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理想汽車非常不友好地将2021年度财報會議放在了周五晚8:30——幾乎是打勞工一周中最接近崩潰或放縱的時刻。

以往财報會上通常潛水、劃水的boss李想此次倒是難得carry、打滿全場,全新車型推出在即,理想汽車再次強調并展現其護城河意義的産品定義能力。李想則順勢開了一門别開生面的“60分鐘,從入門到精通”的産品經理教育訓練課。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從0到1的驗證

李想對2021年的總結陳詞是完成了從0到1的驗證,即“證明了我們可以在家庭這個細分市場裡,成為行業的天花闆”。

2021年理想ONE的傳遞量達到90491輛,同比增長177.4%。用一款車型一款配置完成複仇,成為新晉中大型SUV市場銷冠。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不久前釋出的最新年報資料則是完成驗證後在業績層面的表現:理想汽車2021年實作營收270.10億元,同比上漲185.6%;毛利率則由2020年的16.4%上升至21.3%。

經營現金流方面,由2020年的31.4億元增長至83.4億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資總額則曆史性地達到了501.6億元。

成本控制“摳”如理想,該交的學費也總是得交。用于補齊短闆的研發費用投入以及銷售規模擴大帶來的成本上升導緻理想汽車2021年淨虧損擴大112%至3.21億元。

根據此前的招股書資訊,截止到2021年3月31日,理想汽車的研發人員為1633名,占員工總人數的33.3%;到2021年底,這一數字擴大至5000人以上,而公司總體員工規模為11901人。

研發費用方面,理想汽車2021年全年累計研發費用為32.9億元,同比增長198.8%。2021年各季度的研發費用率分别達到14.4%、13%、11.4%和11.6%。

而保證研發費用能持續有所投入的(整體)毛利率也在四季度達到22.4%,剔除新能源汽車積分銷售影響,這一資料已達到理想汽車的曆史最高水準。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此前李想就明确提出毛利之于研發投入的重要性——健康的毛利才能保證長期10個點以上的研發投入。

“目前我們的研發投入和别人已經沒什麼差別了,但我們仍然能保持公司一個非常良好的經營狀況,這是我們的優勢”。

研發補足後的兩項重點功能:NOA和AEB,僅僅是部分趟過特斯拉、小鵬等走過的路,下一階段能否與其他玩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則要看李想口中“非常強”的智能駕駛團隊、語音AI團隊、域控制器團隊、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團隊如何發揮。

不過,一個頗為諷刺的點在于,李想大肆強調要不斷補足技術能力的前幾個小時,傳言許久的CTO離職消息塵埃落定,一紙通告宣布王凱将因個人原因辭去理想汽車CTO一職,總工程師馬東輝接棒負責公司智能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不止于喬布斯

所有标榜自己是産品經理出身的似乎創業者或多或少都有點活在喬布斯的陰影之下。

驗證自己可以成為細分市場的天花闆後,李想重拾年少時期練就的筆力,洋洋灑灑在社交平台上寫下創業0-1、1-10的經驗教訓、方法論。在最新财報會議上,李想又樂此不疲地講起産品邏輯。

與衆多前輩一樣,李想首先從需求講起。包括使用者表達出來的明顯需求;使用者産生的隐性需求;使用者不能表達但在場景裡需要的、使用之後會覺得“這是我想要的”需求。

其次是使用者願意為購買産品而付出的價格。

企業要做的事就是讓自己的産品更大程度上地與上述兩個“圈”重合,“兩個層面重合的陰影面積越大,銷量也就越高”。

而産品本身又被拆分為産品力、安全性、産品品質、定價和供應能力這5個次元的綜合。

末了李想還頗為感性地總結道:“确實也是一個向内向外的綜合能力的展現,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碰運氣的。”

在回答全新的X01如何與理想ONE做區分時,李想也隻是用同樣的方法論打太極稱會是“明顯超越使用者需求的産品”。

幾乎所有車企都标榜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當下,李想用一套可描述的語言、可操作的方法論完成需求與産品之間的互動。很務實也很有效,無怪乎此前有業内人士感歎:“李想和魏建軍越來越像了。”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1-10的現實問題

分析師問了許多關于理想汽車會不會擴充産品形态、效仿友商造手機,會不會擴大使用者群,會不會出海等業務發散的問題,李想的回答統統都是專注、聚焦、完成1-10。

有了第一階段總結的方法論,第二階段需要實際成果來驗證。

在産品層面,大機率會在4月份推出的第二款車型X01已知的資訊包括:全尺寸SUV,全新增程平台産品,全新智能座艙和智能輔助駕駛,傳感器能力、計算能力、安全備援等都會有完全不同次元的提升,三季度傳遞……不負責的小道消息還包括折疊天幕屏、後輪轉向、目标錨定月銷1.5萬輛……

2023年推出的兩款純電車型也在平台之外有了更多資訊。

目前理想汽車在做的包括4C電池、850V系統、400KW充電樁、自營充電站等。

李想透露,理想汽車的4C電池正在與供應商進行深度聯合研發,投入了大量研發人員,主要是目前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大規模量産過4C電池,是以需要對包括電芯、電池進行深入研發。

850V系統,同樣以自研為主,類似三合一電機實作幫助電芯升壓降壓、幫助電池進行定型加熱,這樣的一些能力,“要做非常深入的研發才能實作”。具體量化來看,從電池組到高壓平台到充電樁,最終目标是要實作4C、850V平台10分鐘充400公裡的體驗閉環。

【牛财經】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不會講課的老闆不是好産品經理

産能準備方面,算上去年底與重慶政府簽訂的兩江工廠戰略合作架構協定,理想汽車的生産基地包括常州、北京和重慶三處。

但重慶工廠的産能短期内尚不能提供支撐。沈亞楠透露,到2023年,常州、北京兩大基地的産能将超過50萬輛,雙班制下則能釋放75萬輛的産能。

目前産能仍舊受到供應鍊的限制,1、2月都受到博世的影響,但未來幾個月狀況會有所好轉。

管道建設方面,截止到2021年底,理想汽車的零售中心達到206家,覆寫102座城市;同時在204座城市營運了278家售後維修中心及理想汽車授權钣噴中心。

在長遠的未來,李想十分堅定地表示會在智能電動車領域内,把産品做到蘋果的水準。

2016年做産品定義和規劃時,理想汽車認為2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的家庭使用者市場為200萬台;到2021年,這一數字是600萬台;到2025年,則會攀升至1000萬台。在1-10的關鍵階段,李想的終極目标是拿下20%以上的市場佔有率。

短期的業績指引來看,理想汽車預計今年一季度的傳遞量為3-3.2萬輛,營收則為88.4-94.3億元。

對于頗為樂觀的預期,沈亞楠解釋道:“我們是在正确時間,正确的地點、正确的政策、及正确的模式中推出正确的車型。”

以下為理想汽車2021财報會議部分問答(有所整理删改):

1. 一個成功的産品周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産能和店面為上新做好準備了嗎?

李想:本身我自己就是一個産品經理,産品有一套非常成型的邏輯,放在任何的企業、價位都是實用的。第一重要的是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這裡面包含我們所打的使用者群,面上的需求、背後的需求以及他(使用者)自己不知道的需求,我們怎麼能看得更全面,進而推出合适的産品。

第二個是他們(使用者)所願意購買的價格。這是使用者層面:一是我有什麼樣的需求,我願意花多少錢,這是我們可以把它畫出來的一個圈。

企業要做的事情就是把産品畫出來的圈跟他們的需求做最大程度的重合。

這裡面包含五項綜合能力:第一是産品力,包括尺寸、空間、性能這樣的;第二個重要名額是産品的安全性;第三個重要名額是産品品質;第四個是産品的定價;第五個,在過去幾年看得很明顯,尤其在産品爬坡的時候,是産品的供應能力。基本上是這五個名額的綜合表現,配合我們對使用者的定位需求,以及對價格的需求。兩個層面重合的陰影面積越大,産品的銷量也就越大。

陰影面積越小,這個企業想得再美好,銷量也會很差。确實也是一個向内向外的綜合能力的展現,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碰運氣的。

2. 其他友商都在試圖營造多端互聯的生态圈,有些造手機、有的聚焦城市公共交通,理想下一步如何擴充生态圈,會以怎樣的方式擴充空間智能,或者說場景應用?今年成本都是在上漲,成本上漲的大緻測算?如何控制、轉嫁這部分成本?

李想:理想汽車的戰略特點是專注,我們在智能電動車領域才剛剛完成從0到1,其實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無論是産品、應用、技術、系統層,我們還有太多工作沒有做,都值得我們接下來5年、10年堅持去做。我們仍然會堅定地堅持在智能電動車這個領域,把産品、應用、技術、系統打得全都非常透徹,10年以後再看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到蘋果這樣的一個水準。理想汽車想在智能電動車領域裡深耕,一步一步往下走的戰略定力和核心。

另一方面,車作為一個空間,我們确實還有很多别的事情可以做;我們可以把在很多别的空間上體驗并不好的技術、應用、能力到車裡面更可控,産品程度更高。為我們的家庭使用者在這個空間裡獲得更好的體驗,包括内容生态、硬體生态,我覺得可做的東西太多了,我們才剛剛開始。

沈亞楠:成本确實有些挑戰,财務規劃已有所考慮,電池、其他零部件成本都有上漲的可能;但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實作規模經濟,這或許是應對成本上漲的重要舉措;今年仍然會預期較高的毛利率。

3. 蘇州博世因疫情影響,對供應鍊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NOA、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下一步在哪裡?

沈亞楠:1、2月都受到博世的影響,未來幾個月狀況會有所好轉,生産計劃更有韌性;

李想:自從2021款理想ONE搭載了NOA,去年年底向使用者提供了完整的産品傳遞,NOA要想給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體驗,包含對高精地圖的适配,這方面的工作量很多,我們在持續提升這方面的體驗。但是無論NOA、AEB,都是為了提升整車使用裡程的安全性,這也是我們做自研很重要的原因。

我們希望2021款理想ONE全生命周期産生的事故比傳統汽車減少80%,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目标,為此我們把這個功能變成每輛車的标配,我們在努力通過疊代向這個目标靠攏。

使用地平線J3搭建的平台,接下來要傳遞的X01,無論從傳感器能力、計算能力、安全備援,都會有完全不同次元的提升。我們會把安全的表現,達到更進階别的量級,讓使用者無論是自駕的場景下、NOA的場景下等,不斷提升駕駛的安全性,讓他放心駕駛、保護家人安全。

4. 一年之後戰略差異化的角力點在哪兒,拼創新還是效率?出海計劃?

李想:2021年結束,理想汽車完成了自己從0到1的驗證,證明了我們可以在家庭這個細分市場裡,成為行業的天花闆,也就是我們做到了中大型SUV裡銷量的第一名。

在第一個階段,向外顯性的展現,是我們面向家庭的産品的能力;另一個隐性的展現,是整個公司的效率,以及研發在背後做的支援,軟體系統研發的支援。這是我們過去六年多經過行業驗證的,無論是在同級别的銷量,還是企業的銷售及管理成本占比,都可以看出我們在這方面的優勢。

接下來的幾年,是理想汽車完成從1到10的階段,我們也制定出來了大家也知道的2025年目标。

對我們來說,在這個階段,第一重要的,仍然是發揮我們的優勢,繼續做好家庭使用者這樣一個群體;但是,要更細地耕耘到每個區間裡,也就是20-50萬價格區間的家庭使用者,我們要覆寫更多的産品;

第二,我們仍然會堅持高效率的研發。目前我們的研發投入和别人已經沒什麼差別了,但我們仍然能保持公司一個非常良好的經營狀況,這是我們的優勢,沒有必要把這樣的優勢縮減下來;

第三,除了堅持已有的優勢,還要補齊過去的一些短闆。從去年開始開啟了智能駕駛的全自研、語音建立了自己非常強的AI團隊,接下來的域控制器、下一代電子電氣架構都建構了非常好的自研團隊,我們技術上的能力會不斷補足。随着整個市場的增長,接下來在供應、制造上也要做更多的投入。

所有的企業都會去做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這個沒有訣竅。所有智能相關的軟體會呈現出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1.買的時候沒什麼感覺;2.表現糟糕會直接毀掉這個産品;3.表現得特别出衆會讓使用者再也離不開。這是智能産品帶來的最大的跟過去硬體的不同。

在這方面是三個能力綜合的競争。第一個還是産品的能力,你隻有知道使用者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做出超越使用者需求的産品;第二個是軟體和AI能力的建構,衡量一個團隊能不能把事兒做好,主要是看人才儲備,無論這個企業講什麼樣的故事,你看它能不能把最好的軟體人才、AI人才招到團隊裡來;第三個更長遠而言,是接下來如果建構作業系統的能力。

這三部分會組成整個無論智能座艙還是智能駕駛的産品力、産品體驗以及使用者長遠的粘性、綜合購買力的展現。

沈亞楠:長期來看肯定會出海的,但目前依舊會聚焦中國市場。現在制定了清晰的全球化戰略,會看産品有哪些潛在市場,如何确定好的商業模式,通過好的商業模式擷取好的市場佔有率。

5. 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越來越高,越來愈多消費者認識到電動車,這對未來産品形态的影響?X01與原有産品定位的區隔?明年将推電動車,如何在産品端、供應鍊端為全新的産品做準備?

李想:使用者對産品越來越了解,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做産品的方法論還是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要涉及三個層面:使用者表達出來的明顯需求;使用者産生的隐性需求,還沒有表達但是在使用的各個場景裡使用者所需要的;創造出來的使用者不知道但使用之後會覺得“這是我想要的”需求。綜合這三個方面,對使用者進行感性的、理性的各個層面的觀察、分析、驗證以後,才能推出明顯超越使用者需求的東西。

X01可以提供不滿足于理想ONE、很多理想ONE使用者想更新這樣的一些需求;另外一方面我們會打造出來一些全新的需求,是目前市面上沒有的,所有的電動車所不提供的,使用者嘴上雖然說不出來、但是用完之後會覺得“哇,這就是我想要的”,這是我們打造産品核心的理念。

這個不會有什麼變化,我們承認使用者的需求在變化,緊随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也會做出明顯超越使用者需求的産品。這是新一代增程平台下的第一款産品X01會具有的能力。

純電方面,我們做的是高壓純電,核心有三個要素組成:第一個是4C電池,我們與供應商進行了深度聯合研發,投入大量研發人員,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大規模量産過4C電池,是以需要對電芯、電池進行深入的研發;第二部分,是整個850V系統,也是以自研為主,包含三合一電機、實作過去電機所不能實作的功能,包括幫助電芯升壓降壓、幫助電池進行定型加熱,這樣的一些能力,這要做非常深入的研發才能實作;第三個層面,是400KW充電樁和自己營運的充電站。我們希望整個體驗達到閉環,使用者使用起來非常友善。從電池組到高壓平台到充電樁,整個閉環能夠打通,進而把4C、850V平台10分鐘充400公裡的體驗提供給消費者。這是我們目前在做的,也是明年消費者體驗真正能實作的。

6. 會定位别的客戶群嗎?以後純電産品是不是也要專注于家庭使用者?長期來看這個使用者群體夠不夠大?

李想:我們會繼續專注這個市場,我們僅僅是在這個市場的很小一部分價格區間進行驗證;2016年進行産品定義和規劃的時候,20萬以上的家庭使用者市場大概是200萬台;過去一年,這個市場是接近600萬輛;到2025年,我們認為會超過1000萬輛,這是一個極為健康、能夠做出好的體驗并且保持健康毛利的市場,增長速度快、能投入的更多、而且能獲得好的毛利,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我們會繼續堅持這個市場。

今天我們在這個市場隻挖了一小勺,在20萬以上的家庭使用者市場裡,我們隻占到二點幾的份額,接下來要做的還有很多,最終我們希望在市場吃到20個點以上的份額,這是我們核心的目标,我認為做到這個程度,這家企業才算是完成了1-10的關鍵階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