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飛:有關烏克蘭的幾個切片
作者:李玲飛,盤古智庫進階研究員、東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
來源:盤古智庫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
地緣政治上,有一類小國稱為邊沿國(the rimstate),它們與某一大國具有共同的邊界,地緣上成為出入大國的門戶,戰略上對大國的安全産生重大影響,進而被大國納入防衛圈和權力争奪的對象。邊沿國的安全困境在于必須在強大鄰國的壓力下維護自己的主權獨立和自主、自治,同時又要說服大國自己的獨立自主不會威脅到對方的安全與利益。
”
“我認為這是新冷戰的開始……我認為這是一個可悲的錯誤。”
——喬治·凱南
1989年美蘇上司人在馬耳他峰會上的聲明,宣告了冷戰的結束。此後,北約向蘇聯和東歐國家伸出“友誼之手”(hand offriendship):解除敵對狀态,倡導和解與合作。
然而,随着蘇聯解體,友誼之手變為“貪婪之手”,在美國的主導下,北約迅速東擴,與東歐國家和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建立夥伴關系甚至将它們納為成員。最終,北約把勢力範圍推至俄羅斯的眼皮底下。
同時,美國大力渲染俄羅斯的威脅,讓歐洲尤其是剛剛從劇變中透過氣來的東歐國家相信,俄羅斯将代替蘇聯,成為攻擊歐洲的邪惡敵人。
“毫無道理……這種擴張會讓建國先父們的棺材闆子都壓不住了(turn over in their graves)”,提到北約東擴,“遏制戰略”鼻祖喬治·凱南感到痛心疾首。1998年,他在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的專訪時表示,北約東擴顯示出(美國)對俄羅斯曆史以及蘇聯曆史的無知,當北約擴至俄羅斯國土的疆界,将引發一場新的冷戰。
1990年7月,早在正式宣布獨立的一年多以前,烏克蘭議會通過了《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在宣言的第九部分,有關國家安全的一節,烏克蘭宣布,它有意成為永久中立國: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鄭重聲明它将謀求成為永久中立國家,不加入任何軍事集團,在核武器問題上遵守三不原則:不制造、擁有和引進核武器。
1991年,烏克蘭通過《獨立法案》,法案中重申《主權宣言》所确立的基本原則與政策,使其成為土庫曼斯坦和摩爾多瓦之後,第3個宣布實行中立政策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然而,在美國和北約抛出的誘惑面前,烏克蘭放棄了原則,沒有信守承諾。
1994年,烏克蘭成為第一個加入北約“和平夥伴計劃”的獨聯體國家,在聯合軍事演習、共享軍事基地、人員與資訊等所有項目上與北約展開全面合作。
2002年5月,烏克蘭國家安全和國防委員會會議正式通過了關于烏克蘭融入歐洲-大西洋程序(包括加入北約)的決定,并以總統令的形式向全國頒布。
2008年年初,烏克蘭總統尤先科和總理季莫申科以及議長亞采紐克共同簽署了一項聲明,希望北約在即将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支援烏克蘭加入“北約成員行動計劃”(NATOMembership Action Plan)。
烏克蘭危機最終演變為戰争,而導火索在三十年前已經點燃。
“在我看來,既缺乏大多數群眾支援又身處風險之中而須應對自身安全問題的國家不應該成為北約成員。”
——安格拉·默克爾
曆史上芬蘭與蘇聯、愛爾蘭與英國就是典型的邊沿小國與大國的關系。經過冬季戰争和繼續戰争之後,芬蘭采取了中立路線,與蘇聯達成協定消除其安全疑慮,同時獲得蘇聯的承認與尊重。愛爾蘭則是經曆了英國施加的南北分治、經濟戰争、貿易制裁之後,與英國簽訂了《英愛貿易協定》而獲得獨立地位,以及對其中立政策的承認。
烏克蘭對俄羅斯而言,在地緣上也符合邊沿國的定義。除了兩國首都相距不遠外,軍事上,位于克裡米亞半島南部的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命根子”,經濟上,烏克蘭是俄羅斯的出口通道和生命線,在俄羅斯、伊朗與土耳其、北約國家在黑海地區的地緣對立中,烏克蘭是決定勢力均衡能否維持的最關鍵角色。
正因為如此,不僅俄羅斯政府表示它不能接受并将盡一切努力避免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法國和德國等成員國對烏克蘭加入北約也懷有疑慮。2008年3月,當烏克蘭與格魯吉亞一隻腳已經跨入北約門内時,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聯邦國防軍指揮官大會上講話,提出某些國家不應該成為北約成員,雖是暗示,就差點名。
邊沿國的地緣特征,使它們既難擺脫大國鄰居的控制,又難取得其信任,不斷重申其中立政策的芬蘭,直到冷戰結束前後,才得到蘇聯上司人的公開承認,而另一方面,它的中立政策又被西方盟友批評是倒向蘇聯,這種“夾闆氣”,是邊沿小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必須“表演”的悲劇,而為了生存與自主,邊沿小國的上司人額外需要把持勢力均衡的政治智慧。
2008年8月,随着俄格戰争的爆發,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願景徹底破滅。之後,烏克蘭的民調顯示,反對加入北約和支援加強中立的烏克蘭人接近六成。畢竟,誰會願意自己的家鄉陷入戰火呢。
“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意味着我們必須在更大的層次上攜手合作,烏克蘭已經準備作為一個不結盟的歐洲國家加入這一程序”
——維克多·亞努科維奇
芬蘭與愛爾蘭的經驗教訓表明,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無法擺脫的邊沿國命運,它們也找不到一個可以信任的大國或者強大的聯盟作為後盾與鄰近大國對抗。了解曆史、有點政治智慧的烏克蘭上司人同樣會意識到,與俄羅斯的地緣關系和長期以來曆史、經濟與政治的聯系是烏克蘭制訂安全戰略要考慮的基本背景,烏克蘭既不想成為俄羅斯的附庸,也不能成為北約成員來獲得安全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唯有中立才是最佳的選項。
2008年,當總統、總理和議長聯手聲明希望北約接納烏克蘭時,國内的反對黨以及地區議員則站出來一緻反對,他們的反對行動造成了烏克蘭“議會危機”,一度導緻議會癱瘓。這一危機持續了一個多月後,議會通過決議:烏克蘭是否加入北約必須由全民公決确定。
俄格戰争後,不加入北約、保持中立作為安全戰略選項,在議會、各黨派和群眾中得到廣泛的支援,2010年烏克蘭總統大選,競争到最後的兩位主要候選人,一位是走中間溫和路線的季莫申科,一位是主張不結盟的亞努科維奇。
2010年2月,當選總統亞努科維奇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新一屆政府将烏克蘭未來定位于東西之間的一座橋梁。他将改變原上司人親西方的政策,既不會謀求北約成員國的地位,也不會使烏克蘭與俄羅斯結盟,而是作為一個歐洲的不結盟國家參與國際社會,是以他把烏克蘭的中立作為執政的目标之一。
2010年8月,烏克蘭議會做出決議,該決議确定烏克蘭的安全戰略要點:不加入北約、宣布不結盟。
“非常滿意我們美麗的革命讓人民如此高興”。——尤先科
“(尤先科)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他為‘民主而鬥争的勇氣’”。——歐洲議會副議長等人緻諾貝爾基金會推薦信
“那是個套子啊,孩子!”
——訾文海(電視劇《大染坊》人物)
2004年,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2014年又爆發“為自由而戰”的親歐盟示威。在連續的“為民主、争自由”的美麗革命後,烏克蘭人是否實作了口号中所喊出的理想,沒有人能夠站出來保證,但可以确定的是,在這些歐洲人給予精神鼓勵、美國人出錢物質支援的革命後,烏克蘭的政壇,由絕對的親歐美派所把持,放棄不結盟、對俄強硬、支援加入北約是革命後上台的總統們的共同特點。
2005年,剛就任總統的尤先科宣布要切掉俄羅斯的“命根子”:将俄黑海艦隊從塞瓦斯托波爾驅逐,之後宣布廢除俄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
2014年,波羅申科總統下令禁止與俄羅斯在軍事領域展開任何合作,并表示“烏克蘭必須重返加入北約的程序之中,因為2010年宣布的不結盟地位無法保證國家安全與領土完整”,随後烏克蘭議會以303票贊成、8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波羅申科送出的“廢除不結盟”議案。
2019年,澤連斯基在總統競選中,提出緻力于在2024年讓烏克蘭滿足加入北約成員國的各項要求,總統上任後的首次出訪,澤連斯基在布魯塞爾會見了北約官員。
這些總統和他們的政府堅定地放棄了可能避免戰争的選項,選擇了加入北約而與俄羅斯對立的路線,這一步一步政策的結果,将會在今天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占據各大媒體的顯要空間。
在電視劇《大染坊》中,訾氏父子由于貪婪而陷入陳壽亭布下的局,導緻他們義無反顧跳進陷阱的,起碼還是真金白銀堆出的誘餌,而現實中套子裡的,是美國人畫在紙上的大餅,釘在刀尖上。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
數字經濟智庫
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
為了更好的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理論交流、實踐交流。來自中國數字經濟以及“一帶一路”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成立了數字經濟智庫,為數字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擔任名譽院長,知名青年學者黃日涵、儲殷等領銜。政治學與國際關系論壇是數字經濟智庫旗下的專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