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則悲傷的消息。
就在2月15日,香港一名 3 歲的女童因感染新冠肺炎,不治離世。
這是近兩年來最年輕的新冠死亡病例。

圖源:港府新聞公報截圖
而這并不是此番香港疫情中死亡的第一例兒童,就在上周,香港一名4歲的男童在感染新冠後嘔吐發燒,送醫不治。
短期内連續兩起兒童新冠死亡病例,足以引起衛生機構以及全民的重視。
當媽的看了最受觸動,才 3 、4 歲的娃啊!
這兩年來,逐漸習慣了疫情的起伏,出門戴口罩、随時出示綠碼的生活。好像對疫情的警惕心也逐漸放松。今天的新聞,又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疫情的防護,時時刻刻都不能松懈。
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技術負責人瑪麗亞·範克爾克霍夫說,已知奧密克戎病例的絕對數“驚人”。她說:“這種病毒仍然是危險的。”
其實在今年 1 月,杭州富陽也出現了 4 名嬰幼兒新冠病例,其中最小的隻有 5 月齡,最大的也隻有 14 月齡,這些小患者全部到過富陽區咕甜全球進口母嬰生活館。
圖源:健康時報報道截圖
圖源:杭州都市快報新聞圖檔
在為這位去世的 3 歲寶寶,以及被感染嬰幼兒病例感到痛心的同時。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
一旦拉起疫情高風險警報,孩子可以說是最薄弱群體之一。
香港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劉宇隆提醒,幼童受感染後的病征較成人多且複雜,例如活躍程度降低、呼吸急促、手腳冰冷、嘔吐等,都屬危險征兆。
如何做好為兒童和小齡寶寶的疫情防護,是我們當媽的首先需要關注的事情。
外出做好防護
1. 外出一定要佩戴好口罩。外出前往公共場所、就醫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最好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成人口罩太大,兒童戴上密合不嚴,應為孩子選擇兒童口罩。對于低齡幼兒,口罩不友善孩子呼吸,家長要随時觀察孩子的狀态。通常1歲以下嬰幼兒不适合戴口罩,有缺氧風險,應避免外出。
正确佩戴口罩tip:
·教會孩子識别口罩正反面;
·佩戴口罩時需要用雙手壓緊鼻梁兩側的金屬條,使口罩上端緊貼鼻梁,然後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兩側不留有褶皺,罩住鼻子、嘴巴及下巴。
圖檔來源:廣東省疾控中心
2.不要讓孩子接觸和食用野生動物,避免前往售賣活體動物的市場。
3.避免去疫情中、高風險的地區。外出盡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要乘坐,盡可能與他人距離至少保持1米遠。
在家也不能松懈
從公共場合回到家,防護工作依然不能松懈,居家日常要做的工作:
1. 房間保持通風,可以上午、下午各開窗一次,每次 15~30 分鐘。
2.家裡有人出現發熱、幹咳、咽痛等症狀時,要避免和孩子接觸,保持 1 米以上距離。
3.外出回家、飯前便後要洗手,世衛組織推薦采用6 步洗手法。
圖檔來源:WHO 網站
4.兒童常接觸的物品(比如餐具、玩具)要定期消毒。幾種可選的消毒方式:
·56℃ 加熱 30 分鐘;
·75% 酒精/含氯消毒劑(比如 84 消毒液)浸泡/擦拭;
·紫外線照射(也可用于房間消毒,但人不要同時在場)。
5.均衡飲食,适當增加魚肉蛋奶、大豆堅果等優質蛋白攝入。
6.推廣分餐、公筷。
7.保持口腔健康,7 歲内的孩子刷牙都需要家長幫忙。
接種疫苗很有必要
接種疫苗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強有力武器。
很多地區已經開放了3-11歲兒童新冠疫苗的接種,很多家長一方面擔心孩子被新冠病毒感染,另一方面仍對疫苗接種心存顧慮。
中國疫苗協會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張雲濤表示:其實作在反而小孩成為一個病毒攻擊的人群,是一個敏感人群,是以在這個年齡段接種疫苗還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新冠疫苗臨床試驗資料和已經接種3到17歲這個年齡段獲得資料來看,小孩的安全性還是非常好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略低于整個成人人群的資料。
專家表示,接種前幾天或者接種當天,如果孩子有發燒、咳嗽、腹瀉等身體不适症狀,或在慢性疾病急性發病期,建議暫緩接種,等症狀基本消退後再接種。
食物過敏的兒童,如果正好處于過敏的急性反應期,或接種部位皮膚出現濕疹、特應性皮炎等,應暫緩接種;如果沒有這些過敏症狀,可以正常接種所有疫苗。另外新冠疫苗暫不推薦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
未滿 3 周歲的孩子還不能接種新冠疫苗,大人應接盡接新冠疫苗,為家人尤其是孩子建立免疫屏障,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
希望大家都能身體健康,疫情早日結束!
參考文獻
· 蔣榮猛,謝正德等. 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斷,治療和預防專家共識(第三版)[J]. 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21, 36(10):721-732.
· 中華醫學會腸内腸外營養學分會(CSPEN)《關于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飲食營養專家建議》
· 國家衛健委《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技術指南(第一版)》
·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宣傳平台《新冠疫苗加強針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