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記得2011年到2013年之間有過一段購車浪潮,想要買車的人甚至圍滿了整個4S店阻礙了銷售工作,也就是這段時間誕生了“屌絲三寶”車型,它們分别是起亞K5、現代索納塔和雪佛蘭邁銳寶。雖然聽着不太雅觀,但從銷量來看确實非常“樂觀”,而這當中韓系品牌就占了兩個位置,不得不說是一種成功。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但随着那波購車熱潮的褪去,韓系品牌的銷量随即一落千丈,到2021年為止,現代品牌在中國的産銷量僅為38.5萬台,而整個韓系汽車隻占到中國汽車市場佔有率的1.7%。為何曾經風光無限的韓系品牌會到如今的地步,到底是哪一步走錯了呢?

自主品牌大力發展,合資對手“降價”競争市場

需要承認的是,在高端車型領域,國産自主品牌依然有着技術和産品實力的差距,但在入門級特别是十萬元這個價位,國産車可以放心大膽的說一句“還有誰”。以近期剛剛上市的長安UNI-V為例,其頂配售價僅僅是13.19萬,但豐富的配置以及強勁的動力使得長安UNI-V殺遍整個市場,而同價位的韓系品牌現代伊蘭特僅僅搭配一台1.5升自然吸氣和一台1.4升渦輪增壓引擎,從動力和配置上來看均敵不過自主品牌。而除了長安UNI-V之外,其他自主品牌也在這個價位有豐富的産品布局,總體來說已經占據了這個市場。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我們再把眼光放到20萬這個價位市場,雖然韓系品牌也同樣有着對應的産品布局,但總體來說其它品牌的實力會更強一些。以起亞K5為例,雖然其售價并不高從16.18萬起一直到20.58萬,但對手如豐田、本田、大衆等品牌也同樣布局了這一市場,甚至價位還有嚴重的重疊,以豐田凱美瑞為例,其中低配的價格也不過20萬出頭,起亞如果想在品牌上與豐田硬碰硬恐怕還是“自信”了些,那就隻有提供更豐富的配置以及更低的價格才能打動消費者。不過降價是一個惡性循環,這相當于在不斷透支品牌價值,随着韓系車不斷下探價格,也就使得其品牌價值永遠抵不過日系和德系對手,相當于拱手相讓了20萬以上市場。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下有國産自主品牌窮追不舍,上有合資競争對手降價施加壓力,韓系的生存空間已經被嚴重壓縮,如此一來銷量怎會大好呢?

不重視中國市場,态度傲慢差別對待

雖然在中國市場敗了,但在美國以及歐洲市場,韓系品牌仍然有着一席之地,是那邊的消費者“不懂車”嗎,我看未必。以美國為例,2021年韓系品牌現代和起亞分别位居美國銷量榜的第七和第八名,而在歐洲,銷量前五的品牌中仍然能看到南韓現代的身影,究其能夠獲得如此“好評”的原因恐怕是因為南韓品牌重視當地的市場。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在美國,現代索納塔一共提供3種動力,其中高性能2.5升渦輪增壓發動機能夠提供最高290匹的動力,而追求經濟性的話則可以選擇搭載混合動力系統的車型。反觀國内,現代索納塔的頂配型号為一台2.0升渦輪增壓發動機,資料雖然很亮眼,但明顯比不過美版的2.5T,當然這其中也有排量政策和燃油法規的限制,可問題是如果真的在乎油耗法規,那現代為什麼不引進美版的混合動力車型呢,它難道不更适合中國市場嗎?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除了配置和動力方面的差別之外,在車型豐富度上國内市場和海外也有着明顯差別,比如國内有多代同堂的車型存在,而海外市場的車型要比國内市場多出許多。從态度上來,韓系品牌似乎并不注重中國市場,那淪落到現在這般田地也怪不到别人吧。

缺席新能源市場,合作夥伴之間互相“猜忌”

國内這幾年汽車市場的重頭戲莫過于新能源汽車,而在這一領域韓系似乎并沒有深入的進行過布局。我沒記得錯話,上一代現代索納塔似乎有混動車型提供,而在更新這一代之後竟然取消了這一車型,着實讓人看不懂南韓人的路數。同時在純電領域韓系品牌也隻是簡單的将普通汽油版車型加上電機和電池,并沒有像别的品牌那樣“誕生”出轉為純電而開發的平台,即便像豐田這種“保守”的品牌也已經加入了純電行業,而韓系品牌遲遲不見動作,可見其一方面不重視中國市場,另一方則是思想守舊不遠與時俱進,更多的可能是相關技術儲備的匮乏。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同時與中國合作夥伴之間存在些許沖突,從最近起亞回購股權以及現代和北汽之間的交易就能看出些許端倪。合資股份當中韓方占50%股比,據知情人士透露,起亞一直對東風存在“異議”,東風在整個合資的過程中扮演的僅僅是提供“生産許可”的角色,對東風悅達起亞來說大多數的投資和決策都來自韓方,而中方的兩個公司更像是“拖油瓶”和“吸血鬼”的存在,是以雙方的沖突激化已經由來已久。而此次國家開放外資股權限制,未來南韓品牌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竭盡全力獲得完全的自主權,這樣一來興許未來咱們能看見更多優秀的産品登陸中國市場。

曾經的性價之王,如今慘不忍睹 韓系車隕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總體來說,韓系品牌并沒有滅亡,韓系品牌依然有着強大的競争力,隻要稍許時日就能展現出它們強大的産品競争力,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