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導讀:曾經宣稱“不造車”的華為,和車企合作造了兩款車,銷量可謂慘淡,甚至引發部分車主集體維權。消費者對華為造車不太“感冒”,以上汽“靈魂論”為代表的車企也不買華為的賬,華為下海造車成為必然?新車“問界M5”的釋出,證明華為似乎已變相下海造車。在新能源車頭部效應愈發明顯的背景下,華為的造車模式又還沒跑通,但它不得不和時間賽跑。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AITO問界M5釋出會 圖源網絡

作者|淩風

“争取這兩款車至少賣30萬輛,我希望我們上來第一年就幹翻超越他們,第二年遠遠超越他們……”日前,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的一番慷慨陳詞在網上火了。相關視訊,來自2021年餘承東的一次講話。

華為新車還未面市,餘承東就已開始“指點江山”,定下兩款車一上市就銷售“30萬輛”的目标,不僅要“幹翻”當時合計銷量不超過10萬輛的造車新勢力“蔚小理”,還要超越月銷量3萬多台的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NASDAQ:TSLA)。财熵注意到,華創證券于2021年5月發表的研報中,就有“餘承東在公司内部定下了明年(2022年)銷售30萬台的目标”的相關表述。

公司上司出來“打打雞血”、發表一下願景無可厚非,但現實是殘酷的。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和華為較為深度合作的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2021年的銷量不到3000輛;重慶“賽力斯智選SF5”的銷量為8000輛左右,兩款車合計銷量1萬輛出頭,距離餘承東30萬輛的“小目标”,中間隔着不止1組“蔚小理”。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财熵制表

在新能源車大軍裡,前有特斯拉、比亞迪(002594.SZ)這類先頭部隊,後有“蔚小理”等新勢力,而“來勢洶洶”的華為在造車模式上卻還沒跑通。從“不造車”到“變相造車”,華為似乎走得頗為沖突與曲折。對于這家産業巨頭來說,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

造不造車?

很多人認為,華為造車,是在手機業務被美國“卡脖子”之後,公司為了尋找新的增長點而開辟的新業務。但其實,華為造車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彼時華為就已開始了車載子產品的研發工作。

2013年,華為内部開始讨論如何介入汽車行業;2014年,華為成立“車聯網實驗室”,開始涉足汽車互聯化、智能化、電動化的技術創新;2017年起,華為與國内多家主機廠在5G、雲、AI等領域達成合作。但此時,對于造不造車,華為内部還沒有達成統一意見。直至2018年年底,華為管理層在海南三亞開會,決定“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2019年5月中旬,華為和旗下海思半導體被美國方面列入實體名單。意識到美國的打壓會讓自己的手機業務遇阻,華為随即加快智能汽車領域的布局。5月下旬,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把自己定位為“增量部件供應商”,提供智能汽車ICT 部件和解決方案。

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BU與BG是并列的一級部門,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成立,宣告其成為華為六大一級部門之一。2020年11月,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由此前的ICT業務劃歸到由餘承東管轄的消費者業務。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華為組織架構 圖源華為官網

“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這是華為反複提及的一句話。對于不造整車的原因,華為總裁任正非表示,一是造車需要的資金量巨大;二是樹敵太多,可能導緻合作夥伴反彈。比如說德國是少數支援華為5G的發達國家,汽車是德國的絕對核心利益;三是希望做産業賦能者,不要做産業颠覆者。積累該積累的技術,交該交的朋友,賺該賺的錢。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華為内部一緻決定不造車。事實上,在“造車派”裡,就有重磅人物——餘承東。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面對華為不造車的決定,我們老餘就不服氣,但老餘隻有一票。”

為了徹底打消内部造整車的念頭,2020年10月,任正非親自簽發檔案,重申“不造車”,并警告“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耐人尋味的是,這份檔案的期限是三年。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華為内部關于不造車的檔案 圖源網絡

其實,即使不考慮同業競争的問題,華為若下海造整車,也将面臨着不小壓力:

一是經驗。即便華為在資訊與通信技術(ICT)領域所向披靡,但在整車方面卻是個新手;

二是供應鍊。由于被美國“制裁”,華為有着晶片供應的壓力。财熵也咨财熵券商汽車行業研究人員,其表示,高端智能汽車所需零部件數量甚至高達上萬個,非高端的也有幾千個,遠高于手機的2000多個零部件。華為不造整車,那它怎麼造?當然是與車企合作。

曲線造車

華為和車企的合作,可追溯到2017年——當年9月,華為與北汽新能源達成合作,計劃在雲計算、車聯網等領域展開合作;次年11月,雙方在2017年合作協定基礎上深化戰略合作,利用華為在ICT領域的技術優勢,助力北汽新能源打造下一代智能網聯電動汽車。

當然,定位為“幫助車企造好車”的華為,合作對象不限于北汽,長安汽車(000625.SZ)、廣汽集團(601238.SH)、小康股份(601127.SH)等也逐漸成為其合作夥伴。

即便是合作造車,其實華為自己也“沖突”:一方面希望消除車企顧慮,反複強調自己隻是“幫助車企造好車”;另一方面又想深入主導産品制造流程。

目前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主要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tire1、tire2模式”(一級、二級供應商)。作為部件供應商,華為可為車企提供包括電機控制器、雷射雷達、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等汽車軟硬體産品,也包括HiCar、HMS for Car等軟體及關聯APP應用。比如比亞迪漢、賽力斯智選SF5均搭載了HUAWEI HiCar。

第二種是“HI模式”。簡單來說,這種模式就是車企使用華為全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使用華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身上,會有“HI”辨別,比如北汽的極狐阿爾法S HI。

第三種是“智選模式”。在此模式中,華為是部件供應商,也是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還提供銷售管道,也就是說華為在開發程序和商業布局的話語權更重。目前車型如賽力斯智選SF5。

華為的企業文化,向來以“狼性”著稱,其在智能汽車領域也貫徹着這一傳統。

2020年10月,華為正式釋出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半年後就有車型出來了——2021年4月17日,北汽與華為合作的極狐阿爾法S HI釋出。這是最早在“HI模式”誕生下的車型,它内置華為ADS高階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并搭載華為鴻蒙OS作業系統,是全球首款搭載華為鴻蒙車機作業系統與應用生态的汽車,也是首款搭載華為雷射雷達方案的智能電動車。該車基礎版預售38.89萬元,高階版預售42.99萬元。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極狐阿爾法S HI 圖源極狐官網

2021年4月19日,小康股份旗下的金康賽力斯,在上海車展期間正式釋出賽力斯智選SF5。這款車号稱續航1000公裡,搭載了華為 DriveONE三合一電驅動系統、HUAWEIHiCar人、車、家智慧互聯系統以及HUAWEI Sound高品質音樂體驗。賽力斯智選SF5推出兩款配置,兩驅版官方指導價為21.68萬元、四驅版24.68萬元。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賽力斯智選SF5 圖源賽力斯官網

不過,頂着華為光環的極狐阿爾法S HI和賽力斯智選SF5,2021年的銷量都隻有幾千輛,可謂慘淡。有意思的是,塞力斯智選SF5在上海車展釋出之時,當時賽力斯官方披露的資料是:兩天訂單破3000輛、一周訂單突破6000輛。然而,最終這款車的全年銷量卻隻有8000輛左右。這意味着退單的很多。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财熵制圖

消費者對華為汽車不怎麼“感冒”,車企似乎也對與華為的合作不怎麼買賬。截至目前,華為“HI模式”的量産車型隻有北汽極狐阿爾法S HI,“智選模式”隻有賽力斯智選SF5。

事實上,華為“曲線造車”的合作模式,讓其他車企“失去安全感”。在2021年6月底的上汽集團(600104.SH)股東大會上,董事長陳虹表示,與華為這樣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動駕駛,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來,它成了靈魂,上汽成了軀殼,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造車路上,“路況”不佳

華為的“狼性”文化一直被人稱贊,但在這種文化的主導下,有些事情又會顯得“操之過急”。

一般來說,從0開始打造一款電動車的新車型,可能需要2年時間,但極狐阿爾法S HI和賽力斯智選SF5均在半年以内就釋出了,主要是因為之前就有了“原始車型”。

準确地說,這兩款車是在原始車型上“修改”的車型。比方說賽力斯智選SF5,其原始車型“賽力斯SF5”在2019年推出,但市場表現不佳,2020年隻賣出不到1000輛。在賽力斯苦惱之時,華為的出現似乎讓其看到了“救世主”。

賽力斯能造車、有成型的産品,華為有技術、有品牌,雙方一拍即合。2021年4月6日,華為和金康賽力斯在重慶簽署合作協定。不過在簽約前,華為就已派出團隊改進賽力斯SF5。為了趕在兩周後的4月19日的上海車展上釋出新車,餘承東要求把能用上的華為零部件全用上。但由于時間倉促,華為對賽力斯SF5隻能做一些“修修補補”,能做的不多。

這種“操之過急”的結果是:剛上市時,頂着華為光環的賽力斯智選SF5受到很大關注,訂單4天破6000輛,但全年實際銷量卻不盡如人意。

“華為是一個優秀的手機制造商,但不代表(造)汽車也很優秀。汽車是一個價值量很高的産品,華為的車賣二三十萬、三四十萬,消費者還是很謹慎的,并不會因為華為的知名度很高就去買,也不會因為是華為的粉絲就去買。”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向财熵表示。

确實,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幾千塊錢的手機可以用“情懷”去支援,但動辄幾十萬元的智能汽車,可不是簡單靠“情懷”來買單的。消費者會對汽車更挑剔,比如成本效益、外觀、售後、口碑等。

或許是由于銷售不佳,賽力斯的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也會“取巧”。“買車之前銷售人員告訴我,以後車子的系統可以更新為鴻蒙系統,但實際卻無法更新,感覺被騙了。”賽力斯智選SF5的車主王先生向财熵抱怨。

對此,财熵咨詢了金康賽力斯公司,從業人員表示:“賽力斯智選SF5由于搭載了HUAWEI HiCar,是沒辦法更新為鴻蒙系統的。關于華為智選的更新會不斷進行,但沒辦法更新為鴻蒙系統。”

此外,财熵在黑貓投訴平台看到,有車主反映賽力斯智選SF5号稱續航1000公裡,但實際純油450公裡、純電85公裡,有“虛假宣傳”的嫌疑。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賽力斯智選SF5車主投訴華為“虛假宣傳” 圖源黑貓投訴網

極狐阿爾法S HI和賽力斯智選SF5隻能算是車企和華為合作打造的車型,但在營銷上卻“華為化”,借助華為品牌号召力大打華為噱頭。這會讓消費者覺得,這就是“華為汽車”。“買賽力斯智選SF5的初衷是有華有背書,但售後、保養這些是由賽力斯負責。”前述王先生表示。

不難發現,在造車上,華為更多的還是扮演“供應商角色”,其在極狐阿爾法S HI和賽力斯智選SF5的外觀上也沒做什麼改動;車子賣出去後,在售後方面由北由或者小康負責。但由于很多消費者是沖着華為去買車的,“營銷華為化”的後果是:要是車子出了問題,車主會更多怪罪華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透支華為的品牌信譽。

除了消費者反映的“虛假宣傳”外,最近“華為汽車”的“停産風波”也在發酵。有車主表示,賽力斯智選SF5已經停産,賽力斯門店已經改成AITO品牌了。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消費者反映賽力斯智選SF5已經停産 圖源網絡

對此,賽力斯方面給出了回應。1月5日釋出的《給賽力斯SF5使用者的一封信》稱,“賽力斯SF5會繼續接受使用者訂單”。

财熵咨詢了一名華為的銷售員,對方表示:“賽力斯智選SF5還在賣,在春節前暫停銷售了,春節後可以預訂,不過沒有主推。”财熵注意到,華為體驗店已經沒有賽力斯智選SF5的身影了,取而代之的是“AITO問界M5”。

新露面的AITO,是金康賽力斯和華為共同打造的智能汽車品牌,于2021年12月2日釋出,其産品、品牌均由華為作為主導。12月23日,AITO旗下的首款車型“問界M5”釋出,其綜合補貼後價格分别為:後驅标準版25萬元,四驅性能版28萬元,四驅旗艦版32萬元。餘承東表示,這是一款“與百萬豪華相媲美”的車型。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問界M5 圖源:AITO官網

“智選以後應該是不搞了,之前賽力斯智選SF5的宣傳都換成了問界M5,華為體驗店沒有(賽力斯智選)SF5,看車要到賽力斯直營店或體驗店。”前述華為銷售人員告訴财熵。

看樣子,賽力斯智選SF5是要被華為“放棄”了,而這款車上市才僅僅半年多。這引發了購買賽力斯智選SF5的車主的強烈不滿,認為被“割韭菜”。财熵發現,在一個賽力斯SF5維權群裡,已經有不少車主進群。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賽力斯智選SF5車主組建維權群 圖源網絡

而在資本市場上,似乎早已認為賽力斯智選SF5會被放棄。就在問界M5釋出當天,賽力斯的母公司——小康股份的股價開始大跌,當天下跌8%,次日跌停,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累計最大跌幅近50%。

财熵|華為造車,“幹翻”友商的底氣從何而來?

近3個月小康股份股價走勢 圖源東方财富

下海造車是必然?

事實上,華為在“造車”這條路上也是摸着石頭過河。或許是出于對極狐阿爾法S HI和賽力斯智選SF5慘淡銷量,以及透支華為品牌信譽等情況的反思,華為開始變相“下海造車”了。

2021年12月23日釋出的AITO問界M5,除搭載華為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外,還搭載鴻蒙座艙。這是首款商用華為鴻蒙智能座艙的汽車,并且華為參與了其外觀設計和産品定義。可以說,AITO品牌從研發、制造到銷售服務各個環節,華為都屬于深度參與。而問界M5,不僅觸及“靈魂”,也涉及“軀體”,相當于整車制造的變相嘗試。而車企,則類似于“代工”的角色。

作為一款華為“血統”較為純正的智能汽車,問界M5釋出後迎來了市場極大的關注。據媒體報道,問界M5上線僅4天,訂單就達到6500輛。

雖然問界M5“吸睛”能力很強,但也有人對其“不以為然”。“問界M5是在賽力斯智選SF5的基礎上打造的,但改動不大。它在外觀上做了一些改變,最大的亮點是鴻蒙系統。”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對财熵表示。

問界M5能不能成功,現在還沒有結論,畢竟釋出到現在也才兩個月時間;“上線4天訂單6500輛”也不能證明什麼,畢竟這種事在塞力斯智選SF5身上也發生過。前述華為銷售人員也坦言:“感覺問界M5挺難賣的”。

不管怎麼說,問界M5的誕生,讓華為離下海造車更近了一步。而它的誕生,似乎也是必然的。

華為把自己定位為“增量部件供應商”,指的是供應硬體和軟體解決方案,但汽車是一個系統,并不是這麼簡單就能切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曾說,和北汽合作的極狐阿爾法華為HI版,底盤、電動方面華為都有參與,做完之後效率和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

從王軍的話語中,似乎能聽到另一種聲音:華為下海造車是必然趨勢。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至今不到三年,雖然還比較年輕,但也不得不和時間賽跑。一方面,華為2021年的營收同比下降28.9%,手機業務遭重挫後,急需新的業績增長點;另一方面,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全球銷量93.57萬輛,比亞迪59.37萬輛,造車新勢力“蔚小理”均接近10萬輛,在新能源車頭部效應愈發明顯的背景下,華為造車的模式卻還沒跑通。

留給華為的時間似乎不多了,從餘承東那番慷慨激昂的講話中依稀能感受到,他也有點着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