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撰文/記者 趙天宇 圖文編輯/陳永傑

新媒體編輯/賴天瑩

“缺芯”斷供近兩個月後,Kindle在官方管道的銷售,依然處于全面缺貨狀态。

去年年底,電子閱讀器Kindle關閉了天貓旗艦店,而從2022年年初開始,京東商城旗艦店也幾乎處于全線斷貨狀态。如今2個月過去了,記者調查發現,Kindle依然處于所謂“斷貨”狀态,客服給出的解釋依然是“晶片短缺”,這也幾乎從側面坐實了Kindle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數字閱讀已經是大勢所趨(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從2013年進入中國市場,到如今的慘淡離場,這台曾在數字閱讀行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子産品,從“閱讀神器”徹底淪落為“泡面神器”,也給市場演繹了一出耐人尋味的“涼涼啟示錄”。

從閱讀器“天花闆”

到“蓋泡面”

“售價高達399美元,上架6小時卻全部售罄。”2007年,亞馬遜公司推出首款Kindle電子書閱讀器,迅速掀起波瀾。亞馬遜也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大的書籍零售商。

2013年6月,Kindle進入中國市場,低價甚至虧本甩賣的硬體政策,讓它僅用3年時間,到2016年,中國就成為全球銷售的第一大市場。到2018年,Kindle在中國已累計銷售數百萬台。相對應的,Kindle中國電子書店的書籍總量也接近70萬冊,較2013年增長近10倍,來到了曆史最高點。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是從2018年開始,Kindle的光環開始逐漸消退,不僅未購買使用者熱情下降,已經購買産品的消費者,也正在快速抛棄這款産品。二手交易平台閑魚的資料顯示,從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閑魚成交了超過40萬台Kindle閱讀器,月均突破3萬台,交易均價僅為356元。不少網友表示:本以為買了Kindle,自己能成為一代文豪,結果發現kindle的用處真多啊!可以用來蓋泡面、當滑鼠墊、拍蒼蠅……唯獨不會用來讀書。是以Kindle又有了“泡面神器”的稱号,充分反映出如今的尴尬境地。就連亞馬遜官方的廣告也開始自黑,以“Kindle蓋泡面”來自嘲,以此挽回日漸慘淡的銷量。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Kindle被網友戲稱為“泡面神器”(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代Kindle和iPhone初代都誕生于2007年。從産品設計的角度來看,這兩款産品也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是亞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新産品,都肩負着創始人颠覆行業的野心和憧憬,最為核心的理念,都是追求極緻和極簡。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Kindle一直處于無貨狀态(圖檔來源:趙天宇)

15年過去了,同為2007年“出生”的iPhone已經更新到第13代産品,但Kindle的路卻越走越窄,眼睜睜地看着iPhone成為了“别人家的孩子”。早在2019年,Kindle的母公司亞馬遜電商正式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曾經的亞馬遜與京東、當當網一起,是國内最早開展電商零售的平台,但卻“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如今kindle的境遇,簡直成了亞馬遜的翻版,不僅再次驗證了“外來的和尚”不好念經,也昭示了消費型電子科技産品的成敗法門。

“困在時光裡的老人”

曾經風靡一時的Kindle為何“不香了”?其實,這與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産品力下降都有關系。

首當其沖的就是競品的崛起,随着國内網際網路生态的完善,陸續有新玩家加入到數字閱讀領域,小米、文石、掌閱、訊飛等廠商也紛紛入局,結合内容生态,推出了自己的閱讀器,并給出了消費者很有競争力的價格,而這個時間節點恰恰正是2018年。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小米多看電子書成為Kindle的一大勁敵(圖檔來源:小米官網)

其次,随着智能手機、平闆電腦功能的完善,Kindle的可替代性也越來越強。許多閱讀App出現,比如微信讀書,網易蝸牛讀書、豆瓣閱讀等,讓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機、平闆電腦等随時随地閱讀圖書。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8年,有20.8%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而2020年僅有8.6%的國民使用電子閱讀器。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0年僅有8.6%的國民使用電子閱讀器(圖檔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國民閱讀調查報告》)

當國産競品在高清墨水屏、印刷級觀感、強續航、大記憶體、冷暖雙色以及UI設計等硬體條件上持續發力時,kindle似乎依然沉浸在“媲美紙質書的閱讀體驗”中不能自拔。十幾年來隻在機器材質、閱讀燈、處理器等方面小修小補,幾乎起不到改善使用體驗的作用。

許多真正影響使用者體驗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例如翻頁卡頓明顯、讀取速度太慢、墨水屏容易磕碰損壞、僅支援黑白屏呈色效果、無法呈現彩色配圖書籍……難怪業内人士指出,Kindle“就像被困在時光裡的老人一樣,在創新上乏善可陳。”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Kindle依然沉浸在“媲美紙質書的閱讀體驗”中不能自拔(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2020年,Kindle依然占據了國内電紙書約6成的市場佔有率(2018年為8成),京東平台高配版有評價10萬+,低配版也有評價5萬+,幾乎是同價位競品的10-20倍。是以Kindle獨特的閉環生态模式,才是最為緻命的一環,也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衆所周知,第一代Kindle售價高達2500元人民币,此後定價逐年下降,到2020年,國内主打産品的售價降至600-1000元,已經逼近成本。因為亞馬遜根本不是想通過賣Kindle裝置盈利,而是希望使用者低價入手後,不斷在Kindle商城内購買電子書,融入到亞馬遜的圖書生态當中。但亞馬遜顯然誤判了國内形勢,在中國,随手可得的盜版資源,讓人們普遍不願意花錢購買正版電子書。在網際網路上,甚至有人靠書籍破解和轉售盜版赢利,原價10元、20元的電子書,隻需要花費1元、2元就可以獲得,這讓亞馬遜電子書業務在中國面臨全盤潰敗的局面。

Kindle之後,

數字閱讀前景廣闊

據媒體報道,亞馬遜中國公司Kindle硬體團隊已于去年11月被裁撤。Kindle中國業務組已經全部被亞馬遜辭退,電子書商城未來同一時間也會随之關閉,“建議使用者要備份好自己的相關資料”。

但耐人尋味的是,Kindle方面也始終堅稱,缺貨是晶片短缺造成的,并表示Kindle還将在中國市場繼續售賣,相應服務也會繼續營運。

不過,很多人已經對Kindle退出中國的傳聞“信以為真”了。網際網路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分析認為,從種種迹象來看,Kindle退出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定局,因為産品可以在第三方服務商購買,但官方管道卻因為缺晶片斷供缺貨,不太合乎常理。

Kindle最主打的賣點就是電子墨水螢幕,這種産品有省電、護眼的優點,但放在大環境下看,使用者使用起來又要帶一個專門裝置,顯得不太友善,況且現在專門讀書的人已經是小衆群體了,是以Kindle的市場格局相當有限。

“外國企業在中國營運的最大問題,就是成本較高,效率又比較低,對于Kindle來說,面對中國衆多的企業,不斷更新的産品,就有些老态了,不如收縮,減少自己的營運成本。當然産品還會賣,可以由第三方經營,這反而可能在商業上面回報更好。”項立剛說。

事實上,亞馬遜和Kindle的境遇并非個例。近年來包括惠而浦、LG、甲骨文在内的海外科技公司,在國内紛紛遭遇水土不服,無法适應需求巨大,日益變化的市場環境,不得不縮減在華業務,甚至退出中國市場。

但與Kindle黯然失色成反比的是,國内數字閱讀市場卻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為4.94億,同比增長5.56%;數字閱讀行業市場整體規模為351.6億,增長率達到21.8%。2022年數字閱讀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53億,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市場前景廣闊(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聚焦産品創新和複合功能,衆多國内廠商已經開始将電子閱讀器功能擴大化,甚至内置第三方應用,向智能終端方向發展,不僅填補了Kindle退出以後的空白,也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數字閱讀本身可以延伸出一個巨大的産業。”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以電子閱讀器為入口,背後是一整條生态鍊,甚至可以延伸到影視、遊戲乃至IP樂園等領域。不要因為Kindle在中國市場失利而否定整個數字閱讀行業,這個産業仍充滿巨大可能。

從“閱讀神器”到“泡面神器”,Kindle之後數字閱讀前景如何?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制:北京科技報 | 北科傳媒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