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試論《國民日日報》對國民劣根性批判述論

  《國民日日報》是繼《蘇報》後國内最重要的一份資産階級革命報紙,它從近代中國屢屢慘敗中看到國民的劣根性,對其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批判,并對國民性改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盡管在理論上和認識上還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但它叻喚醒中國人的新國民意識産生了積極的影響,為辛亥革命的到來做了積極的輿論準備。

  l903年8月7日創刊于上海的《國民日日報》,繼承了《蘇報》宣傳革命的主旨,是當時屈指可數的資産階級革命報紙。“發行未久,風行一時,時人鹹稱為《蘇報》第二。《國民日日報》把反對君主專制,宣傳資産階級民主思想作為自己的中心内容。它指出“國民”與“奴隸”為對待之詞,“奴隸者,國民之對點也。民族之實驗,隻有兩途,不為國民,即為奴隸,斷不容于兩者之間,産出若國民非國民,若奴隸非奴隸,一種東傾西倒不可思議之怪物。”這裡所指的“國民”,是指資本主義國家享有民主、自由、權利的人;“奴隸”指的是專制政體下毫無權利的臣民。該報以“國民”命名,公開宣稱:“以當今狼豕縱橫,主人失其故居,竊願作彼公仆,為警鐘适铎,日聒于吾主人之側,敢以附諸無忘越人之殺而父之義,更發狂呓,以此報出世之期,為國民重生之日。釘這明确地标明了其宣傳民主、恢複民權、反對封建專制的宗旨。

  國民的“奴隸性”可以說是國民性弱點的高度概括,正是這種“奴隸性”使中國人普遍喪失了國家思想、群體意識、公德觀念,使人無政治熱情、無責任感、無義務觀念,對國家民族、社會群體、政治和公共事務一概冷漠,形成了一種可怕的消極性,并使人自輕自賤,喪失獨立自主的精神。擔負着“為國民重生”的曆史使命,《國民日日報》刊載了一系列批判國民奴隸催的文章,對此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批判,進而鞭撻了封建君主專制的腐朽統治。

  一、《國民日日報》對國民劣根性的揭批

  《國民日日報》對國民性問題的探讨,正是發生在國民性改造思潮興起之際。該報記者深受外來學術思想中改造國民性思想的影響,從中西比較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人的奴性,越是在社會動蕩、民族危亡時刻,這種奴性表現地越是惟妙惟肖,令人痛心。該報所揭示的國民性弱點非常廣泛,主要表現如下:

  1.國民意識淡薄。該報在發刊詞中指出:“東方民族”不解“國民”二字之名義與範圍,如果是“易言之日‘蟻民’,則其所順受者也;更易言之日‘鄉民’,則其所屍祝者也。”原因何在?“馴服專制政體之下既久,一切橫斂慘殺之毒,亦已司空見慣,以為吾侪小人,僥幸寝饋于黑甜之鄉,而老死于黃馘槁項,不見兵戎,亦即了此一生,安問所謂國民,安問國之屬于誰氏,E33,“民者,出粟米、通貨财以事其上之名詞也”,“國也,太祖以傳之太宗,太宗以傳之高宗,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民不從,數千年來,社會之所習慣,腦筋之所模印,悉如于此”。“蟻民”、“鄉民”對“國民”的認識僅此而已,根本沒有形成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國民意識。

  2.奴性十足。表現為“盲其目,曲其膝,磬折其躬,龜縮其首,朝叩頭而夕稽颡,豺狼勿顧,胡膻勿顧,殺吾祖父勿顧,奸吾妻女勿顧,吾侪小人,隻恭順孝敬,表我奴才狗奴才之赤心無他而已。”論者還引用日本人在《以奴隸定支那滅亡案》中的論說:“餘東海小子,猶複飲恨切齒,疾首痛心;其奈無羞恥,無血氣,無骨節,無腦筋之支那天然奴隸,欣欣然開門揖盜,賣祖宗栉風沐雨所開化之天府國,甘為人之羁轭,沒齒無怨何也!釘旁觀者已清,而當局者仍沉迷其中,真是令人“疾首痛心”。

  3.麻木不仁。論者指出:“吾國人感覺力之薄弱,數千年而已然,然未有甚于今日者,非經十度之激刺力,則無疑啟發其一度之感覺力,其啟發之也,因須十與一之比例;而激刺力若減僅半度,則感覺力已消滅至盡,其消滅之也,則隻二分之一與一之比例。”了解這一點,那麼對“中國經曆許多恐怖之境象,而酣歌嬉戲,甚而鬼迷戕賊,也就不足為怪了。論者還舉出一位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年的德國人因中國慘狀而郁悶自殺的執行個體,并指出:“中國之無人,固已有十分之絕望,以如此之事,而不能博其一毫之激動,則其民族之腦胚,實粘有萬年奴劫之灰,而不可剔去。”

  4.缺乏毅力。對這一弱點,論者更多的是從一些具體的事例論證的,“吾請以近事言之,前東三省之警起,海内外志士奔走呼救,其現象有所謂義勇隊焉,有所謂軍國民教育會焉,固一世之雄也,而乃如電光,如火石,不匝月而化為烏有。今之俄事急矣,不日且宣戰矣,前之即日出發之隊,今安在乎 “‘當一問題之發起,其中滅種之關系,領土之關系,無不足以激刺其神經,而議論之騰湧,心目之怵惕,乃如電光石火之一閃爍,而全影皆滅。”這雖然是針對部分“海内外志士”半分鐘革命熱度的态度的批評,但亦可見一斑。

  5.缺少凝聚力。論者從甲午戰争、庚子之變失敗中總結出中國人缺乏民族凝聚力。在《論瓜分之局》中指出:“自省界之分,彼省人視此省人,若利害之絕不相關。秦越肥瘠之言,至如今而大驗,而況南北之懸絕者乎!昔甲午之戰,中國以直隸一省,而敵日本全國,緻一敗不可收拾;而南方之人,則固未嘗以此動于心也”。庚子之變後,看到的是又一種景象:“庚子逾年而為辛醜,喋血猶未幹耳,而不肖之京吏,不肖之燕民,濃酣如故;其它各地之民,其未經慘劇,而嬉戲孽生者也,更無論也”。對中國人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處事态度可謂一針見血。

  二、《國民日日報》對國民劣根性的原因探析

  《國民日日報》在進行國民性批判的過程中,不但着眼于對國民性弱點的批判和揭露,而且還着重從理論上探究了國人劣根性的根源。論者主要從政治、思想文化的因素探讨了國民劣根性産生的曆史原因,中國人“感受三千年奴隸之曆史,熏染數千載奴隸之風俗,隻領無數輩奴隸之教育,揣摩若幹種奴隸之學派,自複生子,孫複生孫,謬種流傳,演成根性。’

  從政治上看,造成國民劣根性的原因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專制君主為維護其權力,“設立若幹種奴隸規律,劃成若幹套奴隸圈限,以供一己之操縱,其絕無民義可知”,“是故獨夫民賊,視天下人皆草芥牛馬也,乃專務抹煞一切奴隸之權利,而唯以保其私産之是圖,用懸一一絲不溢之奴隸格式,号召天下,入此格者為忠為良,出此格者為為辱。胎孕既久,而奴隸二字,遂制成吾國人一般之公腦,馴伏數千年來專制政體之下,相率而不敢動。’,l專制君主唯恐失其統治地位,把曆史學也變成其牢籠人們的工具,“搜集前朝逸事,号日史記,設局以編之,置官以掌之。以當年之效死于我者,既感其德,複苛其罪,日某某貳臣,某某叛逆;當年之效死于我者,既遭其噬,複貢其谀,日某某忠愍,某某節烈。意謂此種奴隸,吾先利用之以墟人國,今乃利用之以立吾義,毒鞭之更輕拂之,使人堕落奴隸,而毫不知覺。”在封建君主的壓迫下,“人民無權利,而重負義務矣。貴賤之分嚴,上下之等立,民之于君,遂尊之如天,戴之如神,而不敢稍生其抗力。”是以,要想改造國人的劣根性,就要連根拔起,深挖封建君主專制的根基。

  從思想文化上看,封建禮教對國民性危害極大,是封建統治者塑造中國人奴性的重要手段。專制君主信奉道統說,其實,“名為信道實則阻思想之自由耳,名為尊孔實則借孔教為奧援耳’,逐漸演成神聖不可侵犯之綱常主義,該主義“牢固益牢固,為之語日:‘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于是“叩頭也,請安也,長跪也,匍匐也,唱諾也,懇恩也”,并被奉為金科玉律,相演成制造奴隸之風俗。中國的教育也為奴隸之教育。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無在不懸有奴隸之圈式。尤其是中國的家庭教育,更是塑造奴性于無形之中,“通俗于兒童學語之初,即告以奴隸之口号;扶立之頃,即授以奴隸之跪拜;借口于佩佩鲽之訓,而贈以奴隸之徽章,不日‘金玉滿堂’,則日‘三元及第’;而童子者,乃奉此口号,拜跪徽章,牢印于腦膜而不能去,未幾而入塾矣,先受其冬烘之教科,次受其豚笠之桎梏,時而撲責,時而唾罵,務使無一毫之廉恥,無一毫之感情,無一毫之競争心,而後合此麻木不仁天然奴隸之格。”從小就受着奴隸教育的熏陶,真可謂根深蒂固。中國人注重傳統學派的學說,以傳統學派學說的内容為社會是非評判的價值标準,而傳統學派,“無不可為奴隸之學派也。”如老子學派,講“靜也,虛也,柔也,無為也,無動也”,“造無為之死語,定知辱之奴戒,緻釀成疲軟無氣之人類者,皆老氏言天之罪也。以“道統”學說進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不演成奴隸風俗,根深蒂固地造成無數之“奴隸”。

  三、《國民日日報》對國民性改造的有益探索

  《國民日日報》的從政治、文化的角度探索了國民性形成的原因,這為改造國民性提供了有益的啟示,與此同時,對如何改造國民的劣根性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性探索。對改造國民奴性,論者提出要用“強盜主義”,“歐洲自強盜主義之發現,而至今日;故吾中國欲革除國體之奴隸,不可不用強盜主義。”破是為了立,“夫破壞者,奴隸之所不敢言也,然吾料中國破壞亦破壞,不破壞亦破壞。破壞之破壞,将胥天下而為強盜;建置之破壞,則胥天下而轉移于社會黨。”總之,就是要用革命暴力手段來打破中國根深蒂固的奴隸性,重建立構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文明社會。

  該報雖未能從經濟上探索造成中國國民奴性的原因,但在探讨改造社會陋習方面,則提出了知識平等、貧富平等的口号,“智識何以能平等?日:教育普及,則智識自然平等。教育何以能普及?日:經濟充裕,教育自然能普及。”經濟何以能充裕?“不問男女,年過有公民權者,皆可得一有制限之地,以為耕牧或營制造業,國家雖取十之三、四不為過多,農民即得十之六、七亦可加富。此外可開之墾,可伐之森林,以及其它種種可開之利源,尚不知幾何,今日歲入八千萬,他日則雖無量恒河沙數之八千萬,不過反手耳。苟辨乎此,則智與貧富二者,何愁而不平等。”這裡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土地主張:沒收地主土地,收歸國有,均分給農民耕種。這種主張,較稍後孫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權”的民生主義的土地綱領更為激進,因為它不僅有土地國有的内容且有剝奪地主土地和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含意,具有更加徹底的反封建性質。

  四、對《國民日日報》國民性批判的評價

  《國民日日報》對國民性批判的曆史意義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首先,批判國民性是在救亡的動機驅使下,從國民性格的深層原因來尋求國家積貧積弱的内在原因的愛國行動,是積極的愛國主義的思想表現。一個不斷克服弱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積極發現不足找出原因,這不僅不會損害于民族的尊嚴,反而能促人猛醒。總之,該報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是真正的愛國表現。第二,對國民性的批判是追求人的近代化的進步思想。《國民日日報》改造國民性的實質是要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下的臣民,改造成為近代的資産階級國民,這是與中國資産階級以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時代使命相适應的,是時代的需要和呼喚。改造國民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人的近代化的改造運動,人的近代化運動是整個中國近代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第三,《國民日日報》對國民性的批判還具有實踐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過對國民性的批判,使新國民觀念深入人心,喚起了一部分人的主人翁意識,這也為辛亥革命的爆發準備了思想條件。

  然而,我們還應該看到,《國民日日報》對國民性的批判,還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它突出展現在如下諸方面:首先,在揭露和批判國民劣根性的過程中,就揭示的具體情況而言,存在着不科學、不準确或危言聳聽和言過其實的地方,由于缺乏具體的分析和量的定性,是以容易給人造成一種錯覺,隻見中華民族滿目瘡,似乎是到了無藥可救的程度。甚至為了突出批判效果,不顧或故意回避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勇敢的優秀品德,這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第二,未能妥善處理與政治革命的關系。國民性的改造與政治革命應該是并行不悖的,是互相促進的。然而論者對兩者關系的處理卻缺乏整體的設計,帶有一種功利主義的色彩批判國民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為資産階級革命搖旗呐喊,批判封建專制統治,這樣就容易立論不堅定,導緻國民認識上的混亂

  總之,《國民日日報》作為當時有着重要影響的資産階級革命報紙,在國民性改造思潮中發揮了其輿論宣傳的作用其對國民性的批判,盡管有不足之處,但它那種振奮人心的積極的革命熱情,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産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