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曆史上出現了許許多多著名官吏,有的利用手中的權力貪贓枉法,以權謀私,中飽私囊,反之有的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而名留青史。前者臭名昭著,後者流芳百世。

在曆代的官吏當中,最受百姓愛戴的還要數開封府的包拯了。他幾乎是家喻戶曉,他判案鐵面無私,為官公正嚴明,人送外号包青天。他為民申冤,斷案神速,并且不畏強權,他秉承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為百姓造福為己任,一心為國為民受萬民愛戴的好官,卻一直被人誤認為官拜丞相,因為他鐵面無私,把始亂終棄的驸馬陳世美正法,于是就有了陳世美原配夫人秦香蓮的那句廣為流傳的唱詞。而縱觀包拯的宦海生涯,不難發現他并未曾官拜丞相,那為何百姓們又叫他丞相呢?
說到包拯的官職,就不得不從整個北宋的官制探究原因。宋朝的政治體制與其他封建王朝不太一樣,宋朝沒有固定的成效,也就是說這個職位并不是鐵飯碗,他采取的是輪官制,而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集中皇權分散象權,以改變之前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與皇權之間的尖銳沖突。
北宋前期仍設三省中書門下尚書中書省的長官為正丞相,參知政事為副丞相,而我們的包青天包拯是北宋天聖五年的進士。包拯至情至信,父母在不遠遊,是以他在高中進士之後并沒有馬上的選擇入朝為官,而是在父母相繼駕鶴西去之後守孝完畢,在親戚朋友的勸說之下才踏足仕途的。
直到宋景佑四年包拯任知縣頗有政績,後來被調任瑞州,知州回京之後任監察禦史,對處事不當行為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也就是相當于現在的中紀委書記。後來他最高任職樞密副使 管理軍政形同于宰相,官居正二品。而包拯在樞密副使這一職位上,不過一年半的光景就去世了。在死後追贈了他一品禮部尚書,是以包拯一輩子都沒有當過丞相。
包拯為官二十六載,最為人熟知的便是開封府尹,相當于現在的直轄市部級上司,直至他去世也沒能坐上相位。之是以在民間稱他為丞相,大概是因為老百姓們都希望這樣的好人能夠做最大的官,替民申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