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作者:紅迷會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雨水節氣已至,天上的四海龍王似乎随時恭候着玉帝的指令,而經曆了漫長的寒冷和幹旱的土地,也已經在期盼一場貴如油的春雨了。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對于現代人來說,雨天适合發呆,适合睡覺,适合emo,單單不适合出行。而對于古代的勞動人民來說,雨天卻是田間勞作的重要日子。為了在雨中勞作,“蓑衣”應運而生。

蓑衣是用草或棕為材料制成的雨具,分上衣和下裝兩部分,符合中國古代服裝“上衣下裳”的特征。蓑衣的上裝是披在肩上的,叫做“蓑衣披”:圓領,兩肩伸展,前後衣片呈半圓形,前開襟,可由棕繩系牢;

下裝是一件圍腰短裙,叫“蓑衣裙”。也有的稍長,從腰往上接至胸部,有點象女性的吊帶裙。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但由于棕的材質很硬,細小的纖維又很多,直接和身體接觸會很紮人,不宜制成帽子和鞋來使用。是以,雨天穿蓑衣,還要搭配“鬥笠”和“木屐”。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寶玉頭戴鬥笠、身披蓑衣、腳穿木屐去探望黛玉的這一幕。

看到寶玉的這身打扮,黛玉開玩笑道“哪裡來的漁翁”,這就要說到蓑衣的另一用途。《詩經·小雅·無羊》曰:“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說文》注曰:“蓑是以備雨,笠是以禦暑”。由此看來,蓑衣可以防雨,鬥笠可以遮陽避暑。是以,蓑衣+鬥笠的這套裝備也常常用于漁獵。

久而久之,蓑衣發展出了一種獨特的服裝文化。它與“漁翁”的形象一起,成為了曆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和高潔人格的象征。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處綠蓑”。一首首詩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幕幕畫面:一泓江水,一葉孤舟,一位漁父,一席蓑衣。廣闊的天地間,無垠的江水中,漁父與他的孤舟,渺小如一粒砂石,面對風雨的洗禮,卻始終孤獨而高傲的堅守着一方領地。這是古代文人的氣節,是有限的生命在面對無限的自然和未知時,安然自若的心态和不懼挑戰的勇氣;也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面對腐朽和桎梏,保持着遺世而獨立的姿态和對自由的向往。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如果說《種芹人曹霑畫冊》中,曹雪芹所繪的漁父形象,是他深谙老莊思想後,對現世清濁之狀的思辨;那麼曹公選擇“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則是以實際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種芹人曹霑畫冊》第七幅 漁父

再回到《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寶玉的“漁翁”、黛玉的“漁婆”,恰恰是書中一衆人等追求功名利祿的欲望之外,存在的一股清流。二人身穿蓑衣,頭戴鬥笠,腳踩木屐,在風雨之下,泥沼之中,水不濕身,污不穢心,一心追求和向往着真情與自由。

小小的蓑衣,可以輕如鴻毛,助自由的靈魂展翅高飛;也可以重如铠甲,為高潔的人格保駕護航。

難怪東坡有言: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紅樓日常 | 蓑衣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參考資料:

1.《民間防雨器具—蓑衣的研究》楊心慧

2.《淺析中國原始服裝的活化石———蓑衣》邢德昭

3.《蓑衣的形制與審美文化研究》陳民新

4. 《不知身在畫圖中》——2020年《曹雪芹研究》第4期作者:李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