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曆史
在距今5至10萬年前,在現今烏克蘭領土上就居住着最古老的不同部族的小型群體。4~6世紀,斯拉夫開始出現部落同盟。由于民族大遷徙的沖擊,逐漸分化為3大支系:西支稱“維涅德人”,主要在易北河、奧得河和下維斯拉河一帶活動,他們後來發展為西斯拉夫人(波蘭人、盧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摩拉沃人等民族)。南支稱“斯拉文人”,他們向南遷徙,越過喀爾巴阡山,直達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人是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霍爾瓦特人、斯洛溫人的直接祖先;東支稱“安特人”,定居在第聶伯河流域、楚德湖、伊爾明湖地區,往東至伏爾加河和奧卡河上遊地區。後來發展成東斯拉夫人,即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民族。大約在4萬年前的姆斯特艾文化時期,這些人就已遍布當今烏克蘭領土。

都斯拉夫位置圖
烏克蘭:俄羅斯的發源地
公元9世紀,烏克蘭民族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崛起。基輔羅斯是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的文明古國之一,在弗拉基米爾大公及其子雅羅斯拉夫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人口達到500餘萬,疆界空前廣闊,成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基輔羅斯與拜占庭、西歐北歐各國、東方阿拉伯各國有着頻繁的貿易關系。基輔城也被譽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弗拉基米爾父子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繁榮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文化基礎。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娶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是以,今天俄羅斯的國徽上帶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記--雙頭鷹。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繼承人自居。
弗拉基米爾父子之後,基輔羅斯逐漸衰落,被後來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國所滅。是以,從沙俄時代直至蘇聯時期,乃至在今天的俄羅斯,基輔羅斯一直被奉為俄羅斯曆史的發端,基輔城也被稱為“俄羅斯諸城之母”。
抗擊波蘭統治,烏克蘭主動加入俄羅斯
約在12-13世紀,“烏克蘭”(本意為“邊區”)一詞開始使用,随後,這一稱謂逐漸擴大到今天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并以這一稱謂為紐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然而,烏克蘭當時隻是作為一個地理學概念和民族學概念存在,卻不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因為不存在烏克蘭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土地分别被劃入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的版圖,烏克蘭人成為一個喪失了自己國家的民族。
12-13世紀的烏克蘭
改變烏克蘭命運的是一個叫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人,1595年出生于烏克蘭蘇博蒂夫哥薩克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烏克蘭王室大指揮官斯坦尼斯瓦夫·若烏凱夫斯基的侍臣,地位極為顯赫。1620年,赫梅利尼茨基被俘,父親戰死沙場。2年後,赫梅利尼茨基被贖回,回到烏克蘭接管了父親的莊園,并成為了切赫倫團的登記哥薩克。此後近30年的時間裡,赫梅利尼茨基都與妻子,還有幾個孩子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這一切都在1647年發生改變,當時統治烏克蘭的波蘭貴族丹尼爾·恰普林斯基和猶太商人狼狽為奸,對烏克蘭人的剝削與歧視十分嚴重。1648年,烏克蘭人民在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領下起義,反對波蘭的統治。他緻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樣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的幫助。在信中,赫梅利尼茨基表示,烏克蘭哥薩克願意接受俄羅斯沙皇的上司。随後,在給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願意服從沙俄的上司。但沙俄政府反應謹慎,沒有迅速給予答複。
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烏克蘭起義軍依靠智謀,兩次擊敗了當時的歐洲軍事強國波蘭。在文尼察保衛戰中,烏克蘭哥薩克首領博貢率軍在冰河之上迎擊波軍。交戰中,哥薩克佯裝潰退,波蘭軍隊在身後緊追不舍,沒有注意到冰面上許多地方散扔着髒亂的稻草。波蘭軍隊眼看就要追上哥薩克了,但剛一踏上這些稻草,腳下的冰就破裂了。原來,博貢下令事先砸了許多冰窟窿,當這些冰窟窿上又結了一層薄冰後,在上面蓋上稻草,以作僞裝。烏軍趁波軍陷入混亂時大舉反攻,将其打了個落花流水。然而,由于波蘭收買了克裡米亞汗國,後者在烏克蘭背後發起了進攻,腹背受敵的烏克蘭起義軍被包圍,不得不再次向沙俄求援。1650年,沙俄與波蘭之間的領土問題談判破裂,沙俄決心援助烏克蘭。1654年3月,烏克蘭代表團在莫斯科觐見了俄國沙皇。随後,雙方簽訂了《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條約》,亦稱《三月條約》,烏克蘭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權力之後,與俄羅斯正式結盟。
17世紀的烏克蘭
蘇聯建立和烏克蘭的愛恨情仇
由于血緣和曆史上的親近,烏克蘭也一直被稱為小俄羅斯。不過在17世紀之後,烏克蘭的民族意識已經形成,烏克蘭語和烏克蘭文化逐漸被塑造起來。不過此時的烏克蘭還是臣服于莫斯科的,并沒有什麼獨立的想法。
蘇聯建立之後,特别是在列甯死後,蘇聯政府推行了一些錯誤的地方和民族政策,尤其是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措施,激化了農民和蘇聯政府的沖突,也在1932年—1933年期間引發了著名的烏克蘭大饑荒。這次大饑荒的起因是由于蘇聯錯誤的農業政策,重挫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恰逢當時又遇到了罕見的自然災害,烏克蘭地區糧食大規模歉收。對此蘇聯政府并沒有積極的赈災,反而還繼續征糧,緻使烏克蘭出現了嚴重的饑荒。
時至今日,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對這次饑荒的死亡人數還有不同的觀點,但是無論是誰的觀點,都是承認在這場饑荒中,蘇聯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隻不過俄羅斯人認為當時不僅僅是烏克蘭地區受災,蘇聯其他地區保留俄羅斯境内也遭遇了饑荒,這并不是專門針對烏克蘭。對于俄羅斯的辯解烏克蘭方面并不接受,而在當時蘇聯政府的不作為也确實激起了烏克蘭人的怨恨。以至于在二戰期間,烏克蘭很多地區都出現了歡迎德軍的畫面,許多烏克蘭人也加入由德國組織了僞軍,參與對蘇聯的戰鬥。
烏克蘭大饑荒
切爾貝利核電站洩露事件
1986年,烏克蘭境内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爆炸事故,導緻大量的核燃料洩露。而蘇聯政府并沒有在第一時間進行救災和撤離周圍居民,反而是試圖掩飾這場事故。直到事發36小時後,當局才開始撤離附近居民,而此時很多人已經吸收了緻命劑量的核輻射。切爾諾貝利事故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痛的核洩漏,這讓烏克蘭人承受了巨大的損失和痛苦。據戈爾巴喬夫自傳表示,切爾諾貝利事故事是蘇聯解體的一根導火索。
切爾貝利核電站
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在350年後首次獲得獨立。而在獨立之後,烏克蘭的民族情緒徹底爆發,知識分子和基輔當局都在發洩着對莫斯科的不滿,并開始向西方靠攏。
但是相比于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國,烏克蘭曆史上并沒有經曆過任何的西方式民主,烏政府在治理國家上顯然沒啥經驗。并且烏克蘭獨立之後也沒有出現像納紮爾巴耶夫那樣的鐵腕強人,這導緻烏克蘭政局一直比較動蕩,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官員腐敗,烏克蘭經濟一路下行。目前烏克蘭是歐洲第二窮的國家,僅比摩爾多瓦強一點。
不過雖然烏克蘭在獨立之後一直混得不咋滴,可烏克蘭政府和烏克蘭族群眾始終懷抱着融入歐洲的希望,而烏克蘭政府也一直推行去俄羅斯化。
獨立之後的烏克蘭政府要求所有學校、政府、電視台以及各種媒體都要使用烏克蘭語,并大力歌頌當年參與反抗蘇聯的烏克蘭人。
對于烏克蘭的反俄态度,俄羅斯則主要采取拉攏手段,畢竟烏克蘭實力也不弱,在沒有内亂的情況下,俄羅斯也不敢輕易動烏克蘭。
克裡米亞問題
克裡米亞半島位于烏克蘭南部,瀕臨黑海和亞速海,是前蘇聯走向歐洲和世界的海上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史上,克裡米亞曾是俄羅斯的領土。1783年并入俄羅斯版圖,1954年以前一直受俄羅斯管轄。1954年2月,當時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決議,将克裡米亞劃歸烏克蘭管轄,1991年蘇聯解體後,克裡米亞以自治共和國的身份加入烏克蘭,并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承認。
俄羅斯議會曾于1992年5月21日單方面通過關于廢除1954年2月決議的決定,1993年5月9日又通過關于收回克裡米亞的重要海軍基地城市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烏克蘭總統、議會和中央政府均指責俄議會的做法是幹涉烏克蘭的内政;一再重申克裡米亞是烏克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俄方不便公開向烏克蘭提出領土要求,但也不願放棄對克裡米亞的控制權。俄議會中有一部分人一有機會就對克裡米亞提出領土要求,這對俄總統和政府的立場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烏俄分割黑海艦隊的談判中,俄方始終堅持俄海軍單獨駐守克裡米亞塞瓦斯托波爾市。俄方對克裡米亞的态度得到了克裡米亞親俄分離集團的響應,他們依仗俄議會中的支援力量,與烏克蘭中央抗衡,自行其事,令烏克蘭中央感到十分棘手。
克裡米亞是以俄羅斯族為主的多民族地區,主張回歸俄羅斯的分離集團活躍,對烏克蘭的民族政策十分敏感,這是導緻克裡米亞政局動蕩不安的症結所在,在克裡米亞的人口構成中,俄羅斯族人占一半以上,烏克蘭人是少數民族,是以,俄羅斯的文化影響一直占主導地位,絕大多數居民隻講俄語,聽俄羅斯廣播,看俄羅斯的電視,僅有7%~9%的克裡米亞人看基輔電視台的節目。克裡米亞發行的俄文報刊比烏克蘭文多20倍。
克裡米亞居民對烏克蘭上司人的不滿情緒在克裡米亞親俄派的鼓動下,演變成一股回歸俄羅斯或者獨立的潮流,分離運動愈演愈烈。1992年,克裡米亞議會通過獨立法令和克裡米亞憲法,後在烏克蘭議會,總統和政府的三方壓力下,克方作出讓步,1993年克裡米亞俄族人提出脫離烏克蘭問題; 1994年1月,親俄派代表梅什科夫打着獨立、回歸俄羅斯、抵制"烏克蘭化"的旗幟,當選克裡米亞首任總統,并實行與烏克蘭中央相抗衡的政策。
目前俄羅斯吞并克裡米亞的現實已經不可逆轉,普京也絕對不會将吃到肚子裡的肉吐出來,甚至莫斯科現在還控制着烏東地區,隻要烏克蘭政府不老實,俄羅斯随時可以策動烏東地區獨立。而烏克蘭舉國上下也是徹底視俄羅斯為仇敵,俄羅斯吞并克裡米亞的舉動進一步讓烏克蘭倒向西方。
其實俄烏在曆史上有過長期的結盟和合作,按理說關系不應該鬧得如此僵硬。但獨立之後的烏克蘭實在不願跟着俄羅斯混了,而俄羅斯又不願意看到烏克蘭轉投他人門下,于是兩國的沖突就越來越深,越來越不可收拾。
普京和澤連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