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京博物館圈 再添新“寶貝”

南京博物館圈 再添新“寶貝”

近日,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2021年,全省新增備案博物館7家,南京市内新增博物館分别是南京鋼鐵博物館、南京消防博物館、勵志社博物館和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

資料顯示,到2021年12月,江蘇省備案博物館總數達331家。2021年新增備案的7家博物館均為專題、主題類博物館,多數由行業、企業或高校主辦。

非國有博物館被譽為“來自民間的文化盛宴”,是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或聚焦某段特定曆史,或深耕某個專業、行業,用“看得見”的小切口為文明全貌留住記憶、查漏補缺,讓文化自信在多元多彩的表達中,直抵各行各界。

從小衆走向大衆,它們如何吸引更多文博愛好者?場館和展品背後又承載着什麼樣的回憶和精神?

這些寶貝超級“有來頭”

在南京的這4家新晉博物館中,都有各自的“鎮館之寶”。

南京鋼鐵博物館館前廣場上有一塊重達15噸的赤鐵礦石,是這批新晉博物館中最“重”的展品。南鋼集團旗下金樂文旅公司執行總經理張燕介紹,“南鋼1958年由周總理親筆簽發準許建設檔案,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鋼鐵‘十八羅漢’之一。從年産10萬噸鋼起步到如今年産1000萬噸鋼,南鋼的曆史也是新中國鋼鐵業發展的縮影。2018年南鋼60周年廠慶時,海南鋼鐵集團把這塊鐵礦石作為賀禮送給南鋼,經檢測其鐵含量達58%,這也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論展品的輕和薄,要看南京消防博物館内珍藏的飛機票,航班是2008年5月24日從成都飛往南京的MU7002航班,乘機人姓名是“HERO(英雄)”。南京消防支隊政治部組織教育處一級助理員薛實表示,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南京消防支隊分3批派出151名消防官兵火速馳援,奮戰十多個晝夜,在他們離開時,機場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張特殊機票,以表達災區人民對南京消防戰士的感激和祝福。

最令人期待的展品,要數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内即将展出的水杉“模式标本”(一種生物被學術定名時所依據的标本),包括花、葉、果等标本。水杉曾被認為在第四紀冰川時滅絕,但上世紀40年代在中國被發現時轟動世界植物學界。博物館館長黃紅表示,1946年,中央大學森林系(南林大前身之一)教授鄭萬鈞派人兩次前往湖北謀道溪采集标本,并将标本寄給北平的胡先骕,二人聯合發表的論文正式宣告水杉作為植物“活化石”被重新發現。

勵志社博物館位于南京鐘山飯店内,場館由勵志社舊址的三棟宮殿式建築組成。這組建于1931年的建築有着中西合璧的風格,本身就是博物館最大的展品。在展品方面,展館結合雨花英烈、新四軍、淮海戰役等重要史實,集中展示1929年至1949年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

用博物館為城市發展“破圈”

一座博物館的功能可以拓展到什麼程度?這批新晉博物館在融入社會全面發展的大格局中奮力“破圈”。

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為例。自2021年6月開館至年底,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實際開放123天,參觀人數超87萬人次,其中揚州本地觀衆和外地觀衆各占一半,35歲以下年輕人占七成。如今,博物館每天放出1萬個預約名額,參觀者可以在展廳品味這部“運河百科全書”,在20米長的沙飛船上沉浸式體驗行船,在數字化展廳體驗詩意運河文化,在運河街肆上體驗古代運河兩岸的生活,青少年還可以化身明代都水監官員來一場“二次元+古風”式的密室逃脫。

“中運博成為來揚州旅遊必到、揚州本地人常來的文化客廳。我們希望博物館時尚、年輕、有活力,觀衆來這裡,可以了解曆史文化、品嘗美食、看非遺表演,進行沉浸式體驗,這就要求博物館的分衆化服務做得更細緻,能夠為城市發展‘引流’。”館長鄭晶舉例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5年為紐約創造9.46億美元收入,當地直接稅款收益達9460萬美元。在國内,南京博物院2018年為南京帶動16.19億元的旅遊收入,對GDP的綜合貢獻達26.956億元。

博物館建設經營理念不斷進步,使之不僅僅是文化殿堂、公共文化空間,其功能更從文化教育起步不斷拓展、“破圈”,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動能。

例如南京鋼鐵博物館不僅展示了3000年冶煉史、200年鋼鐵工業史,還展示南鋼60餘年發展史。展品和模型真實還原當年的情形。1958年随着隆隆開山放炮聲,南鋼人踏上艱苦創業路,建設大軍住着草棚,喝着沉澱的江水,吃着粗茶淡飯,用獨輪車、扁擔籮筐、洋鎬鐵錘建設鋼鐵廠。一份《新華日報》記載了1959年7月30日江蘇第一個現代化高爐南鋼2号爐投産的新聞,這座高爐一周的生鐵産量,相當于此前江蘇全年的産量。如今南鋼是國内行業龍頭上市企業,也是國内中厚闆裝備最全的精品闆材生産基地。

寶藏“破圈”後,亟待有效“續圈”

提到文博與文化的關聯,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國有博物館裡的國家寶藏,但在宏大厚重的曆史表述之外,不少平易近人的文化風物同樣觸動人心。

從開山煉鋼到産出特種鋼,南京鋼鐵博物館裡原汁原味的工業文化,就是江蘇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切面。今天的江蘇已基本實作“縣縣有博物館”的目标,江蘇人逛博物館的熱情也在全國位居前列。如果說文韻江蘇為文化自信注入了強大生命力,那麼包括非國有博物館在内的博物館矩陣,則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鮮活陣地。

文博熱與文化自信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文化自信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人民群衆對文博場館産生更迫切的需求。逛博物館過大年,周末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另一方面,博物館承擔了向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能,具有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雙重屬性,既能通過文博展覽和研究傳承文化,又能以文創産品開發、文化旅遊服務擴大文化的觸及面,在“造血”“反哺”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文化自信促成了文博熱,文博熱又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全社會需要持之以恒地呵護,讓這種良性循環不斷延續。

記憶需要收集,文明需要打撈。“破圈”後生命力的“續圈”才能為“民間力量”帶來源源不斷的生機,一個生機勃勃的非國有博物館群落會更進一步促成完整的曆史脈絡與文化記憶,也必将帶來更新、更有深度的文化氣象。 綜合

【來源:江蘇商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