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學分層走班後想換班?松江一中為兩名學生開了一場聽證會

作者:上觀新聞

前幾天,松江一中高一(8)班學生沈星(化名)向學校送出了一份換班申請書,并在申請書中高調“表白”前數學任課教師汪曉晶。同時送出換班申請書的還有高一(10)班的明浩(化名)。原來,這學期,松江一中推出了數學分層走班教學,兩名學生都因班級變動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數學分層走班後想換班?松江一中為兩名學生開了一場聽證會

兩天後,由學校上司、班主任、教師代表和家長代表組成的“聽證專家團”為這兩名學生辦了一場聽證會,還搬來了錄影機全程錄像。按照聽證會相關規定,如果未達成願望,學生還可直接向校長提出申請。

申請換班 先自陳再讨論

在這場頗為嚴肅的聽證會上,沈星講述了她和汪曉晶之間的故事:“我不是一個适應能力很強的學生,已經習慣了汪老師的教學風格,也非常喜歡上汪老師的課,相信跟着汪老師學習,我能繼續進步。”在5分鐘的自我陳述中,沈星将數學成績從74分提升到115分的秘訣指向了汪曉晶“知心大姐姐”般的引導鼓勵式教學。明浩則将申請理由重點放在了上學期期末考試發揮失常上。

聽完兩個孩子的陳述,“聽證專家組”的成員們坐不住了,大家紛紛發問:“有沒有反思過除了粗心以外,還有什麼原因導緻數學成績下降?”“如果調換到汪老師帶教的班級,你能跟上其他同學的節奏嗎?”“本次分班并不是單次考試一錘定音的結果,而是參考了多次數學考試綜合得分,能客觀分析一下目前你在數學學習上存在的短闆嗎?後續打算怎樣改進呢?”

數學分層走班後想換班?松江一中為兩名學生開了一場聽證會

一番“你問我答”後,沈星獲得了2票“同意”、5票“不同意”,明浩獲得7票“同意”。最終,全票通過申請的明浩如願調配到了心心念念的班級,沈星的申請則被駁回。課程教學中心副主任楊健解釋:“經過商讨分析,聽證會專家組成員認為,沈星的進步和汪曉晶老師課後的耐心指導不無關系,但也說明她本身學習接受能力并不是很強,而汪曉晶老師新帶的班級節奏相對較快,如果換到這個班,沈星很可能跟不上課堂節奏。”

聽證會結束後,雖然換班願望迫切,但沈星放棄了繼續向校長提出申請的機會。“雖然申請失敗,但我獲得了另一種成功。成長路上難免會經曆一些不如意,試着給自己機會去嘗試、去挑戰。”沈星感慨道。

個性教育 既關注又愛護

“聽證會其實也是一堂充滿個性的師生探讨課,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收獲。”楊健介紹,開學之初,松江一中确定了學生、教師、家長三方視角的“個性化教育十大關注點”,重點關注“增加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的個性特長、差異性被尊重”“選修(社團)課的可選性”等内容。“數學分層走班教學”便是個性化教育的一次全新嘗試。

“個性化教育,前提是承認學生在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差異。數學個性化教學需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學生的數學差異為依據,以學生個性充分發展、潛能充分展現為目标,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向上生長的力量。”高一數學備課組組長王瑾告訴記者,數學分層走班教學既包括學生的分層,也考慮到了教學内容、課後作業的分層。

數學分層走班後想換班?松江一中為兩名學生開了一場聽證會

“關注學生是個性化教育的要義,愛護學生是個性化教育的初衷。”在學校校長潘建榮看來,“個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從“學校的學生”轉向“學生的學校”。他認為,“學校的學生”反映的是一種學校本位觀,折射出的關鍵詞是“教育”和“管理”,而“學生的學校”反映的是一種學生發展本位觀,折射出的關鍵詞是“學習”和“服務”,身處其中的學生将更加自由、更加幸福、更加有能力主導自己人生的發展追求。“這學期,我們将通過‘添加’‘倒置’‘變臉’等系列流程再造措施,落實推進個性化教育。”潘建榮說。

■記者 王梅 文 松江一中供圖

■文字編輯 楊露 許萍

■欄目責編 樹征宇 ■欄目主編 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