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無論我們在外面多麼風光無限、萬人敬仰,回到家的戰場,我們都成了孩子的“手下敗将”。

因為他們,是我們一生的軟肋。

作者 | 哎呀媽

不知道是第幾次,被兒子氣哭了。

本來答應得好好的,吃完飯先寫作業,再玩新買的樂高。

可他前腳剛離開飯桌,後腳就反悔,說什麼肚子太飽不宜用腦,得放松一下消化消化。

結果一玩兩個小時過去了,樂高沒拼完,澡也沒洗,就連作業一個字都沒動到。

知道他青春期不适合再催促他逼他,便耐着性子提醒他“先寫吧不然今晚又很晚睡了”。

他非但不領情,還怪我唠叨啰嗦,總掃他興。

那種毫不把我放在眼裡,滿是嫌棄的語氣,不知怎麼地,一下點着了我心裡頭壓抑已久的火。

很快,整個事件就以我發火,他頂嘴,“嘭”一聲關門告終。

我絕不是一個愛哭的人,為了更好和青春期兒子相處,也看過不少書,聽過不少專家講座。

但現實卻是,兒子總有辦法挑戰我的極限,戳中我的痛點,讓我看上去既狼狽又可憐。

差點要把所有過錯都歸咎到自己身上的我,想起最近看過的《人世間》,不禁感歎:

中國式父母,終究都活成了兒女的手下敗将。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每個成長中的孩子

和父母必有一戰

《人世間》周家有個不讓人省心的女兒周蓉。

為夫妻不辭而别,不顧及父母的擔心和焦急,一門心思追求她的詩和遠方。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爸爸特地趕在年前,遠赴千裡去看她,想知道她過得怎麼樣。

她卻隻顧着夫妻的好,甯願和家人斷絕關系。

她的一句“你就當我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沒爹沒媽,沒哥沒弟”。

字字誅心,狠狠扇在一生要強的爸爸臉上。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從小到她,她在父母心裡的寶,漂亮、聰明又懂事。

怎麼竟“糊塗”到為了一個比自己大那麼多的男人,抛棄父母兄弟,沒有半點感恩之心?

眼看好端端的乖乖女大變樣,哪位父母不捶胸頓足,大罵指責她是“白眼狼”?

周家糟心的事,遠不止這一件。

小兒子,看上去最憨厚老實的周秉昆,放着家人都滿意的鄰居小妹不要。

偏偏喜歡上一個寡婦,家裡還有個瞎眼的弟弟。

一聽,爸爸氣不打一處來,臉色大變,一腳把他踹倒,罵他“混蛋”,要他死了這條心。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别人眼裡的周家,母親賢惠持家,父親能幹有擔當。

大哥從政風光無限,二姐知書達禮有理想,三弟為人正直勤勤懇懇。

但捅破生活那張薄薄的窗戶紙,每一位父母的煩惱困擾都一樣:

明知道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盡可能了解他、尊重他,讓他按着自己的方式來。

可事情一發生,問題一暴露,真的很難做到。

憤怒、恐懼、焦慮、失望、失控……接踵而至,該來的沖突一個也不會少。

就像我,不管事後多懊悔,多自責,會在敲兒子房門前暗示自己心平氣和别動怒。

但兒子的叛逆、任性和不解,總有辦法引爆我的情緒。

父母和孩子之間,戰争一觸即發。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輸的那個,總是父母

因為孩子是父母的軟肋

想起前幾年,表姐身上發生的一段經曆。

那時兒子剛上高一,突然迷上了打電競。

每天偷偷攢午餐錢,溜去網吧和同學組隊開黑。

不僅逃掉周末課外的補習,還多次早退,不上學校的第二課堂。

在家也是假裝看書瞞着父母,實則在翻閱網上列印下來的遊戲攻略。

東窗事發,他沒覺得愧疚。

反而揚言要休學,去上海的電競俱樂部訓練,争取早日成為職業電競手。

表姐一家的情況我是知道的。

家庭普通,三代單傳,全指望兒子好好學習,早日考上名校實作人生逆襲。

一聽兒子不讀書要專業打遊戲,表姐氣到胃病複發。

一有餘力就動員所有親朋好友給兒子洗腦,勸兒子迷途知返。

想不到,這孩子脾氣倔,認準的東西誰都改變不了。

為了讓大家知道他來真的,寒假第二天,他就買車票去上海,連過年都不回來。

那年的春節,天天大晴天,暖和又喜慶。

表姐卻天天以淚洗臉,不願出來走親戚,也拒絕别人到訪。

直到後來,她主動跟兒子示好,希望兒子回來讀書,不限制他玩,同意他放假上集訓班。

以此為交換,兒子才肯回來。

表姐曾無奈又心酸地說:

“以為自己強勢點,硬氣點,怎麼也能把兒子拽過來,讓他聽我的話。

結果,我這個親媽隻能先低頭,服個軟,不然真不讓他和我來往,搞得魚死網破啊!”

那時體會不到表姐的心情,等自己親身經曆過了,就知道誰都一樣。

做父母,哪真狠得下心把孩子攆出去,逼孩子上梁山。

那些放不下的面子,拼命捍衛的地位和傲氣,一關系到孩子,就什麼都不是了。

有句話這麼說:和孩子競争,父母永遠是輸家。

孩子再差,始終是父母的至寶;

再不省心,也是父母心裡唯一的牽挂。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孩子越長越大

父母越來越膽怯、卑微

一次家長會上,班主任當衆問了一位成績一般的孩子的媽媽:

“這位家長,現在是孩子學習的關鍵時期,請您和爸爸務必在家多管管孩子。

他這成績努力一下,還是可以上來不少的。”

想不到那個媽媽突然一陣哽咽,沒控制住情緒,委屈說道:

“說了,但孩子不聽,什麼事情也不跟我講,一問就要吵,我能怎麼辦啊?”

現場好幾個媽媽議論開了,紛紛表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管,叛逆的孩子真難辦”。

今時不同往日,當媽十幾年,愈發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克星。

在孩子面前,父母越活越卑微,說什麼都得小心翼翼的。

《人世間》中,周父亦是如此。

得知女兒周蓉擅自為自己的婚姻做主,他氣急敗壞,想第一時間沖去貴州興師問罪。

但出發前,還是費盡心思給女兒攢臘肉、膠鞋和肥皂。

光六塊肥皂,就存了快兩年,平時不舍得用,專門收集别人用剩的肥皂塊。

不管女兒多絕情,他也堅持自己還想要女兒。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上一秒,還在氣頭上。

下一秒,放下所有的強硬,抱着女兒主動示弱,受不了女兒一頓哭。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軟肋,是最緻命的弱點。

以前孩子小,難免會執拗地要求他聽話、懂事,什麼事都按着父母的意見來。

然而孩子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堅持和立場後,開始和父母意見不一緻。

他越是長大,父母就越是謹慎、不知所措。

唯一能做的隻有:看孩子的臉色,越變越“懂事”。

重慶大學張小強教授,直言自己指導了超70名研究所學生,卻依舊對國中女兒的教育束手無策。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不是沒試過指導女兒,而是努力過,發現隻會好心辦壞事。

嘗試無數方法,終于在諸多失敗的經驗裡認清:

孩子大了,父母就沒轍了。

如果硬碰硬,最後要麼兩敗俱傷,要麼孩子和父母老死不相往來。

有時候,孩子一意孤行,父母就成了“繳械認輸”的那一方。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父母所能做的

就是等孩子回家吃飯

看着孩子漸行漸遠

作家程玮在散文作品《風中私語》中,分享了自己和兒子的成長故事。

按照德國當地的傳統,孩子要在過了十八歲生日後獨自出門旅行一次。

争取用最少的錢,走最多的地方,并且在外面盡可能待很長時間。

當兒子到了第一次單獨出去旅行年齡時,她照做了。

雖然做到了不過問兒子的旅遊線路,但臨出門前,她還是忍不住叮囑兒子:

真需要錢的話,就用卡取吧,不要太節約。

說完,她後悔極了。

一邊是為兒子能夠獨立歡呼雀躍,可另一邊,卻始終心存擔心和忐忑,怕兒子受苦受累。

在激烈的思想鬥争下,她還是堅持:

愛孩子的最高境界,是等到孩子一成人,就把那份愛深深地藏起來。

“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成年人,他要走向世界。

他會經受困苦,他會經受磨難,他還要養家糊口,那是他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注定不能守護他一輩子,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盡早放手。”

字字句句醍醐灌頂,讓我看到了未來和兒子間的光景:

究竟何時起,那個總喜歡跑進廚房,跟我唠學校老師多有趣,同學多友善;

沒事有事就愛喊“媽”,母親節還會貼心買鮮花,寫賀卡;

衣服破了就讓我補,作業寫不完就哭着要我跟老師請假的兒子,已經到了漸漸分離的階段。

就算被他氣到哭,滿口埋怨他不體諒媽媽。

可天氣一冷,第一個想到的還是趕緊從衣櫃裡掏出厚衣服,把他的床單拿到太陽底下曬。

他的一個偶然的暖心舉動,瞬間就能化解我心裡所有的陰霾。

而這一切,真會越來越少。

再過幾年,他上大學,遠走高飛,等待他的,一定會是更廣闊的天地,不僅僅是這個小家。

有人說,每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需要遠離父母的世界,經營自己的世界。

或許到了那時候,父母能做的就是——

讓自己慢一點變老,不給他添堵,好好照顧自己,在家做一口熱飯,等他回家,等他離開。

從前那些期待、要求、不切實際的渴望,漸漸變成了“平安就好,在外好好照顧自己啊……有空常回家看看”。

《人世間》:每個父母,都将活成孩子的手下敗将

其實,和孩子之間,哪能分得了輸赢,分個好歹。

父母終其一生,就是在年輕時,給孩子遮風擋雨;

年紀大了,就好好守望,托舉孩子到更高的地方,讓他看到更大的世界。

或許,用一顆珍視孩子的心,不斷學習溫柔,學會智慧養育他。

彼此一路相伴,走過漫長歲月,這才是我們和孩子間最大的福祉。

最後點個“贊吧”,與大家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