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觀衆?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引發的思考

在智能科技全方位滲透生活的新時代,劇院要怎樣留住觀衆,成為當下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上海大劇院近兩年來不斷探索和嘗試,跨界、越層、破圈……昨日,上海大劇院釋出2022春夏演出季,無論是“首演首秀”抑或“人氣爆款”,琳琅滿目的菜單中盡是“新概念”。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觀衆?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引發的思考

圖說:上海大劇院釋出2022春夏演出季

“搶先一步”被挖掘、在央視春晚大放光彩的人氣單品《隻此青綠》再度上演;400多歲的《牡丹亭》創新演繹,改換到柳夢梅的視角續寫傳奇;白舉綱用《人間失格》中的實力演繹摘掉“流量”标簽;而“隐藏系列”新推《燕飛來·今人古樂會》将用傳統古曲和古典詩文打造視聽體驗的“遊春圖”。

“無所替代” 留住目光

随着《隻此青綠》登陸央視春晚,“青綠風”再度更新席卷全國,而其實早在去年,上海大劇院就“先人一步”看到了此劇的價值和潛力,邀得“青綠”獻演。4月,該劇二輪亮相,開票便秒空。大劇院工作團隊小夥伴更是直接将“青綠愛莫能助”的對話框曬在自己社交賬号的公屏上。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觀衆?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引發的思考

圖說:《隻此青綠》

在原創新品中挖掘“潛力股”,在流量新人中發現“啟明星”,這是上海大劇院吸粉的密碼。去年,即便仍難擺脫疫情的影響,但上海大劇院全年共完成線下各類演出季活動577場,其中演出類共419場,包括大劇場演出154場、中劇場演出237場、小劇場演出28場,觀衆人數達31萬人,收獲過億元票房,基本回到2019年的巅峰狀态。而最新觀衆調研報告顯示,會員增長達20%,21歲到40歲的觀衆接近65%,成為主力觀衆群體。

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說:“如今劇場要帶給觀衆的演出不僅是經典、創新、跨界、融合,最要緊的是‘無可替代’。你可以在B站模仿‘青綠腰’,也可以反複觀看春晚《隻此青綠》的片段,但如果要結合舞美燈光,在‘千裡江山圖’中沉浸一晚,你就得來劇院。和你喜愛的人和藝術,面對面、共呼吸。”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觀衆?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引發的思考

年輕視角創新演繹

一部《浮生六記》,将傳統昆曲的古典之美展現得淋漓盡緻,又将古代文人的理想生活呈現于舞台。在微網誌、豆瓣上,年輕人寫長長的點評來訴說對這部劇的喜愛,也入理道地出不滿足之處。張笑丁感到,年輕觀衆比我們想象的更成熟、通透、具有文學修養,他們的視野更國際。她說:“在我為《人世間》動容、流淚的同時,也開始關注00後的女兒在為什麼歡喜,為什麼流淚。”是以,大劇院嘗試從90後、00後的視角重新審視所選劇目。

在新演出季中,人們能頻頻看到全新成立的上海大劇院創制中心的身影,中心聚焦經典之作的創新演繹——“全男班”音樂劇《卡拉馬佐夫兄弟》在全城招募演員,讓世界經典名著借音樂劇的流行密碼再現;中英藝術家攜手打造的舞台劇版《弗蘭肯斯坦》,由尼克·迪爾擔任編劇,環球莎士比亞劇院前任藝術總監多米尼克·德羅姆古爾執導,舞蹈家王亞彬主演。不僅于此,演了400多年的《牡丹亭》也有新解讀,這一次要從柳夢梅的視角來訴說這個憑“至情至性”之愛沖破生死循環的夢。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觀衆?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引發的思考

圖說:上海大劇院新演出季劇目海報

開辟空間 留住人心

打破進劇場隻為觀劇的既定印象,讓劇場成為城市會客廳、人們藝術生活的延伸,已是當下的共識。A+藝術空間、New Box小劇場,上海大劇院擁有的這兩處演藝新空間在2022春夏演出季中逐漸顯露出差異化營運特色。

包含咖啡廳、藝術商店、親子閱讀館、長廊展區的A+藝術空間已然是都市人藝術與生活的交彙之地。在這裡,定期開展的藝術市集、講座、工作坊、親自閱讀、美術展等面向市民的文藝活動,為觀衆和遊客提供了綜合化的文旅服務。

除成立創制中心之外,上海大劇院“大西楊”計劃也已成型,即市中心的上海大劇院、位于楊浦今春3月開幕的YOUNG劇場和徐彙濱江2023年秋季開幕的上海西岸大劇院,三者将在統合演藝資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營運,在同城同時段,三座劇院推出同一主題藝術季,這是上海大劇院輸出劇院營運管理服務開拓的新版圖。(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