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皮公亮先生文存(之四)與欽元兄同遊深圳“錦繡中華”(外一篇)

深切悼念珞珈山的第一代子弟皮公亮先生

皮公亮先生文存(之一)關于海峽兩岸武漢大學校友會的首次接觸

皮公亮先生文存(之二)追憶敬愛的王雪艇伯伯

皮公亮先生文存(之三)珞珈山上的第一棟房子

以下兩篇文章均出自台北市國立武漢大學校友會編印:《珞珈》第102期(“王故校長世傑先生百齡誕辰紀念特刊”),1990年1月1日

文字錄入:于鑫 何葉涵

校對:吳骁

一步邁進曆史 一日遊遍中國

——與欽元兄同遊深圳“錦繡中華”

一海之隔,與欽元兄四十年未見,無法相會。去年他退休後偕夫人、長子回海南省文昌縣老家探望老母回台後,曾給我來信說:“這次探親,雖來去匆匆,但也了卻了我多年來懷鄉思親之心願矣。尤其看到分别已四十一年的老母,悲喜交集,……家母雖已九十有六,但卻不如想像那樣老态龍鐘,她老人家健康情況良好,耳聰目明,健步如飛,滿頭烏發溜溜實為料想不到的奇迹。……但願來年有機會再度還鄉……如果那時能夠成行,我會順道北上廣州、武漢看看多年不見的老同學、老朋友們。”

我們期望這一天到來,今年八月欽元來信了,說已決定再次返鄉,屆時将來武漢。我們同班同學在武漢有十八人,分散在武昌、漢口,過去聚會過好幾次,但都年逾花甲,聚會一次不大容易,這次趁欽元來武漢機會,我們又可聚會了。我找王孔旭、周熙文兄商量,屆時派車把班友集中,這個任務他們欣然承諾了,我們作好一切準備,隻等欽元駕到。

九月十八日,我正忙于陪同蔡名相學長參觀通路母校和武漢市容時,欽元從香港兩次來長途電話,他行程有變動,因訂飛機票困難,武漢之行取消,希望我能到廣州見面。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當即答應,約定二十六日到廣州,告訴他了我在廣州聯系位址和電話号碼。

二十六日上午,我如期趕到廣州,在武漢市政府駐廣州辦事處等候,下午三點多電話來了,欽元則從海口市到廣州,住站前路新大地飯店五樓,我立即坐“的士”前去,欽元像貌依舊,隻是老了許多,我們一見如故,還認識了早已聞名很能幹的韓太太秀儀女士和他們的二公子,當晚我留在飯店。第二天,一同去參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這是國民政府時期海外僑胞捐款修建的,氣派壯麗。一九五三年我公差到廣州時曾參觀過,相隔三十多年再去,依然如舊。從這裡出來,我們又去參觀動物園,看世界稀有動物,大陸的國寶——熊貓。

我妹〔姨〕妹劉茂新(武大農學院畢業)、妹夫曾祖勤(武大實體系畢業)在深圳工作,我對欽元說:“我還要順便去深圳”。他說:“我們一起去,深圳也應該去看看,劉茂新我也見過。”二十八日一早,欽元包了一輛“的士”從廣州出發,隻三個多小時就到了深圳。我有一年沒有來深圳了,妹夫說:“深圳新修了一個‘錦繡中華’(小人國)把中華大地的名勝都集中到這裡來了,你們去看看,等于遊了全國。”吃過中飯後,欽元一家和我,就驅車前去。

“錦繡中華”位于深圳市沙河華僑城的深圳灣畔,距羅湖海關口岸十三公裡。其平面呈雞形,與大陸版圖平面相似,取華夏縮影之意。園内七四個景點按實際地理分布在相應位置上,為〔如〕萬裡長城在北,五指山、台灣野柳風景區居南,天山、布達拉宮、敦煌莫高窟在西,泰山、紹興在東,其中涵有長城、應縣木塔、布達拉宮等著名古建築四〇個;黃山、桂林山水、長江三峽、黃果樹瀑布等自然景觀十四處;秦始皇兵馬俑、樂山大佛、昭君墓等古迹十九個;以及那達慕大會、苗寨、布依寨等民族風景觀十一處。包括台灣、海南在内的全國各地的主要風景名勝彙聚一堂,遊人将這裡稱作“華夏名勝風光縮影大觀圖”。

“錦繡中華”是由香港中國旅行社和深圳華僑城經濟開發總公司興建的,投資達六千萬元,占地二百九十八萬平方米,它比世界上有名的丹麥“小人國”大三倍;比荷蘭的大十五倍;比泰國的大四十四倍。其他國家的“小人國”的建築物都是二十五比一,而深圳“小人國”的景觀比例,最大的一比一;還有少數三比、四比一的,絕大多數為十五比一,像雲<南>崗〔岡〕石窟大佛,樂山大佛,黃果樹瀑布等景觀,為保持其原有的氣勢,都采用大比例形像。

“錦繡中華”中的景觀,許多是世界之最和中國之最,如世界最長的長城,最大規模的秦兵馬俑,最高的樂山大佛,最大的應縣木塔,最大的石窟畫廊莫高窟,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最古老的天文台古觀星台,海拔最高最宏偉的建築布達拉宮等。

“錦繡中華”的口号是:“一步邁進曆史,一日<曆史>遊遍中國”,作為華夏大地的縮影,成為一座立體生動,内容豐富的曆史、地理課堂,平均每天接待達一萬多人。香港的中國小教師紛紛讓自己的學生到“錦繡中華”參觀,作為地理教學課程。當香港、澳門的學生、海外的遊人,在“錦繡中華”中遍覽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民族風情、精美建築,對中國五千年文化傳統及不亞于整個歐洲的豐富景觀有了一個真實的認識後,對中國這個東方古國自然産生出一種熱愛與向往之情。

在景區外的蘇州商業街上,遊人還可領略“一日買遍中國,一日吃遍華夏”的樂趣。大大小小的店鋪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名特土産、民間工藝品和旅遊品琳琅滿目。在仿照蘇州園林修建的園林餐廳中還可品嘗各地名廚烹調的各地名菜和風味小吃,如有人在樂山大佛前留個影,買上一組三峽石畫,再吃上一碗擔擔面,回到家裡後,若說他沒有到四川,誰也不會相信。

“小人國”雖然以小為特色,但其豐富的内容卻給人以洋洋大觀之感,正為〔如〕有人作詩贊“錦繡中華”是:“身聚方寸地,氣概貫青霄,風雲八千裡,掬之成一瓢。五湖四海意,七十四微雕,中華遊半日,心旌萬裡遙。”

欽元一家遊興甚濃,在好幾處留影紀念,尤其是秀儀夫人與二公子,還爬到高處鳥瞰全景。我遊“錦繡中華”,更有一種特殊感情。我有幸在中華大地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中到過二十三個,僅有黑龍江、吉林、山西、甯夏、青海、西藏、福建和台灣沒有去,“小人國”中七十四個景點,我就到過三十四個,是以參觀起來,更有一種親切感。其實,我們偉大中華的名揚〔勝〕古迹景點,何止這七十四個,恐怕有好幾千甚至上萬個,比如河南開封的龍亭、鐵塔、相國寺;陝西西安及附近縣裡的碑林、秦始皇陵、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墓)、楊貴妃墓、華清池;河南洛陽的白馬寺、白居易墓;湖南桃源的桃花源和大庸的張家界;新疆的天池、吐魯番的葡萄溝、高昌古城、火焰山;廣西桂林的七星岩;雲南大理的三月街、洱海、蝴蝶泉;遼甯沈陽的小故宮、昭陵;避暑勝地江西九江廬山、河北北戴河景點也不少。僅就我所居住的湖北來說,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襄陽古隆中;諸葛亮草船借箭大敗曹兵的蒲圻赤壁;蘇東坡被貶在黃岡的黃州赤壁以及後又能〔貶〕到海南島膽〔儋〕縣的蘇東坡書院……這些地方我都去參觀過的。真正想走遍祖國所有名勝古迹是不可能的,我希望有一天能到台灣,觀賞台灣的名川風光和古迹,讓我能又填補一個空白。

附【錦繡中華】景觀一覽表

·1.萬裡長城(山海關至嘉峪關)

·2.故宮(北京)

·3.天壇(北京)

·4.明十三陵(北京)

·5.盧溝橋(北京)

6.金剛寶座塔(北京)

·7.妙應寺白塔(北京)

·8.四合院(北京)

9.趙州橋(河北趙縣)

10.避暑山莊(河北承德)

·11.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12.古觀星台(河南登封)

·13.少林寺(河南登封)

·14.嵩嶽寺塔(河南登封)

·15.塔林(河南登封)

16.泰山(山東泰安)

17.孔廟(山東曲阜)

18.蓬萊閣(山東蓬萊)

19.應縣木塔(山西應縣)

20.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21.九龍壁(山西大同)

22.飛虹塔(山西洪洞)

23.懸空寺(山西渾源)

24.南禅寺(山西五台山)

25.晉祠(山西太原)

26.冰燈(黑龍江哈爾濱)

27.達斡爾族漁獵村寨(黑龍江)

·28.成吉思汗陵(内蒙古伊金霍洛旗)

·29.昭君墓(内蒙古呼和浩特)

·30.蒙古包(内蒙古)

·31.秦陵兵馬俑(陝西西安)

·32.大雁塔(陝西西安)

33.黃帝陵(陝西黃陵)

34.陝北民居(陝西)

35.莫高窟(甘肅敦煌)

36.大清真寺(新疆喀什)

37.香妃墓(新疆喀什)

·38.天山(新疆)

·39.布達拉宮(西藏拉薩)

40.長江三峽(四川、湖北)

·41.樂山大佛(四川樂山)

·42.大足石刻(四川大足)

·43.武侯祠(四川成都)

·44.杜甫草堂(四川成都)

·45.聖壽寺(四川大足)

46.崖墓懸棺(四川宜賓)

·47.中山陵(江蘇南京)

48.瘦西湖(江蘇揚州)

49.寒山寺(江蘇蘇州)

50.網師園(江蘇蘇州)

·51.黃鶴樓(湖北武漢)

·52.嶽陽樓(湖南嶽陽)

53.黃果樹瀑布(貴州鎮甯)

54.侗族風雨橋、鼓樓(貴州)

55.侗族村寨(貴州)

56.布依寨(貴州)

57.苗寨(貴州)

·58.石林(雲南路南)

·59.大理三塔(雲南大理)

60.景真八角亭(雲南勐海)

61.曼飛龍塔(雲南景洪)

·62.白族民居(雲南)

·63.傣族村寨(雲南)

·64.漓江山水(廣西桂林)

·65.天涯海角(五指山)(海南)

·66.七星岩(廣東肇慶)

67.西樵山(廣東南海)

68.鎮海樓(廣東廣州)

69.佛山祖廟(廣東佛山)

70.客家土樓(福建)

71.日月潭、野柳女王石(台灣)

·72.西湖風光(浙江杭州)

73.水鄉小鎮(浙江紹興)

74.黃山(安徽)

注:皮公亮先生在自己收藏的《珞珈》雜志上标注——“(有點者是作者到過之處)”

皮公亮學長走過大江南北 到泰國〔雲南〕參加潑水節

名相學長:

日前寄一稿給你,想收到了,稿中有一字寫錯了,請予以改正。“珞珈石屋”與“任李二公祠”稿中,武漢大學校本部原在武昌城内東廠口,“廠”字應改成“場”字,東場口就是閱馬場東邊的口子,當時武昌城區很小,繁華地方在<公>司門口和與長江平行的“長街”後各〔名〕“中正路”。閱馬場這一帶比較偏僻,大東門更是郊區了,最早的武大校本部也是較偏僻的。

你走後《武大校友通訊》我拟發了一期後,年内不知是否能出刊,我們正為明年第一期組稿,也希望你投稿。祝安好!

皮公亮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十日

皮公亮學長是武漢長江日報主任記者,大江南北、蒙古、新疆、海南島<、泰國>等地都有過他的足迹,他在泰國〔雲南〕曾參加該國〔傣族〕著名潑水節,曾報道如下:

傣族的“潑水節”,早在電影中看過,這次我參加武漢市赴雲南德宏州代表團,聽說可以趕上“潑水節”,我歡欣之餘,在整行裝時,特地多帶上幾件化纖質地的衣服,準備被潑成“落水雞”。然而到了德宏州首府芒市,才知道,原來“潑水節”,并非個個傾盆倒桶亂潑一氣,而是[傣]族同胞的春節,在正式的場合裡,還是十分隆重而又彬彬有禮的。

清明節後第七天,是泰〔傣〕族春節。“潑水節”從除夕開始,共歡慶三天,第一天,地區組織車隊上山采花,我們随隊出發。下得車來,也想随同前去采摘幸福之花,然而山高且陡,試了試,終于隻有望山興歎了。歌聲、笑聲不斷的小夥子和姑娘們知道我們幾個老頭子是外地來的,特别照顧,下山後便将采得的花枝,每人分送一把。作為祝福的吉物,我們珍惜地将它帶回住地。

第二天,是正式舉行“潑水節”典禮的日子。大清早我就換上化纖衣服,準備去接受“洗禮”。我匆匆吃過早餐,忽遇一位穿着泰〔傣〕族服裝的男同胞,手拎一桶清水,右手拿着一束花枝,将花在水中蘸了蘸,向我頸後撒來,同時客氣地說:“我向你祝福。”我先是一驚,立刻想到這是洋〔傣〕族的節日,應該還禮,可手中一無所有,隻好借花獻佛,也依樣畫葫蘆地向他表示了祝福,撒了些水在他頸後裡,同行的人都為我高興,說:“你第一個受到祝福,你一定會走好運。”飯店已為我們每人準備了水桶和草帽,我們提滿滲有香水的一桶水列隊走到廣場。

“潑水節”的典節是隆重的,我們被請上主席台。一群姑娘提着水桶,手拿鮮花,向我們撒水祝福。台下,與會男女群衆此時開始一對對合着鼓點和五音鑼聲,跳起了泰〔傣〕族舞。另一些人則在互相嬉笑潑水,隻見水珠閃閃,花束揮舞,五彩缤紛的筒裙有節奏地擺動,嬉笑聲和音樂融和成一片。

第三天,我們告别芒市,坐車到瑞麗去,沿路都是拎着水桶端着臉盆的人群,向過路行人和騎自行車的人潑水祝賀。我們慶幸是坐在小轎車裡,可以不被潑濕。正在高興地隔窗看潑水,轉彎處,汽車減速了,突然車門被拉開一桶水潑了過來,我們被幸福之水淋濕了。(相)

注:《珞珈》編輯将“雲南”誤作“泰國”!在此按照皮公亮先生本人的批改手迹在文中予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