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作者:功标青史

2022年2月22日,普京就烏克蘭一事作出重大聲明,表态将支援烏克蘭東部兩個共和國的獨立,并與其簽訂友好互助條約。

這個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彈,瞬間引爆了全球。

許多國家都在猜想,普京不惜将烏克蘭分裂成三個國家,莫不是打定主意要開仗了?

面對疑問,他強勢宣稱:“烏克蘭不僅是鄰國,還是俄羅斯曆史、文化和精神的固有組成部分,他們是俄羅斯的親人......”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普京

果然,俄羅斯軍隊開過烏克蘭邊境,截止2月25日,已摧毀超過74個軍事目标,矛頭直指基輔。

很多人以為,兩國鬧到如此境地,是不是有深厚的世仇?

其實不然。

縱觀曆史可以發現,俄烏兩國雖存在不少曆史遺留問題,但兩者出身同源,可以說是一個母親孕育的孩子。

尤其在沙皇俄國和蘇聯時期,他們更是同屬于一個國家。

那麼,“親兄弟”為何會反目呢?曆史上的哪些事讓它們走到了如今的境地?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俄羅斯和烏克蘭國旗

俄烏兩國同根同源

俄羅斯和烏克蘭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羅斯人。

他們曾廣泛存在于東歐地區,由于制度落後,團體之間以部落的形式存在。

百年過去,當古代歐洲已經建立起統一王國時,他們甚至連像樣的社會秩序也沒有,正因如此,古羅斯曾被稱為“最落後的民族”。

後來,古羅斯人分成了兩部分。

其中一部分在部族首領的帶領下,于公元862年在諾夫哥羅德建立了留裡克王國,勢力擴大後,又占領基輔,創立了基輔羅斯。

另一部分選擇西進,并在10世紀時建立了莫斯科公國。

基輔羅斯便是烏克蘭的前身,莫斯科公國則發展成了俄羅斯。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基輔羅斯位置

雖然“分家”了,但毋庸置疑,俄烏兩國是由共同的祖先孕育出來的,他們是血濃于水的“親兄弟”。

基輔羅斯和莫斯科公國在各自的領土上蓬勃發展,公元十世紀時,前者出了一位偉大的國君,名為弗拉基米爾一世。

在他的帶領下,基輔羅斯的國力達到鼎盛,成為了坐擁500萬人口,疆域冠絕歐洲的大帝國,東正教也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國教。

那時,基輔羅斯實行“公國制”,有點像大陸在商周時的“分封制”,也就是國王選一些有功勞有威望的人封侯,然後賜予領土讓他們建立小國。

這種制度讓基輔羅斯繁榮一時,但最終也使它走向分裂。

12世紀時,基輔羅斯出現内亂,後來被分割成18個小國。

弗拉基米爾公國作為實力最強大的公國,當起了名義上的老大,它沒有吸取基輔羅斯的教訓,仍舊把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國分封出去,這也為日後俄烏之間的嫌隙埋下了伏筆。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弗拉基米爾一世

如果紛争到這裡結束,那麼如今兩國也不至于有這麼大的沖突,至多是兄弟内戰,可惜這時候外敵介入了。

公元13世紀,骁勇善戰的蒙古人率部西征,突入了公國們的領地,并于1220年擊敗莫斯科公國,把他們收為了階下囚。

基輔羅斯當然也沒能獨善其身,1240年,因為抵抗失敗,他們被蒙古人攻克,就此滅亡,剩餘的子民向蒙古軍投降,這才留得一命。

同是戰敗,但兩國卻從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莫斯科公國在接受蒙古冊封後,不甘受辱,它卧薪嘗膽,伺機吞并周圍的小國,等待有朝一日重新奪回主權。

而烏克蘭人的祖先則由于種種原因,隻能服從蒙古人的統治,在一天天的影響下,逐漸接受了蒙古人。

到14世紀中期的時候,莫斯科公國一躍成為全俄羅斯實力最強的國家,這會兒,它已經基本具備了和蒙古人叫闆的資格。

1462年,伊凡三世成為莫斯科大公,從此掀起了反抗外敵的鬥争。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莫斯科公國

這個伊凡三世非同小可,他帶領部隊結束了俄羅斯240年被奴役的曆史,甚至在1502年滅掉了蒙古的金帳汗國。

至此莫斯科擺脫束縛,走向獨立富強。

而烏克蘭就沒那麼好運了,它才剛剛脫離蒙古人的統治,馬上又被立陶宛盯上。

烏克蘭不願臣服,但在立陶宛跟波蘭聯手進攻下,還是陷落了。

但侵略者隻占領了西烏克蘭,東部地區仍處于自治狀态。

立陶宛—波蘭統治者認為,要想腐蝕烏克蘭人的鬥志,必須把他們的信仰剝奪掉。

鑒于烏克蘭信奉的是東正教,波蘭在取得控制權後,強制他們改信天主教。

這樣一來,烏克蘭東西兩部分便開始出現信仰差距,這也造成了西烏克蘭比較親歐,而東烏克蘭天然比較親俄。

波蘭正是想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叫烏克蘭臣服。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蒙古軍隊

但烏克蘭人也不是吃素的,既然有壓迫,那必然就會産生反抗。

1648年,一個名叫波格丹的人掀起反旗,決心趕走波蘭,建立自己的國家。

他還真有兩把刷子,僅第二年,他便攻陷基輔,成立了哥薩克公國。

但好景不長,兩年後,波蘭率軍還擊,起義軍戰力不敵,隻能一路撤退。

窮途末路之下,波格丹想到了跟自己血脈接近的俄羅斯人,希望他們能出手幫忙。

俄國起初不願插手,但後來表示可以在接受效忠的前提下提供兵力,烏克蘭非常高興,忙宣誓效忠。

俄國果真出兵和波蘭作戰,這場仗打了13年,最終波蘭人覺得俄羅斯人太過剽悍,長時間下去恐怕讨不到好處,于是請求談判。

最終,俄波兩國兩次簽訂協定,決定将烏克蘭劃分成兩部分,東烏克蘭納入俄國麾下,而西烏克蘭則繼續由波蘭統治。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哥薩克人

烏克蘭分裂的陰影揮之不去

在這之後,烏克蘭的日子并不好過。

雖然東烏跟西烏分别由不同的國家治理,但他們到底曾是一個國家,兩方雖然時有沖突,但更多的是渴望統一。

俄國在得知東烏想要合并以後,非常惱火,馬上派兵鎮壓。

後來因為不放心,還回收了東烏的自治權,甚至連烏克蘭語都廢除了。

烏克蘭貴族非常不滿,自此開始反抗俄羅斯。

1708年,趁着俄羅斯和瑞典開戰,烏克蘭趁機宣布獨立,并幫助瑞典作戰。

這一行為遭到了彼得大帝的報複,得知烏克蘭投敵,他派兵血洗了哥薩克營地,以示警戒。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沙俄

一年後,戰争以俄羅斯的勝利告終,烏克蘭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光沒有獨立成功,還成了俄羅斯的重點“關照”對象。

彼得大帝在烏克蘭施行了全面殖民化政策,逼迫他們接受俄羅斯的社會模式和價值觀念。

一方面軟硬皆施,同化烏克蘭上層,另一方面确立俄語的官方地位,将說烏克蘭語的人打為“鄉巴佬”。

與此同時,彼得大帝還禁止烏克蘭出版教科書,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文化傳統。

到18世紀末,沙皇葉卡捷琳娜三次瓜分波蘭,徹底吞并烏克蘭全境,之後的一百多年裡,烏克蘭始終被沙俄攥在手心。

1917年沙俄解體,不久後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黨掌權。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彼得大帝

烏克蘭趁亂組建了資産階級政權“拉達”,他們一心反俄,因為擔心被清算,是以想靠歐洲人赢得獨立。

他們看中了兵強馬壯的德國,表示願意以糧食和農副産品作為回報,換取德國45萬兵力進駐烏克蘭,抵禦蘇俄紅軍。

德國假意答應,但“拉達”并不知道,他們早已成為歐洲國家眼裡的香馍馍,德國這次出兵另有所圖。

果然,德國一進入烏克蘭,便推翻了當地政府,改讓親德政黨當政,烏克蘭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蘇俄紅軍聽聞後,派兵進攻,但因無力抵擋入侵軍隊,隻好将西烏克蘭地區交給歐洲各國。

1922年,東烏作為加盟國進入了蘇聯,成了和俄羅斯一樣的社會主義成員國。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蘇聯軍隊

斯大林的舉措讓烏克蘭痛恨不已

本以為日子有盼頭了,然而蘇聯時期,烏克蘭也不好過。

斯大林為了把蘇聯從一個貧弱的農業國建設成現代化工業國,采取了近乎殘暴的方式,其中比較著名的便是犧牲農業補貼工業。

他鼓勵農民生産糧食,然後叫他們把多餘的糧食都交出來,僅留下一家的口糧。

可這樣一來,農民不光成了最苦最累的群體,而且還得不到好處,很多人積極性受到影響,不願産糧。

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聯的糧食産量逐年下跌,國内沖突激化,群眾怨聲載道。

礙于斯大林的鐵腕,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而烏克蘭人的反抗尤為激烈。

因為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地平原之一,烏克蘭自古以來便是産糧大戶,素有“歐洲糧倉”的美譽。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斯大林

面對強制征糧,烏克蘭人熱情受挫,糧食産量急劇下滑,直接從1931年的1760噸暴跌至1932年的1280噸。

雖然産量下降,但需要上交的糧食卻不會減少,有些人挨了餓,非常憤怒,甚至公開跟斯大林叫闆:“甯願把糧食燒掉,也不會上交。”

強勢的斯大林當然無法容忍這種狀況,1932年,他流放了大批的烏克蘭農民,還關押了不少有意見的文人,另派人低價從其中運走700萬噸口糧。

經過“搜刮”後,烏克蘭人每月的人均糧食僅剩1.7公斤,還不夠塞牙縫。

斯大林還未罷休,為了懲罰烏克蘭,他沒收了農民的生産資料,包括農具、種子等。

烏克蘭人空有一片好土地,卻無法耕種。

沒有吃的,又無法耕種,烏克蘭人無奈隻能逃荒,但斯大林早想到有這麼一出,派人封鎖了出路。

據統計,當時共有23萬的農民外逃,但八成的人都被抓住并遣返。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烏克蘭饑荒

這下,烏克蘭人可謂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為了活命,他們隻好宰殺牲畜吃肉,牲畜被吃完後,又開始挖野菜,最後連野菜也吃完了,隻好剝樹皮,吃樹葉。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烏克蘭爆發了長達22個月的饑荒,共有300多萬人在這次災難中死去。

這也成了烏克蘭人憎恨俄羅斯人的重要原因。

二戰爆發後,蘇聯紅軍攻占波蘭,收複了西烏,至此烏克蘭迎來統一。

這本該是一件好事,但很多烏克蘭内部的民族主義者卻把蘇聯視作敵人,把德國看作幫助他們實作自由的朋友。

于是,戰場上便出現了這樣詭異的一幕:很多西烏人當了叛徒,幫德國人賣命;東烏人則非常親蘇,痛斥西烏賣國。

還有一部分人既不支援蘇聯也不支援德國,成了牆頭派。

二戰結束後,蘇聯加大了烏克蘭工業水準的建設力度,這原本算是一項補救措施,意在緩和烏克蘭的民族情緒,但因為有大量俄羅斯人湧入,反而加劇了兩個地區的沖突。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二戰時的德國

獨立後,與俄羅斯的關系日趨緊張

1991年蘇聯解體後,烏克蘭人歡呼雀躍,他們舉行了一次“決定是否實行全面自治”的公投,結果有92.3%的人選擇了支援。

自此,烏克蘭結束了在俄羅斯的旗下生存337年的曆史,它成功脫俄,成了一個獨立國家。

此時,烏克蘭農業發達,工業底蘊也很強,加之它占據歐洲和俄羅斯的交通要道,原本可以利用優勢,建立一個獨立自強的國家,但烏克蘭政府卻沒有抓住機會。

金融寡頭們采取了去工業化的政策,他們一方面壓榨親俄的東烏人,另一方面拼命向歐洲國家示好,企圖進入歐盟體系,但這一政策很快讓烏克蘭陷入内憂外患。

東烏人認為,打壓同胞的做法是不人道的;歐洲國家也無法接受一個強大的烏克蘭加入自身,反而把它當做一顆鉗制俄羅斯的棋子。

就這樣,烏克蘭陷入了飄搖不定的狀态,漸漸的,它原本強大的工業基礎被損耗殆盡,國家内部的民心也四分五裂,整個地區變成了一個随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本是同根兄弟,俄羅斯和烏克蘭卻互掐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恩怨?

烏克蘭群眾

烏克蘭獨立後,親俄和親蘇的政黨輪流執政,沖突還沒有那麼明顯,但自2014年以來,親俄總統下台,新總統一邊倒的靠攏歐洲,俄羅斯自然無法認同這種狀況,兩國間局勢一度很緊張。

到了2018年,烏克蘭直接斷絕了和俄羅斯的友好關系,鑒于烏克蘭地理位置的特殊,一旦它“投敵”,俄羅斯必然會遭受損失,這也是近期普京對烏态度度強硬的原因。

總體來看,俄烏之間的鬥争是曆史沖突的積累,隻有先解決了民族沖突,兩國之間的關系才能得到長足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