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大多的國家為了更好地促進本國的發展,減少糾紛,提升國民的幸福指數,都實行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就算是國家的上司人也不例外,但仍有不少的國家依然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比如印度。因為一夫多妻,那麼家中的孩子也會比較多,他們的生活、教育等都會為長輩帶去很多負擔。是以若是家中的經濟狀況較好,家風又比較好,則會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孩子,比如大陸清朝時期的一名官員孫寶琦,他的家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孫寶琦是一個地道地道的南方人,1867年,他出生在風景宜人的杭州。因為他的父親在朝為官,是以他的家境也不錯,自小不用為吃穿發愁,到了上學的年紀,也能到私塾去接受好的教育。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他對讀書也比較感興趣,加上父親經常教導他要注重學業,是以他對學習也十分上心,後來,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科舉當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再加上他父親的這一層關系,使得他得到了戶部主事這樣一個令人豔羨的肥差。在戶部的工作不僅不累,有俸祿,而且還可以借機為自己謀私利,是以很多人都十分羨慕孫寶琦。不過,他們想不到的是,孫寶琦一身正氣,還為人清廉,是以他并沒有像别人想象的那般敷衍工作、大肆斂财。
這樣的人,顯然是和别人不合群的,而且,會被别人誤認為是“僞清高”,是以很多人對他都有意見,加上他不會讨好上級,說一些讨上級開心的話,是以,時間一長後,大家對他的不滿也越來越多,最後,他面臨的隻能是被貶的下場。被貶之後的孫寶琦不論是俸祿、還是仕途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他自己對此也十厘清楚,照這樣發展下去,可能某一天,他的仕途就終結了。
他不僅辜負了父親的期待,也會無力支援家中衆多人口的吃穿用度,是以,為此他很是發愁,但令他想不到的是,他後來的仕途竟然又有了轉機,而這一些都要歸功于他的女兒們。孫寶琦的一生共娶妻5人,育有24子,其中,有16人為女兒。
孫寶琦的大女兒嫁給了在清朝中很有威望的盛宣懷的兒子盛恩頤。其實此次聯姻的提出者是盛宣懷,因為他聽聞孫寶琦家的女兒都很出色,是以便想着為自家的兒子找一門好的婚事,但孫寶琦那時有諸多的顧慮,是以并沒有答應,并給出了拒絕的理由,是沒有足夠的彩禮,本以為事情就此終結,沒想到,盛宣懷卻說,不需要那些,隻需要有新娘子就可以了。
孫寶琦在看到了盛家的誠意後,也答應了這項婚事。之後,盛宣懷逝世,将剩餘的許多财産也留給了自己的兒子,誰曾想,盛恩頤也不夠争氣,隻知道花錢,不知道掙錢,最後,使得盛家在他的帶領下,衰敗不堪。
當然了,在孫寶琦與盛宣懷剛結為親家的時候,孫寶琦也沒有在官場上再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後來,在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孫寶琦跟随着慈禧一路,一直不曾離去,直到抵達紫禁城,慈禧太後見他如此忠心,便對他加官進爵。之後,孫寶琦的二女兒又嫁給了軍機大臣奕劻的兒子載倫,因為這層關系,孫寶琦很快便得到了升遷,成為了山東巡撫。因為他在職期間,真心為百姓辦事,又不大肆斂财,是以他在百姓的心中是一個清廉的好官。
1911年,孫寶琦迫于壓力,主動離了職。之後,令孫寶琦沒有想到的是,袁世凱竟然主動找到他,還想與他結為親家。孫寶琦一時間陷入了糾結之中,因為他知道袁世凱是一個争議很多的人,是以孫寶琦也不知道到底要怎麼做才是正确的,但這件事情肯定要給袁世凱一個答複,是以孫寶琦隻能盡快考慮,不能拖太久,以免惹怒了袁世凱,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之後,孫寶琦在一番考量後,最終還是答應了這門婚事,讓自己的五女兒嫁給了袁世凱的兒子。
至于孫寶琦的其他女兒,也都嫁得很好,親家的背景都是非富即貴,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此外,有一個女兒不得不提一下,她就是孫寶琦的第七個女兒孫用蕃,她的夫婿是晚清大臣張佩倫的兒子張志沂,在兩人成親之前,張志沂與他的妻子已經育有兩子,其中一個孩子就是大陸著名作家張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