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六天:幸福就在此刻,人生就在當下

作者:愛故事的慕慕

昨天我們讨論了人際關系的終點——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夥伴,思考自己能給他人做什麼,以此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僅僅如此就可以嗎?

青年認可共同體感覺這個概念,同時另一個話題随之而來,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怎樣做才能停止對自己的執著,開始關心他人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人為什麼如此在意自己?

你是不是也常常有這樣的想法:不敢在人前發表意見,怕自己地發言太蠢被别人笑話;不敢在人前開小小的玩笑,怕給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做錯事情後不敢出門,心裡糾結許久,怕别人對自己指指點點。以上這些想法都是自我意識過剩,其實質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在人前展現真實的自己。

怎樣才能做回真正的自己呢?哲人給出的答案是: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到他者貢獻,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裡有三個新的概念。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自我接納。青年和哲人辯論的第一夜,就提到阿德勒的一句話:“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要接受客觀現狀,然後利用客觀現狀去改變。具體來說,即使客觀現狀并不好,有些事情我們目前還做不到,就誠實地接納這個不好或者自己做不到,在此基礎上,朝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不同,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還暗示自己能夠做到,這是對自己撒謊,很容易滋生優越情結。人人都想追求進步,但也要實事求是,厘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放棄“無法改變的”,關注“能夠改變的”,就是自我接納,就是肯定性達觀。

其次,我們再看看什麼是他者信賴。自我接納讓我們看清事物,但要把關注自己轉換成關心他人,他者信賴才是關鍵。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

這種純粹性是不是不可思議,難道别人辜負了我們,還要一如既往地相信嗎?是的,我們還是要繼續相信。原因有二:一是如果将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懷疑”的基礎上,生活中處處充滿懷疑,我們就不能建立起積極的人際關系,隻有選擇無條件的信賴,我們才能構築更加深厚的人際關系;二是别人辜負我們,我們就放棄相信,這不是信賴,而是信用,就像銀行提供信貸是因為你有償還的能力,從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他者信賴是自己的課題,決定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課題。

要明确的是,阿德勒心理學并沒有讓我們無條件的相信所有人。他者信賴是搞好人際關系、建構橫向關系的方法,前提是你想要和對方建立深厚的關系,如果對方總是背叛,你也可以選擇剪斷關系,是以要不要和對方建立關系是自己的課題,是可以選擇的。

在人際關系中,要以彼此信賴為基礎,不然你和誰都不能建立深厚的關系。舉個例子,戀愛中你懷疑對方不專一,這個念頭會時時出現,對方和異性說話的語氣,你覺得暧昧,對方不及時回複資訊,你覺得他不重視自己,所有一切都成為“不專一”的證據,這樣的關系不會持久,更不用說深厚。

信賴他人需要克服被背叛的恐懼感,勇氣從何而來?就是自我接納,看清信賴他人是自己能做到的,接受他人背叛是自己不能改變的。我們要把他人看成夥伴,就必須進行課題分離,在此基礎上,建立信賴,否則時刻懷疑,無法建立共同體感覺。

然後,我們來說說第三個概念——他者貢獻。做到自我接納,并且信賴他人,這時候他人對我們來說就是夥伴。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做出貢獻,就是他者貢獻。他者貢獻不是犧牲自己成全他人,而是展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手段。

常見的,我們到社會上去工作就是他者貢獻的一種展現。我們在公司中工作,為實作公司的目标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同時獲得報酬,展現自己的價值。這時公司就是一個共同體,我們的勞動對同僚的工作有價值,對公司經營目标實作有價值,我們對公司就有歸屬感。

到此我們詳細講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者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先接受自己,才能不怕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信賴他人,視他人為夥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對他人有貢獻,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我們在第三天讨論過阿德勒心理學提出的——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自我接納與行為方面的目标 ——自立,以及心理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相關;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與行為方面的目标——與社會和諧共處、以及心理方面的目标——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相關。結合兩者,能夠更深地體會人生的終極目标是共同體感覺。

了解了共同體感覺,也知道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你是否真的能做到,會不會有以下的擔心:

如果接受這個有很多缺點、不完美的自己,是不是美好夢想就遙遙無期?

這個世界很複雜,人心隔肚皮,真的有勇氣做到不帶條件的相信他人嗎?

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很難,但不要以偏概全的去判斷事物的整體。就像上面提到的自我意識過剩的例子,不敢在人前發言,是因為怕别人嘲笑發言沒有價值,實際上,嘲笑者隻是少數,因為這少數嘲笑者,認為所有人都在嘲笑,這就是以偏概全了。

還記得昨天我們讨論的行為标準和存在标準嗎?用存在标準來接受自己,從存在開始做人生的加法,把對自己的執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進而對他人做出貢獻,展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貢獻可以是看得到的行為,也可以是對他人有用的主觀感覺——貢獻感,幸福就是貢獻感,是以所有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但看起來并不是所有人都幸福啊。

為什麼幸福看似很簡單,很多人卻不幸福?這個問題關系到人生的意義。活在人世間,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幸福的。阿德勒的回答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有的人認為需要成為像愛迪生一樣的發明家,或者像愛因斯坦一樣的科學家,或者像莫紮特一樣的藝術家,人生才意義非凡。但天才畢竟是少數,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一生注定平凡,但普通不等于無能,平凡不等于差勁,我們需要接受真實的自己,并有甘于平凡的勇氣。如果一味追求“特别的存在”,超越“普通”,達不到就會陷入優越情結或自卑情結,與幸福漸行漸遠。

最近電視劇《人世間》很火,主人公周秉昆是家裡最普通的一個,沒有考上名牌大學,也沒有進很牛的機關,但他勤勞上進、善良孝順,是活得最幸福的一個。因為他的生活充滿了煙火氣,認認真真,實實在在。

有意義的人生需要遠大的目标,但真正的人生在當下,因為過去發生了什麼與此時此刻沒有關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人生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被過去的經曆束縛不能改變,或活在未來的想象裡虛無缥缈。人生是連續的刹那,每一個刹那都有完結狀态。是以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就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就是幸福的。

至此,我們就讀完了《被讨厭的勇氣》這本書,現在帶大家回顧一下這六天學到的内容。

第一天,我們介紹了本書創作的背景以及兩位作者,是以阿德勒的哲學思想為基礎,采用青年與哲人的對話形式,幫助讀者找到自由與幸福的密鑰——被讨厭的勇氣,去擺脫過去的束縛、人際關系的束縛、未來的束縛,認真的過好人生的每時每刻,感受自己的價值,對他人的貢獻,進而獲得幸福的人生。

第二天,我們從青年和哲人辯論的第一個論題入手,區分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與阿德勒的目的論,得出了“人是可以改變”的結論。有人認為不能改變,是因為自己不想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裡有自己認為的好處,然而這種好處仍然是不幸。要幸福就要有所改變,重新選擇生活方式需要很大勇氣,因為改變了人生軌迹,将會面臨各種未知、各種風險。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是以勇氣至關重要。

第三天,我們通過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引出人的價值問題,而價值必須建立在社會意義上,由此論證了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要想清除人際關系的煩惱,我們須扔掉人生謊言,直面人生課題,完成自立,并與他人和諧相處。

第四天,我們讨論了如何獲得人生的自由,首先需要擺脫認可欲求,雖然活在父母鋪好的軌道上更加容易,但要事事讓父母滿意卻是不可能的。再者,從人生課題的角度來說,上學、工作、結婚生子都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可以給建議,提供幫助,但是否接受建議,接受幫助是孩子的選擇。父母如果強加意願給孩子,就是幹涉了孩子的人生,是以課題分離至關重要。

第五天,我們讨論了人際關系的終點:共同體感覺。在處理自己人生課題的時候,也要關心他人,思考自己能給他人做什麼,這樣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會擁有歸屬感。如何關心他人?我們不能去幹涉,更不要用表揚或批評去操縱,要在課題分離的基礎上形成橫向關系,鼓勵會讓人感覺有價值。人感覺自己有價值才會有勇氣,存在即有價值,人生應從存在開始做加法。

第六天,就是今天的内容,主要讨論了“幸福是什麼”和“人生意義”兩個話題。把對自己的執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通過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建立共同體感覺,有了貢獻感,就能獲得幸福;人生沒有普适性的意義,這個意義是自己賦予的,不要受過去和未來的束縛,要珍惜當下,因為我們隻能活在此時此刻。做好此時此刻,人生中每個刹那都是精彩的。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家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和收聽的階段,《被讨厭的勇氣》是一本自我發現和自我療愈的工具書,阿德勒心理學的各種概念有悖于常識,會刺痛我們麻木已久的神經,重新整理我們的認知,它是幸福人生的一劑良藥,一定要運用起來,認識并接受真正的自己。

在阿德勒心理學的引導下,相信你會選擇自由,選擇幸福,雖然前路漫漫,迷茫而艱辛,但擁有“他者貢獻”這樣一顆引導之星,你就不會迷失,這一路一定有朋友相伴,有幸福相伴。世界改變,從每一個普通的你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