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長沙一老農背着一個漆黑的袋子進入文物局,當着專家的面打開了袋子,刹那間,金光閃閃,光華奪目。專家眼前一亮,越看越驚喜,這竟然是一頂王冠!
上世紀70年代,長沙的文物部門為了擴建博物館,開始四處征集文物,并發出通告,凡是主動捐獻文物的,将會獲得一定的補償。
消息一經發出,四面八方的群衆紛紛帶着“祖傳”的寶貝來到文物部門,欲把自己家中的傳家寶捐出來。
結果由于多數人文物知識匮乏,以緻帶來的藏品良莠不齊,從業人員忙得團團轉,還盡是做無用功。
這天,又有一位老農出現在文物局的門口,對門衛說自己要捐獻文物。
老農衣着十分樸素,背上背着一個烏漆嘛黑的袋子,風塵仆仆,看起來趕了不遠的路。
門衛心中犯嘀咕:這位大爺該不會是也拿破罐破碗當成寶吧?我叫他拿出東西來看看,如果隻是一件尋常的東西,找個理由打發他走就好了。
可誰知一開口,老農“咻”的一下就将袋子摘了下來,緊緊袋口,頭搖得跟個撥浪鼓似的,邊搖還邊說道:“那可不行,這可是寶貝,不見到專家,我是不會拿出來的!”
門衛一看,知道說服不了老農,隻好帶他去見專家。
專家熱情接待了老農,輕聲問老農帶來了什麼古物。老農四處張望一番,見四下沒人,這才緩緩打開了袋子。
刹那間,金光閃閃,老農和專家不約而同地眯了眯眼!
這是一件不過巴掌大的金冠,通體布滿了裝飾花紋,最為奪目的是上面浮雕型的雙龍戲珠,須眉欲活,栩栩如生!
專家直勾勾地盯着金冠上的雙龍戲珠,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原來,目前考古所見,僅有北京明十三陵中定陵出土的一頂金翼善冠和兩頂烏紗翼善冠與之相似!
想到這裡,專家又黯然神傷。金翼善冠的出土之時,也是考古界的悲劇之日。
1956年,在大陸考古技術和文物儲存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時候,郭沫若不顧衆多考古學家反對,毅然對明定陵進行發掘。
由于工具落後,參與發掘的勞工也不夠專業,曆時一年多,郭沫若仍一無所獲。最終,他失去了耐心,直接用炸藥炸開了明定陵的地宮入口。地宮内3000多件珍貴的文物,在接觸到新鮮空氣的刹那間,毀了近一半......
明金翼善冠正是那次“暴力考古”發掘出來的。明金翼善冠乃明神宗朱翊鈞的定制金冠,冠用金絲編結,分前屋、後山、角三部分,用粗金絲連綴,雙股金絲編結的辮形條帶壓縫。龍身外側以粗金絲為骨,采用掐絲、累絲、碼絲和焊接工藝,形成镂孔鱗狀。龍首、爪、鳍采用打制銴刻工藝制作。金冠結構複雜、制作精湛,是明代金銀匠人的巅峰之作。
而老農帶來的這件束發金冠,卻毫不遜色。
這頂雙龍戲珠束發金冠,通高2.9厘米,底徑4.2厘米,重33.6克,還不足一個巴掌大。金冠由四部分組成。環形基座上由前後兩塊金片合圍成一個圓,上面錾刻着“纏枝牡丹花紋”。左右兩側各有一行浮雕遊龍,呈現出雙龍奪珠的造型。金冠的頂部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部由橢圓形金片壓制成瓦楞形,後部接如意形尾檐。金冠兩側各穿一孔,用一枚金簪橫貫而入固定發髻,金簪的首部同樣采用了如意造型,有着萬事順利、吉祥如意的含義。
整個金冠紋飾繁缛,似乎寄予着對享用者的美好祝福。
那麼,這頂雙龍戲珠束發金冠到底是誰的呢?
根據其造型與做工,專家判斷這應該是一件明代的王冠。明朝時期,皇帝服飾禦用五爪金龍,其他皇室成員可以用四爪蟒龍,而金冠上的雙龍,正是四爪蟒龍,是以,結合史料,專家認為這頂金冠很可能是長沙某位藩王的陪葬品。
明代長沙府分封有四位親王,分别是太祖之子潭王朱梓和谷王朱橞、仁宗朱高熾之子襄王朱瞻墡以及英宗朱祁鎮子吉王朱見浚。由于潭王、谷王、襄王3位親王就藩時間短,是以這頂金冠大機率與傳承7代的吉王及其後代有關。
吉王朱見浚自幼窮奢極欲,他剛到長沙,就向皇帝奏立王莊,其王府占田3萬多畝,“每畝納銀四分”,到萬曆年間更增加到4.6萬畝。據說修了四年,才修建完成700餘間房屋。由于太過奢侈,還被鎮守湖廣總兵官鎮遠侯顧溥“告禦狀”。
《明史·輿服志》中記錄了親王府的标準規格: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地基高六尺九寸。
王府子弟生前極盡奢華,死後也享盡金銀。
專家分析,金冠形制較小,可能是某一代藩王家裡年紀比較小的成員,死後給予厚葬的随葬品。
正是生前占半座城池,死後享一座山脈,也算是極盡榮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