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郝敏:“中國行動計劃”真的終止了嗎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備受争議的“中國行動計劃”。有分析認為,這表明拜登政府對北京的态度軟化和妥協,也有輿論将之解讀為美國對華科技政策松動回調的積極信号。果真如此嗎?

首先,“中國行動計劃”叫停的原因大緻有三。一是,遏制對華科技交流的威懾目的已經達到。在該計劃實施的3年多時間裡,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等在高校和科研機構掀起大規模的涉華清查狂潮。美國司法部還不斷泛化國家安全的概念,将違反披露申報制度與經濟間諜、盜竊商業秘密等嚴重犯罪行為混為一談,導緻科研人員動辄被重刑嚴判,即便證據不足,也會牽強附會以虛假納稅申報等罪名指控,使科研人員的職業生涯、學術前途和家庭生活遭受滅頂之災,一如麥卡錫主義猖獗時期的“反華紅色恐慌”。中美正常的人文科技交流受到重創,很多華裔科學家被迫終止與中國的合作與聯系。“中國行動計劃”的發起人之一、負責哈佛大學利伯案和麻省理工陳剛案的聯邦檢察官安德魯·萊林說,他對該計劃的想法已經改變,不再擔心研究人員與中國合作了,因為“威懾已經成功實作”。

二是,種族标簽定性挑戰該計劃存續的合法性。2021年9月,華裔精英組織“百人會”釋出《經濟間諜法訴訟中的族裔不平等:新紅色恐慌的視窗》白皮書,披露華裔在經濟間諜訴訟案件中遭遇的明顯不平等待遇。《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釋出的資料顯示,該計劃90%的涉案被告是華裔科學家,而定罪的比例不到1/4。近期更是有胡安明、陳剛等多起案件因證據不足而以無罪釋放或檢方撤訴告終。負責審查該計劃的助理部長馬修·奧爾森認為,該計劃“助長了針對亞裔的偏見和仇恨,侵蝕了司法的公信力,甚至可能會損害國家安全”。

三是,美國維護自身科研優勢的需求和考量。美國在科學、技術和創新方面的上司地位取決于基礎研究的開放交流和招募世界上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才,其中包括大量來自中國的最富才華的科學家。美國實體學會(APS)2021年連續緻信給時任總統科學顧問、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埃裡克·蘭德和司法部長梅裡克·加蘭,表示“中國行動計劃”削弱了美國對國際學生和科學家的吸引力,限制了美國參與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而限制合法的國際科學合作和國際人才交流,是正在削弱、而并非加強美國的科學事業。

事實上,“中國行動計劃”的終止并非改弦更張,而是新瓶舊酒。

一來,它名為終止,實為更新更新。美國司法部國家安全部門負責人23日的官宣表示,實施“中國行動計劃”是出于真正的國家安全考慮,但将所有案件都納入“中國行動計劃”的名下,會助長一種有害的看法,即認為司法部在調查和起訴與中國相關的犯罪行為時降低了入罪門檻,或者某種程度上差別看待與中國有種族、民族或家庭關系的人。可見,司法部所謂的終止計劃僅僅是取消這一招緻诟病質疑的名稱,并沒有改變它的針對目标和實質内容。

二來,推出“對抗民族國家威脅戰略”。美國司法部明确提出,目前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形勢需要采取更廣泛的應對方式,下屬國家安全部門正在啟動一項新的“對抗民族國家威脅戰略”。此戰略目标是采取全方位的綜合手段,利用司法部的全部法律武器,組織全社會、全政府行為打擊敵對國家的安全威脅。新戰略以安全威脅為導向,重點部署打擊對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的領域,包括但不限于起訴經濟間諜和技術盜竊、網絡黑客攻擊、外國投資審查和影響力滲透等等。其中,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檢察官将會更密切地監督涉及聯邦撥款欺詐的案件,并更多尋求民事或行政制裁手段以取代以往的刑事起訴。而“中國行動計劃”此前涉及案件的指控罪名多與聯邦撥款項目的虛假申報和電信欺詐有關。以上種種都和原版的“中國行動計劃”并無二緻。

更何況,涉華人才案件仍在持續推進。據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透露,目前仍有6起針對研究人員的“中國行動計劃”案件尚在審理中,其中3人為美國華裔。最受關注的是下月将在堪薩斯城受審的化學工程教授陶豐,也是被指控沒有披露和中國的合作關系。雖然和陳剛案有相似之處,且上周檢方撤銷了十項重罪指控中的兩項,但美國司法部對推進其餘指控的審判程序毫不放松,判決結果也很難樂觀。

未來美國司法部将主要對“打擊謊報或瞞報與中國合作關系的學者”進行程式改進。根據2022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新出台的《國家安全總統備忘錄(NSPM-33)實施指南》指導意見,審視相關研究人員是否“充分披露其外國機構的隸屬狀況”。司法部的國家安全部門在調查和刑事起訴中将發揮積極監督作用,并與FBI等調查機構合作,評估有關案件的意圖和重要證據,以及與國家或經濟安全的關系。據此來決定是否需要提起刑事訴訟,抑或民事或行政補救措施更合适。

目前,美國高校和科學研究機構不斷收緊與外國的合作,且正在加緊實施拜登政府上個月宣布的備忘錄措施,以確定申請聯邦資助的科學家不受外國政府或利益集團的控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其他資助機構正在轉向人工智能項目和大資料分析,将聯邦撥款申請和研究人員個人的詳細資訊輸入到工具中,通過搜尋包括Web of Science和Scopus在内的、包含引文和資金來源的龐大科學文獻資料庫,通過文本分析查驗是否存在未披露的外國機構的隸屬關系。

可以想見,雖然“中國行動計劃”被宣布終止,但我們依然要對美國打壓遏制中國的決心保持清醒認識,避免陷入盲目樂觀。(作者是國際關系學院知識産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