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桑皮紙與國畫的相遇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劉萌萌

春節剛過,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桑皮紙産業園就迎來今年首批遊客。他們的到來為當地帶來冬日的暖陽和滿滿的希望,也為鄉村文化旅遊開了一個好頭。

沙漠邊緣的這個鮮為人知的村莊,能在冰雪季不以冰雪引遊客,魅力離不開桑皮紙這個文化媒體。尤其是由此衍生的“桑皮紙上的中國畫”,這種打破地域、藝術界限的藝術新形式,将文化内容、符号、故事融入旅途和遊覽全過程,成為促進文旅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

桑皮紙與國畫的相遇

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是“桑皮紙之鄉。”墨玉零距離提供

從藏在“深閨”到走向大衆

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内,一幅幅呈現在古雅、質樸桑皮紙上的國畫作品,吸引着人們駐足觀看。這是2012年“春雨工程”全國文化志願者邊疆行之“藍靛金箔——中國畫·桑皮紙繪畫作品展”的展覽現場,“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第一次走進人們的視線。10年來,它發展為新疆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新疆桑皮紙古稱漢皮紙,是中原與西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和見證,具有防蟲蛀、不怕潮、防字迹褪色等特性。2006年,‘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新疆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魏寶山說。

桑皮紙與國畫的相遇

新疆美協副主席亞裡昆·哈孜和農民畫家進行交流。新疆國畫院提供

随着對桑皮紙深厚的文化積澱了解漸深,新疆國畫院将桑皮紙引入國畫的創作中,使之代替宣紙,完成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國畫的完美結合。從“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全國美術作品巡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桑皮紙上的中國畫作品展”“一帶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紙上的中國畫作品展”,到“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新疆國畫院先後組織邀請全國上千位知名畫家用桑皮紙創作國畫參展,其中有兩百多位畫家還深入新疆采風寫生、交流互鑒。在打造“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展覽品牌的基礎上,新疆國畫院又陸續推出“桑皮紙上的農民畫”“桑皮紙上的兒童畫”系列展覽活動,搭建起一個內建果展示、文化傳播、宣傳推廣為一體的平台,推動新疆桑皮紙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桑皮紙與國畫的相遇

《非遺新疆桑皮紙制作技藝》長卷局部圖。魏寶山提供

交流互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烏魯木齊美術館的展廳内,一幅16米《非遺桑皮紙制作技藝》長卷徐徐展開在人們眼前。這幅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浙江知名畫家黃理國和魏寶山3位書畫家,用一年時間共同完成的整幅長卷,用國畫、書法,寫意、工筆相融合的方式,描繪了新疆桑皮紙的曆史淵源和制作桑皮紙的主要工藝過程,構成桑皮紙制作技藝全景圖。

新疆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亞裡昆·哈孜說,新疆桑皮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傳承,需要共同傳承利用。

“我帶學生去臨摹龜茲壁畫時,發現桑皮紙非常适合壁畫題材的美術創作。”新疆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陽豔華說,研究與應用并行,才能更好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非遺融入現代美好生活。

“桑皮紙淡黃的色澤、粗纖維的質感,令我想起新疆的戈壁、沙漠、風蝕峽谷等地形地貌。”新疆教育學院藝術學院院長褚曉莉說,藝術家應該根據桑皮紙獨有的特色與美感,去探索桑皮紙在書畫創作和衍生産品中的應用。

不僅是中國書畫,畫家們還在桑皮紙上進行油畫、水彩水粉畫的創作,讓中西方繪畫形式互相融合,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今年年初舉辦的“桑皮紙上的魅力和田——北京新疆書畫作品展”,彙集了來自北京、新疆等地的100多位知名書畫家百餘件精品佳作,涵蓋了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人文風情等内容。

“在交流碰撞中,畫家們形成共識: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喜愛。這些作品,不僅折射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呈現出日益鮮活的生命力。”新疆國畫院執行院長李志天說。

桑皮紙與國畫的相遇

浙江畫家黃理國為農民畫家阿蔔力克木·麥麥提敏畫速寫。新疆國畫院提供

活态傳承,走進現代生活

“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的創作和傳播,讓昔日被冷落的“大雅”,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通過‘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系列活動,疆内外許多人了解認識了墨玉桑皮紙,帶動布達村桑皮紙的生産和銷售,促進當地農民居家就業、增收緻富。”墨玉縣普恰克其鎮黨委書記王落成說,桑皮紙的傳承保護,不應僅僅是銷售紙張本身,而應站在更高層面,挖掘出桑皮紙附加的深厚文化内涵,用非遺講好新疆故事。2021年4月,為了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桑皮紙制作技藝,墨玉縣對位于布達村的桑皮紙文化産業園更新改造後投入使用,園内有桑皮紙制作工坊、桑皮紙博物館等相關産業,還有十餘戶村民從事樂器銷售、特色美食等産業。

一場場畫展中,畫家、文藝理論家、美術評論家的學術研讨,逐漸挖掘“桑皮紙上的中國畫”的技藝操作、文化内涵和發展前景,掀起一個又一個熱潮,帶動了書畫家、傳承人以及更多人的積極參與。

由桑皮、木槌、木框和桑皮紙漿組成的一套桑皮紙體驗包,一本本散發着複古氣息的桑皮紙線裝書“四書五經”,一盞簡潔典雅的桑皮紙台燈……琳琅滿目的桑皮紙和其衍生品的熱銷,帶給造紙匠人可觀的收入,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熱衷于學習這門手藝。

桑皮紙與國畫的相遇

桑皮紙技藝制作人正在對桑皮紙進行分類。高維虎攝

“我們家祖輩都制作桑皮紙,如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僅制作桑皮紙,我家每年就有十幾萬元的收入。”桑皮紙匠人布再乃普·斯瑪依說,布達村每年都會定期舉辦桑皮造紙術教育訓練班,村裡已有50餘人掌握了制作桑皮紙的手藝。

“一張張桑皮紙在全國各地知名畫家的筆下,變成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傳承、保護、創新,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變活了。”魏寶山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