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持續辦奧,打開一扇共享大門

北京冬奧會成功落幕,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的場館設施給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賽運動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見證了一系列新的奧運紀錄、世界紀錄的誕生。

在閉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緻辭中表示,中國人民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奧運舞台。本屆冬奧會奧運村獨具匠心,場館令人歎為觀止。

籌辦和舉辦北京冬奧會,中國最大化利用了已有場館和設施, 力求将所有場館建設成為綠色場館,并兼顧賽後利用,為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見證冬奧榮耀時刻

2月5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誕生了本屆冬奧會的首個冬奧新紀錄。在女子3000米決賽中,荷蘭選手伊雷妮·斯豪滕以3分56秒93的成績奪冠。由此開始,“冰絲帶”将“最快的冰”這一稱号演繹得淋漓盡緻,一共迎來了速度滑冰項目的10項冬奧會紀錄和一項世界紀錄。

在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的比賽中,兩位荷蘭選手在短短10分鐘内接連打破該項目冬奧會紀錄,其中獲得冠軍的内斯毫不掩飾對“冰絲帶”的喜愛之情:“這塊冰面太讓人驚喜了,我非常非常喜歡。我們所有人都能在這裡做到最好!”

位于延慶賽區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記錄下中國冰雪運動曆史性的一刻:中國鋼架雪車運動員闫文港以四輪總成績4分01秒77拿下了一枚寶貴的銅牌,另一名中國選手殷正同樣發揮出色,創造了“雪遊龍”這條賽道的出發紀錄。

“在‘雪遊龍’滑行,我感覺很舒服、很順暢。鋼架雪車這個項目,‘人車合一’是運動員追求的最高境界,這需要無數次滑行和磨砺。國外頂尖選手通常已經有了三五千次的滑行,而我現在隻有2000次左右,我還需要更刻苦、更科學的訓練。”闫文港說。

在張家口賽區,中國傳統元素與自然人文交相輝映的驚豔設計,使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成為冬奧會明星賽場。美國跳台滑雪選手安娜·霍夫曼将其拍成視訊,引來數萬網友羨慕點贊。

“雪如意”是大陸首座跳台滑雪場地,首次參加冬奧會跳台滑雪比賽的中國隊00後小将宋祺武說:“雖然沒有拿出一份非常漂亮的成績單,但是希望大家可以多給我們一些時間。”

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

綠色、低碳、可持續是冬奧場館建設的“鐵律”。北京冬奧會場館建設者們在追求施工效率和工程品質的同時,堅持落實“綠色辦奧”理念,注重環境友好。

延慶賽區近地移植超過萬株珍稀植物,建立了專門的保護小區,對2.4萬株樹木實施遷地保護。目前,小海陀山的生态修複已初見成效,春季的草甸像往常一樣繁花盛開,附近的松山自然保護區持續監測到斑羚、野豬等野生動物活躍的影像。

“綠色低碳理念展現在北京冬奧會很多細節上。”加拿大高山滑雪運動員布羅迪·西格說,在冬奧村,很多設施器具使用了環保材料,能有效減少碳排放和污染,令人贊歎。從場館建設到垃圾分類,北京冬奧會推動綠色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将助推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

北京賽區創造性實作冬夏項目“雙向轉換”,提供了“場館反複利用、綜合利用、長久利用”的中國經驗。“水立方”變身“冰立方”,五棵松體育館6小時實作“冰籃轉換”,首都體育館既保留人們對首體的最深記憶,又廣泛采用高科技和可持續發展技術。這座見證了新中國體育史的場館再次迎來新生。

“北京冬奧會是綠色奧運的重大裡程碑,低碳、環保在這裡實作了最大限度的發展,我們也期待下一個裡程碑。”國際奧委會品牌和可持續發展總監瑪麗·薩魯瓦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表示,全世界都在努力适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低碳環保對于奧林匹克的未來非常重要,“我希望相關舉措可以持續深入發揮引領作用,讓冬奧會在中國成為‘奧運遺産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賽後利用令人期待

在首鋼滑雪大跳台“雪飛天”,當運動員在空中騰躍翻轉時,身後映襯着印有北京冬奧會會徽的冷卻塔,冰雪運動與工業風完美混搭的一幕,給全球觀衆留下深刻印象。這座世界上首個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冬奧會後除了承辦頂尖賽事和用于專業選手訓練外,還将“變身”為服務大衆的體育主題公園。

随着谷愛淩、蘇翊鳴在此奪金,“雪飛天”已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很多滑雪愛好者前來一試身手。

“後奧運”時代的場館開發利用,向來是奧運會舉辦地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冬奧場館的前瞻設計,打開了一扇共享大門,讓冬奧遺産服務百姓、造福社會、長留生活。

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通過分區控制,這塊亞洲最大人工冰面賽後可以開展速度滑冰、花樣滑冰、冰球等多個項目,可同時容納2000人上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特意在賽道下方1/3處比較平緩的道邊預留了一個入口,這個專為大衆設計的出發區,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體驗“速度與激情”。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運動員的優異表現,進一步激發着群眾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冬奧場館為推動冰雪運動與全民健身相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國際奧委會北京冬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胡安·薩馬蘭奇說:“就像2008年奧運會一樣,北京冬奧會的遺産也将影響一代代中國人。”

本報記者 範佳元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