時間裡,我們所看到的汽車,外觀并無本質變化,但内在構造和功能早已天差萬别。比如,車的動力來源正在從油變成電,再比如,五年前讓人驚歎的無人駕駛,距離真正落地越來越近。

何小鵬說,在未來判斷一台汽車是不是智能汽車,最核心的就在于,這個汽車是否具備自動駕駛功能。

圍繞自動駕駛,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們,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搶位争奪戰。2022年,蔚來、小鵬、理想這三家公司,将在這個賽場正面相逢。它們除了會各自推出一款史上最高配的智能汽車外,還會在硬體、軟體、資料、團隊等次元,展開全方位的PK。

蔚小理的自動駕駛大角逐,來了。

硬體軍備競賽,不隻是和時間賽跑

在自動駕駛這條路上,蔚小理這三家公司中,最早嶄露頭角的是蔚來。

2018年6月開始傳遞的蔚來ES8,是新勢力中最早量産的車型,也配備了當時國内最先進的ADAS(進階駕駛輔助系統)。

這套系統中最核心的零部件,是一顆自動駕駛晶片——EyeQ4。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Mobileye EyeQ4的攝像頭元件 來源 / Mobileye官網

晶片來自一家以色列公司Mobileye,它當時占據了全球ADAS約70%的市場佔有率。而蔚來ES8搭載的EyeQ4,是Mobileye的最新成果,這比特斯拉更早之前用的EyeQ3,性能提升了8倍。ES8則成為全球首款搭載Mobileye EyeQ4晶片的量産車型。

一開始就用上了最頂級的硬體,讓蔚來實作了自動駕駛的搶跑。

硬體對于自動駕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跟手機和電腦類似,CPU和顯示卡性能不達标,玩大型遊戲就會卡。

但問題是,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晶片的性能一直在提升,當下最先進,不代表兩年後還先進。

Mobileye Q4晶片的算力是2.5 TOPS,蔚來的三款量産車型ES8、ES6、EC6,小鵬的第一款車G3,以及改款之前的理想ONE,都是用的這款晶片。

但是小鵬在2020年推出第二款車P7時,換成了英偉達Xavier晶片,算力從2.5 TOPS,直接提升至30 TOPS。這讓小鵬在硬體架構上實作了趕超。2021年推出的小鵬P5,也延續了這個架構。

随後,理想ONE在2021年的中期改款中,換上了兩塊地平線的“征程3”晶片,算力達到5TOPS,雖然不及英偉達Xavier,但相比Mobileye Q4也已經翻倍了。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在蔚小理中,理想是追趕者的角色。車推出的晚,硬體也不是最優,是以早期的硬體競賽,主要發生在蔚來和小鵬之間。

不過,英偉達Orin晶片要直到2022年才會投産。小鵬的最新車型G9,以及理想的下一代車型X01,也選擇的是這款晶片。它們不約而同踏進了同一條河流。

從計算晶片出發,蔚小理在硬體上展開直接的軍備競賽,2021年是第一年,2022年會更加激烈。

硬體層面的賽跑,還發生在感覺裝置上,比如各種雷達。

在實作自動駕駛的過程中,環境感覺是第一步,載體是攝像頭、超音波傳感器、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等等。汽車使用這些硬體的種類、數量多少,以及性能高低,直接影響自動駕駛的實作程度。

2021年可以算是雷射雷達上車元年。小鵬P5搭載雷射雷達量産落地後,越來越多車企加入雷射雷達陣營。今年将要亮相的蔚來ET7、小鵬G9,威馬釋出的新車型M7,全都裝了雷射雷達,理想X01或将為雷射雷達預留接口。

在自動駕駛的硬體架構上,新勢力們加速疊代,誰也不敢絲毫松口氣。

算法和資料,水面之下的博弈

如果隻是在硬體上堆料,那自動駕駛未免太過簡單。硬體背後,還需要有足夠智能的算法和軟體支撐,這才是真正拉開車企之間差距的關鍵。

從上文中我們看到,蔚小理在對自動駕駛晶片的選擇上,遵循了大體相同的路徑——Mobileye作為過渡,下一代車型進化到英偉達Orin平台之上。

早期之是以選擇Mobileye,一是Mobileye的EyeQ系列産品确實好用,二是當時确實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但這裡有一個問題,Mobileye的體系是完全封閉的,算法與晶片捆綁銷售,它就像一個“黑盒”,合作車企很難根據自身需求設計功能。更重要的是,無法掌握算法和資料。

資料對自動駕駛太重要了。中信證券認為,自動駕駛是一種基于機器學習算法的技術,資料是算法模組化與軟體落地的基礎,大量的資料采集是自動駕駛技術開發的前提。

Mobileye和車企合作,相當于“授之以魚”,卻沒有“授之以漁”,車企自身并不具備真正的自動駕駛能力。按照上汽董事長陳虹的說法,“失去了靈魂”。

相比之下,英偉達更加開放,它提供核心晶片,其餘部分是開放的,車企能基于它的計算平台做算法、資料的定制化開發和植入。

Third Bridge高臨咨詢的專家表示,在中國市場,從需求側來講,英偉達更适合自身已經具備一定算法能力的汽車廠,Mobileye則對汽車廠做自動駕駛初期相對更友好。

這是蔚小理羽翼漸豐後,放棄Mobileye的根本原因。

但放棄是有成本的。

特斯拉的例子就是前車之鑒。2016年特斯拉放棄Mobileye Q3,切換到英偉達DRIVE PX2,由于相應的感覺算法要重新開發,導緻Autopilot的使用體驗有所下降,直到後來算法優化後才有所改善。

上述專家認為,考慮到國内主機廠尤其是新勢力為了做出産品之間的差異化,未來自動駕駛晶片的主流趨勢可能會更傾向于和英偉達合作。

如今,蔚小理正在邁出這一步。問題是,它們準備好了嗎?

小鵬目前還算成功。搭載英偉達Xavier晶片,并在此基礎上做了算法和軟體自研的落地車型小鵬P7和P5,先是實作了高速NGP導航輔助駕駛,然後測試城市NGP。這在國内新勢力中是領先的。

而且,小鵬是蔚小理中第一個公開宣稱全棧自研的玩家。中信證券認為,全棧自研能力是小鵬汽車的核心優勢。2021年一季報,小鵬首次披露了在汽車軟體業務上的收入——3000萬元,已超過2020年全年收入的一半。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來源 / 視覺中國

理想一直在努力追趕。事實上直到2020年IPO之後,理想才開始在研發上發力,并大力招攬人才。2020年9月,前偉世通全球首席架構師王凱空降理想,出任CTO,全面負責研發工作,這是理想加大研發投入的重要标志。

在2021年之前,理想主要依賴第三方軟硬體供應商實作輔助駕駛功能。跟蔚來和小鵬不同的是,理想在從Mobileye切換至英偉達的過程中,插入了一個地平線征程3的平台。

有觀點認為,這在根本架構上并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反而要為算法的重新适配花費精力。理想ONE原計劃是在2021年9月推送NOA“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實際比計劃晚了整整3個月。

在下一代車型X01上,理想在硬體上縮小了差距,但能不能把英偉達Orin晶片強大的算力利用好,就要看理想的自研水準究竟如何了。

自動駕駛進化之路:更新打怪、無法結束

在輔助駕駛功能的實作路徑上,從最終效果來看,蔚小理大體類似——通過硬體的更新,軟體的進化,同時結合新車銷量增加帶來的行駛資料增加,實作算法的疊代和更多功能的解鎖。

比如理想ONE,這款車的定位是家庭用車,輔助駕駛性能沒有成為核心賣點。在最初的版本上,它在自動駕駛上存在一些明顯不足,比如無法實作自動變道功能,而特斯拉、蔚來和小鵬都具備。

這是因為理想ONE用來做前視探測的硬體,隻有1顆前視單目攝像頭和1個毫米波雷達,車輛後側缺少毫米波雷達,無法對後方長距離的車輛進行檢測。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改款之前的理想ONE硬體配置 來源 / 中信證券

這種硬體上的不足,直接限制了輔助駕駛能力的發揮空間。後來理想ONE在中期改款的時候,增加了四顆毫米波雷達,然後通過OTA更新,解決了這個問題。硬體更新後,理想ONE才在當年底,向車主推送NOA高速領航輔助功能,這才跟上蔚來和小鵬的步伐。

小鵬采取從L1、L2不斷疊加功能,最後實作L3、L4的方法。具體而言,小鵬把整個自動駕駛場景拆解成一個個功能單點突破,比如自主泊車、自動變道、高速 NGP、城市NGP等等,最終通過OTA,實作點到點的輔助駕駛全閉環(從車庫到車庫)。

一開始的時候,小鵬将重點放在最好突破的自主泊車場景,何小鵬不止一次公開推銷過小鵬的泊車功能。到了P7,車輛的硬體和軟體都上了一個台階,小鵬的自研算法才真正發揮威力,高速 NGP功能也是在這個時候解鎖。有雷射雷達加持的P5,則将城市NGP功能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總體上,小鵬是通過一個接一個的OTA,解鎖一個又一個功能,形成一個越來越接近L3、L4的進階輔助駕駛系統。而這個過程所花時間的長短,則取決于上文提到的硬體、軟體、算法等多元度的綜合影響。

經過過去這幾年的努力,蔚小理這三家公司都已經向車主推送了自己的高速導航輔助駕駛功能,在功能的覆寫範圍上差别已經不是太大,隻是體驗會有不同。Third Bridge高臨咨詢的專家認為,在自動駕駛功能方面,高速領航、城市領航是各家造車新勢力關注的重點。

一個變量是,入職不到兩年的理想CTO王凱,或将于近期離職。而王凱此前曾全面負責理想的智能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和量産工作。這或多或少會對理想的自動駕駛研發帶來影響。

對于蔚小理而言,探索自動駕駛的過程,是一場真正的長跑。過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有太多的彎路,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進坑裡,落後于對手。

但在另一個次元,它們又是親密的戰友。在時代的浪潮面前,它們共同探索未知,始終并肩作戰,乘風破浪。

最後,貼一張三位大佬的圖,來自2020年6月何小鵬的微網誌。配文是:三個苦逼,在憶苦思變......

蔚小理,自動駕駛誰第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