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首章:學習·交友·君子之道

《論語》首章:學習·交友·君子之道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和道理,并能夠時時溫習涵泳和踐行,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相與切磋、講習,不也是很愉悅的嗎?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惱怒生氣,不也是君子應有的修養嗎?”

這句話處在論語首句,開宗明義,概括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所謂學習,就是友朋講習切磋,成就君子人格。不僅僅要時時學習,還要時時踐行。在學和踐行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收,而是學得其味,行得其樂,學與習之間,生生不息。學有所得,習有所成,近者悅,遠者來,切磋共學,講習不斷,友朋之間,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共學為樂。不管是在學習,還是在友朋相與中,乃至日常生活裡,都會有他人不了解自己,誤解自己,甚至诽謗、攻擊自己,能夠平和處之,溫柔敦厚,也是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之中和的德行。這就是君子中和的性情,厚德載物的君子人格。學習之道,朋友之道和君子之道,三者立,本立而道生。

下面呢,談一談幾個問題

第一,關于“不愠”。

這是情緒管理,保持平和。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人不知,這才而不愠。孔子之教,是以直報怨,如果面對不公,路見不平,需要擔起責任的時候,義當有為的時候,還“不愠”,做個好好先生,這是小人儒。

這裡的不愠,是不在意自己的得失,别人不了解我,反求諸己,現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多溝通,互相了解,最終還是要好好地解決問題,不能一句“不愠”就把問題糊弄過去。

往往生氣啊,發怒啊,要麼是掩飾自己,要麼是控制不住自己,這是懦弱的表現,解決不了問題了,傷害自己,遷怒他人,攻擊對方,都是崩了的表現。

這都是我們的習氣,這種不穩定的情緒,已經把自己帶離那種當下的境遇,我們往往不關注到底發生了什麼,不在實事求是地解決當下的問題,而引發了其它的問題,身在其中的人,往往還不知道已經偏離了,這個時候啊,停下。

靜下來,把事情周全地想一想,從内而外,觀照整個事情,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找到問題的根子。

這是一種“熱思”,這個是當下的境遇裡的觀照,以當下之新,覺照當下之事,進而有當下之中行,一個發而皆中節的應對,這合乎中庸之道。

這個過程,沒有“愠”的餘地,這是君子之行,也是君子之道。

那麼,這種“君子之道”從何而得?

從“學而時習之”得來。

其二,關于“學而時習之”。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句,“學”是整部《論語》的核心。了解透徹這個“學”字,甚為關鍵。

簡體字,把學降格了。繁體字“學”,上中下三層結構,最上層的結構,雙手所抱的這個“爻”,最是關鍵,缺少了“爻”,學就不能上達,學什麼,學的是道,是天地變化之道,是陰陽之道,是易道,是我們這個文化最究竟的奧義,沒有這個,學就變成了知識的積累,這最多也是第二樓頭的學,不是第一樓頭的學問。第一樓頭的學問,必然通達“道”。

下學而上達,學習又要從基礎的開始,學掃灑應對,識文斷字,學禮樂射禦書數,要從這最基礎的開始。

中間的是“冖”,覆寫之意。

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曆來講“童蒙養生”,是蒙養,是保護着孩子最本真的東西,孩子的好奇心,探究心,純真心和敏感性。

“冖”,可以有很多引申。

首先呢,這是一個教學的場所。可以是學校,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任何一個地方,隻有有教學的發生,學便産生了。是以我們可以是說,學習之事,是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空間的。

下面的“子”,是一個天然無染的赤子,如何把這樣的一個孩子教育好呢?我們能不害其本真,順應其本性而有能把知識、素養、學問傳遞給孩子,這是教育者最需要關注的。

我們暫且打住,不談“學”,我們再談一談習。

“習,鳥數飛”。

習,本身就是一種行動,就是實踐。

讀書,就要學會用,不能成為一個書呆子,書架子。

“時”習,這是“時”字,也是需要我們關切的。

時,

第一層是“及時”,及時去踐行,這個好了解。

第二層是“合時”,選擇好的時機去踐行。這裡,學和習還是兩件事。

第三層是“當下”,學之時便是習之時,知行合一。

我們對“時”的感受、感悟,其深度,廣度,切入度,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深淺的标準。

“孔子,聖之時者也。”

這是孟子對孔子最高的評價标準,也是我們這個文化最究竟之處。

我們學《論語》,可以在每一章中,感受這個“時”,回到對話之當下,回到學習者感悟之當下,這個時空的變幻是非常有意思的。

其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還是就個人的修養而言,而“朋”,就從個人推擴開來。這就是影響擴大。

其實文化由人來弘揚,一個人之所行,所惠及處,也就是在圍繞着這個人的有限的空間,如何讓這個空間擴大,教育是關鍵。朋友之間的互相切磋、學習,正是文化的傳播與普及,能夠惠及更多的人和更大的地域,而這個過程,是自覺的、主動的、快樂的,這樣的一種好的思想,好的文化, 願意學習,願意傳播開來。

我們在這一句裡,要感受這種文化打破空間局限的力量,感受到了這個,就能明白“内聖而外王”之是以發生的可能。

我們學習《論語》,其背景是家國天下,是萬衆之生活。這一點,我們忽略了,就把《論語》讀小了。

我們可以感受到,《論語》是朝向遠方,乃至于朝向未來的。

其四,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這裡講的是君子之道,也即是仁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這是君子做事的原則,不強求。這是溫和的力量,看似低效率,但是成事則牢靠。

我們覺得好的東西,如果覺得别人也一定要喜歡,不喜歡的話,打也要打得讓他喜歡,這就可怕了。我們可能覺得不可思議啊,為什麼我所珍視的東西,别人就不了解,不珍視呢?如果這道彎轉不過來,那極權之發生就可以了解了。很多極權者就是把自己認為正确的,好的,強加到所有人身上,任何發對的,都是處以極刑,這就是走到了極端。

人不知,而不愠。别看這是一件小事情啊,“愠”看發生在什麼人身上,發生在君王身上,整個國家都會動搖的。

我們第一章的學習,就到這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