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患上無藥可治的罕見病,IT高管創辦公益組織拍攝病友故事

每年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病日,2022年2月28日則是第十五個“國際罕見病日”。

X-連鎖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會讓人慢慢喪失所有行動能力,直到變成半植物人,甚至最終可能死去。截至目前,世界上沒有針對這種罕見病的治療藥物。

今年43歲的劉軒飛不幸患上了這種疾病。他用了整整13年去确診這種疾病。這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代謝疾病,被納入2018年國家公布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半數以上的病人于兒童或青少年期起病,會造成聽覺和視覺功能損害、智力減退、行為異常、運動障礙等問題,95%患者為男性。

因為這種疾病,劉軒飛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迹。從一名IT高管、網際網路創業者,變成了罕見病公益組織的創始人。

“無論人生賦予了你什麼,總有些事情是你可以去做的。”在這種信念支援下,他同病友及病友家屬,三個男人共同駕駛一輛房車,曆時41天,前往中國17個省和直轄市,行駛裡程超過1萬公裡,拍攝記錄了20多名罕見病患者的故事。

他把自己的這場活動稱作“罕見病萬裡行”,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罕見病,讓社會大衆對罕見病的遺傳風險有更多認識。

等待13年,基因檢測确診罕見病

今年43歲的劉軒飛,如今出行離不開一根拐杖。

他回想起大學時期的那個他,是一名熱愛運動的男孩,不僅是學院籃球隊隊員,還參加多項長跑比賽。

患上無藥可治的罕見病,IT高管創辦公益組織拍攝病友故事

2006年的劉軒飛。 本文圖檔均由 受訪者 供圖

2006年,成為了他人生轉折的一年。“那一年我在打籃球搶籃闆時,腳踝韌帶撕裂,喪失了跑步的能力。”劉軒飛說,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早在2004年,就明顯感覺到了自己運動能力較以往下降,“一開始,我僅僅以為是自己鍛煉得少了,運動頻率不穩定,現在想來,可能就已經是罕見病早期症狀。”

從開始出現症狀到最終确診,他走了很長的一段路。

“我看了運動醫學科、神經内科、骨科的很多專家,一開始始終無法确定病因。随着運動能力的衰退,我也嘗試了兩次骨科手術,2014年我接受了腳踝韌帶修複手術,2016年又接受了膝蓋的半月闆切除手術,但是非常遺憾,我的狀況還是越來越差。”

運動能力的下降,對劉軒飛的工作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随着病情的發展,這種影響越來越大。

劉軒飛2000年大學畢業後,進入網際網路行業,可以說是中國最早一批網際網路人,也擔任過網際網路公司的高管。

“起初我告訴自己,就算患病,我也想在這個行業内做一些我能夠做的事情,我的症狀還算輕症,并沒有影響到我的大腦。”劉軒飛說,但在2017年,他徹底放棄了人生第二次創業。

患上無藥可治的罕見病,IT高管創辦公益組織拍攝病友故事

2008年的劉軒飛。

他回憶:“當時,盡管疾病還沒有影響到我的工作,但考慮到疾病風險,一方面無法給外界足夠的信心,一方面自身體能的承受能力受限,是以創業之路就暫停了。”

2016年,随着基因檢測技術在國内的開展,為劉軒飛的疾病診斷帶來了一絲希望。

他接受了專業醫生的建議,在一家機構接受了基因檢測,最終被确診為“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

“醫生告訴我,這是一種罕見病,也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兒童時期發病,且基本都是重症,目前,我還是輕症。”劉軒飛說,在确診後,他花了2個月時間去接納患病的自己。

無藥可治,成立罕見病公益組織

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這實際上是一種X染色體的隐性遺傳病,會造成聽覺和視覺功能損害、智力減退、行為異常、運動障礙等問題,95%患者為男性。”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醫師曹立說。

劉軒飛查閱了很多國内外資料,去了解這種疾病。他同時建議自己的姐姐也去做基因篩查,結果證明:姐姐也是突變基因攜帶者,這意味着她的孩子也有罹患這一罕見病的可能性。

“目前,世界上存在很多種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症,發病原因千差萬别,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會影響到中樞神經裡的髓鞘,進而影響大腦的各個區域。由于大腦被影響,病人的各項能力都會逐漸退化,從行動、視力、聽力到學習能力、語言能力以及自主進食能力,可能會造成癱瘓,成為半植物人,最後甚至可能死亡。”劉軒飛表示。

在2018年國家公布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中,就有他所患的這種疾病。但遺憾的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沒有針對這種罕見病的治療藥物,臨床醫生能做的隻有“對症治療”,治标不治本。

“譬如有人患了癫痫,那就服用治療癫痫的藥物,但并不能治療這類罕見病。”劉軒飛說,盡管他動過兩次骨科手術,但手術治療仍然不能阻止運動能力的下降的趨勢。如今,他基本隻能依靠上半身的力量完成投籃。

劉軒飛說,多年來,他一直在嘗試着運動來延緩病程,或者是通過一系列康複訓練。

因罹患罕見病,他結識了很多病友,從最初的一個微信群,到9個微信群,另外還有QQ群、抖音群等,大家在群裡分享就醫指南,“很多人得了這個病,不知道去哪裡看,也不知道去找什麼醫生看,這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他說。

患上無藥可治的罕見病,IT高管創辦公益組織拍攝病友故事

2020年7月,劉軒飛正式成立了一個罕見病公益組織“亮點連接配接罕見病關愛之家”。

2020年7月,他還正式成立了一個罕見病公益組織“亮點連接配接罕見病關愛之家”。2021年,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他還順利考取了進階健康管理師、營養師的證書,還主動報名參加了專業的的遺傳咨詢公益課程。

“目前,營運這個公益組織就是我的主要工作,我一直在想着,在我力所能及範圍内,為自己和身邊的病友做點什麼。”他說。

和病友、家屬三人開房車,記錄拍攝病友故事

開着房車去記錄拍攝病友的故事,這個想法劉軒飛從2020年就有了。但他正式出發,則是在2021年的夏天。

“這個想法來源于我的姐姐,她有天對我說,是不是可以記錄下我的那些病友。”劉軒飛覺得這個想法很不錯,“其實,我也想通過這樣的一個行動,告訴廣大的病友,你們不是獨自在戰鬥。”

在出發前,劉軒飛做了大量的籌備工作,包括資金預算、征求病友意見、與接受拍攝的病友等進行對接,同時尋找這個領域的醫學專家,邀請他們能來談談罕見病的最新治療方式等。

患上無藥可治的罕見病,IT高管創辦公益組織拍攝病友故事

2021年7月,劉軒飛和病友張玮、病友家屬左哥正式啟動了這場名為“罕見病萬裡行”的愛心之旅。

2021年7月,他和病友張玮、病友家屬左哥正式啟動了這場名為“罕見病萬裡行”的愛心之旅。三個男人共同駕駛一輛房車,曆時41天,行駛路程超過1萬公裡,走過了祖國東部17個省和直轄市,采訪了28組與罕見病息息相關的人,其中22組人為患者或患者家屬,另外6組是醫學領域的專家。

劉軒飛說,在拍攝過程中,很多病友的故事讓他觸動很大,“在這些病友中,有家境清貧,即使走路困難,仍然工作在一線崗位,還有的堅持努力學習,懷揣着夢想不放棄,也有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罕見病公益行動的剛畢業的大學生。無論前路有多難,他們都決意要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社會上其他需要幫助的罕見病病友們。”

一名參與拍攝的山東病友坦言:“已經不指望自己有什麼辦法治療,隻希望未來我們的孩子免受這個疾病的摧殘。”

患上無藥可治的罕見病,IT高管創辦公益組織拍攝病友故事

劉軒飛将這些病友的故事發到了抖音平台,目前全網有超過500萬點選量,社會關注度超乎他的想象。而他的這段人生經曆獲得了上海市罕見病防治基金會的關注,上海教育電視台為他專門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希望通過我們的鏡頭,向患者家庭傳遞希望,也希望能讓更多的社會大衆了解我們的疾病,對這一疾病的遺傳風險有更多的認識,避免這樣的疾病再發,通過不斷提升這一領域的醫療技術,進而最終能降低大陸的出生缺陷率。”這是劉軒飛最終想要達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