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作者:海外網

來源:廣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網站

曾經是守邊衛國的邊防戰士,現在是一心為民的人民警察。在饒海新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這是5年的部隊磨練,給他留下的印記。從當兵緝私、到從警抓賊、再到扶貧助困,一路困難重重,他都是迎難而上。2019年,饒海新被評為中山市第一屆“最美退役軍人”。

人物檔案

饒海新

中共黨員,1979年9月出生,1997年入伍,2002年12月退役。退役後在中山市公安系統工作,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5次、個人嘉獎10次。2013年5月22日至2019年6月30日,饒海新被安排參與扶貧工作,帶領扶貧工作隊精準幫扶、精準脫貧,他先後榮獲“廣東省2013-2015年扶貧開發工作優秀個人”“廣東省2016-2018年脫貧攻堅突出貢獻個人”榮譽稱号。2019年11月,饒海新履新中山市警察局南區分局副局長。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軍旅生涯:戍邊衛國實作夢想

饒海新是梅州市興甯人,1997年,他高中畢業,因為沒有考上心儀的大學,選擇棄筆從戎。“我父親也有軍人夢,但是一生沒有如願”,帶着父親的心願,饒海新報名參軍。18歲的饒海新身體素質過硬,經過體檢體質合格,被挑選進入武警廣東省邊防總隊中山市邊防支隊。

“在我的腦海中,當軍人就是要戍邊衛國”,饒海新回憶自己最初的憧憬。剛到中山時,看到這座繁華的城市他還頗有些失落。直到第一次進入中山邊防支隊磨刀門水上檢查站時,輾轉的路程讓他體會到艱辛,“車停下來後,我們還坐了三四十分鐘船”,饒海新說,因為當時中山境内磨刀門檢查站不通陸路,要進去頗費周折,一到夜晚,檢查站周邊月高燈疏,“真有點守邊的意味了”。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饒海新新兵連時給戰友做雙杠二練習示範動作

軍營生活中體能訓練是基礎課。饒海新塊頭大,力量是強項,耐力是短闆。“别人行,我為什麼不行?”帶着這樣的倔強,饒海新不斷給自己加碼:跑5公裡時在挎包裡放兩塊磚頭,水壺裝滿水;别人跑一趟,他要跑兩趟。到後來,他跑5公裡能在20分鐘内完成,成績優異。到1999年他當副班長的時候,在軍事考核中,為了讓每一個戰士不掉隊,“我一個人扛着6把槍往前跑”,最終,他帶的戰鬥班比賽成績在中山邊防支隊名列前茅。

戰績突出火線入黨

磨刀門檢查站所在的坦洲水域水道複雜,内河湧水網交織彙集入海,有許多暗礁和淺灘,“90年代沒有先進的導航技術,靠的就是平時多觀察,在潮汐、潮落的時候記住暗礁和淺灘的位置”,饒海新和戰友們在反複的巡邏中逐漸掌握經驗,對整個水域情況了如指掌。

相較于路面巡邏,海上巡邏的危險性更大。“比如遇上吃水量上千噸的大貨櫃船,帶來的浪特别大。船是不能刹住的,在水流特别急的時候,就容易翻船”,饒海新解釋道。而不法分子恰恰就鑽了這樣的空子,不法分子的船隻往往利用大貨櫃船作掩護,在夜間偷偷出海。對于這些船隻,饒海新憑借經驗,就能判斷出十之八九。

由于戰鬥成績突出,在1999年12月18日晚,澳門回歸前夕,饒海新作為中山邊防支隊優秀士兵、優秀班長,火線入黨,在黨旗面前莊嚴宣誓。“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饒海新驕傲地說,自己的黨齡與澳門回歸祖國的年齡同齡。

退伍不褪色 考入公安成業務能手

2002年12月,經過5年的軍旅生活,饒海新脫下軍裝退役。2004年春季,通過公開招考,饒海新考上中山市警察局,成為一名人民警察,進入巡邏警察支隊。不久,他被安排進入便衣隊,專門打擊“雙搶”案件。

部隊的訓練在他身上留下烙印,饒海新身手靈活,在新的崗位工作出色。饒海新還記得,有一個夜晚,大概9點左右,他和隊友巡邏至一公共汽車站,發現有2個形迹可疑的人,駕駛着一輛無牌機車。“他們開車在路上左顧右盼,就像出來覓食的狼”,饒海新迅速向指揮部報告,另外一組便衣隊員也騎車前來增援。

果然,當有公共汽車停靠時,坐在機車後面的男子跳下車來,對一名女事主實施搶奪。“他沒有對結伴而行的人下手,就挑了一名女性,搶奪時還拖拽了她幾米”。此時,饒海新跟隊友騎機車迅速追上,在搶包男子就要跳上機車時,被便衣隊員正面撞擊,接着他拔腿就往巷子裡跑。

“短跑是我的強項啊”,饒海新沒有考慮,馬上沖進去,犯罪嫌疑人才跑出幾十米,就被饒海新按下,牢牢控制住。“從事發到抓捕,前後不超過一分半鐘”,饒海新回憶。事後,警方從犯罪嫌疑人身上搜出一把彈簧刀,“他根本來不及掏出來,就已經被我們拿下了”。像這樣的情景并不是個案,成為饒海新加入便衣隊後的工作日常。

2019年底,饒海新調任到南區公安分局。到南區後,饒海新全力推動分管工作提檔更新。通過完善各項基層治理工作機制,将分局治安、巡警大隊民警和派出所民警捆綁,全面提高了分局治安管理水準。任職期間,在分管部門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治安工作量化考核成績2020年全市第6、2021年全市第4。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饒海新(右二)在執勤現場檢查指導工作

進村扶貧先修好路

饒海新從小在農村長大,沒有想到工作多年後,再次回到農村。2013年5月22日,饒海新被機關安排到肇慶市德慶縣鳳村鎮,進行扶貧工作,他就是駐村工作隊隊長,在這裡的工作他得心應手。為了能融入當地老百姓,饒海新很快就學會了“德(慶)語”。

在幫扶村,饒海新想要修一條路。“這條路通往學校,能給孩子上學節省大量時間”,饒海新說,剛到村裡,看見下雨天小孩上學,行走總是泥濘不堪,走到學校已經一褲子泥巴,是以他下決心要修好路。但是修路需要占地,村民對土地視若珍寶,即便拿到了公路硬體化名額,要征得相應村民同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饒海新不怕,“做農民工作不像部隊喊密碼,他們不可能随時跟着你的步伐。但是我們要有耐心”,饒海新說,“我一直堅信,沒有帶不好的兵,隻有不稱職的班長。抱着這個态度來做,就一定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遇上最難說通的那幾戶,饒海新就趁着村裡搞祠堂文化,把族長叫上,一起到村民家裡去聊。饒海新解釋說,“生活還是需要儀式感,路不好,以後你們的子女結婚嫁娶,有一台牛車攔在前面,可能就誤了時辰”。在反反複複解釋後,村民都感受到饒海新的真誠,最後全部簽字同意。工程動工以後,村裡的人還拿着鋤頭、鐵鍬,來幫忙修路。

路修好後,鳳村鎮的小孩每天上學節省大量時間,再也不用趟泥濘路。

幫助貧困戶收入翻倍

随着新一輪精準扶貧啟動,2016年,扶貧經驗豐富的饒海新又被派往德慶縣鳳村鎮匝村村。這裡連片耕地面積少,留守人員多是老幼,缺乏勞動力。如何帶領貧困戶實作家門口的脫貧?饒海新考察後發現,當地有種植馬蹄、巴戟、何首烏、肉桂的傳統優勢,特色就是藥材加工,那為什麼不把它做大做強呢?

說幹就幹,饒海新馬上牽線搭橋,一方面深入了解村民意願,一方面找來企業,從廣州引入兩家企業。兩企業的進駐,推動了傳統産業的複興,帶動周邊鄉鎮村民大面積種植肉桂30000多畝、種植馬蹄3000多畝、種植巴戟、何首烏等中藥1000多畝,讓傳統産業再現繁榮。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饒海新(左)在肇慶市德慶縣扶貧時給貧困戶發放豬苗和飼料

家門口的企業帶動了就業。兩家企業專門設立“貧困戶就業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優先為貧困戶安排40個就業崗位;初級加工還可以外包,在家就可以作業,按件、按斤計算勞務費。而過去村民們最擔心的是産品滞銷,也迎刃而解:兩企業落地後,均與種植戶簽訂購銷合同,承諾有多少收購多少,而且保底價收購。以巴戟為例,企業的收購價比以往農戶請人來收的價格翻了一倍。

這樣,貧困戶和其他村民種植有收入,單馬蹄種植每畝純收入可達2500元;就業有收入,在企業就業工資達2400至3000元;臨時務工有收入,2017年馬蹄收獲時,據統計單發馬蹄挖掘工資就達180萬元。就業增收帶動脫貧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饒海新在肇慶市德慶縣扶貧時指導當地群衆種植技術

資料顯示,當地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4350元提升到2019年8060元;57戶貧困戶中有55戶實作了預脫貧目标,脫貧率達98%(後續全部穩定脫貧);村集體經濟從4800元提升到54800元,收入翻了10倍,幫扶成效突出。

慎終如始,率先垂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饒海新:年少從戎守邊衛國,轉業入警除惡扶貧

饒海新(左)和執勤民警在抗疫一線

饒海新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主動作為,統籌公安分局各部門協同作戰,落實專人專責,確定南區街道防疫工作有序高效開展。自2020年以來,他帶領專班人員共排查風險人員2萬餘人,他分管的城南派出所被中山市委評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機關”。

來源:中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