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善是上海老大杜月笙最小的兒子,1991年,杜維善終于獲得了回到上海的機會,
在參觀上海博物館的過程中,杜維善語出驚人:“改天我送些古錢币到館裡來!”
從這一年開始,杜維善陸陸續續捐出了四千多枚古錢币,他的慷慨舉動促進了現代學者對古錢币乃至古代的認識,大大促進了行業發展。
杜維善為什麼要這樣做?

杜維善
一、杜月笙的發家史,是一個普通人的逆襲史
從水果行的國小徒,到赫赫有名的上海灘老大,杜月笙的發家史,其實是一個普通人的逆襲史。除了輝煌的事業,杜月笙和幾任太太的風流往事,同樣被不少人津津樂道。杜月笙先後娶了五任太太,他的四太太姚玉蘭,為他生下了七兒子杜維善。
姚玉蘭是一代名伶,甫一嫁入杜家,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姚玉蘭讓很多人羨慕不已。但是沒過多久,國内的環境不再适合杜月笙發展,杜月笙便帶着姚玉蘭和杜維善以及其他太太子女,前往香港避難。
逃往香港之後,杜月笙的身體每況愈下。1951年之後,杜月笙經常出現突然昏迷的情況,他自知所剩時間不多,便在尚在清醒的時候,找來了秘書胡叙五。
杜月笙縱橫江湖多年,交朋友衆多,樹敵也不少。曆史問題讓杜月笙不敢回到大陸,對蔣介石的不信任,也讓他放棄前往台灣。
如果他撒手人寰,自己倒是輕松了。可是他的老婆孩子應該怎麼辦呢?
杜月笙
1951年8月,杜月笙當着胡叙五的面,口頭配置設定了自己的遺産。他讓女兒從保險櫃裡拿出這麼多年衆人寫給他的各種欠條,别小瞧這些看上去很不值錢的紙,實際上,這些欠條上的數額加起來,足有上億美元。
大火吞噬了這些欠條,杜月笙告訴兒女,不要去追債。做完了這些事,杜月笙又拿出了10萬美元。每位老婆各拿一萬,每位兒子也各拿一萬,未出嫁的女兒可以拿走六千,已經出嫁了的,則獲得了四千。
沒人知道臨死之前的杜月笙是否還擁有遺憾,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還是去世了。誰能想到,曾經雄踞上海的杜月笙在死後竟然買不起一塊墓地呢?然而事實就是這樣,姚玉蘭被香港高昂的地價勸退,是以隻能将杜月笙的遺體葬在台灣。
杜月笙吃盡了沒讀書的苦頭,是以他對學習看得尤其重要。他在世的時候,經常告誡子女,自己小時候因為窮困沒有機會讀書,希望膝下的兒女們珍惜讀書的機會。
一有機會,杜月笙就會詢問兒女們的學習成績,如果表現優秀,就會獲得50塊的鼓勵,有一次杜月笙的兒子杜維藩考試之前臨陣脫逃,杜月笙知道之後,狠狠地甩了杜維藩兩記耳光。
在父親的教導下,杜維善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在台灣,杜維善完成了中學部分的學習内容,随後前往澳洲進行地質學方面的深造。
國外的生活很辛苦,前兩年杜維善專注于學習,是以沒有外出打工的計劃。到了第三年,杜維善的家庭狀況每況愈下,他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打工。
為了賺錢,杜維善下過銀礦當礦工,偶爾也會接一些畫圖紙的兼職,後來杜維善的大部分生活費均由此得來。
二、學者杜維善:回國探親豪捐古錢币
在澳洲半工半讀的生活極大地鍛煉了杜維善的心智。學有所成之後,杜維善回到台灣,在石油公司和礦業研究所都留下了工作的身影,從基層做起,杜維善用過硬的實力一步一步更新至“副部長”級别。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履曆越豐富,工作上面臨的勾心鬥角就越多,因為受不了這種不良風氣,杜維善最終辭職,轉型成為商人。
杜維善不是第一次涉足商業。早在澳洲求學期間,杜維善就發現澳洲的牛肉品質很好,價格也低廉,靠着低價在澳洲購入牛肉運往台灣販賣,杜維善也曾小賺一筆。
1978年,杜維善趁着改革的東風,成為當時讓人刮目相看的商人。杜維善善于經商,雖然有過一段不算富裕的日子,但是後來生活不再拮據,他也是以發展出了新的愛好,收藏古錢币就是他最用心的愛好之一。
20世紀60年代中期,杜維善開始自己對古錢币的研究,為了更好地研究古錢币,杜維善還經常和當時台灣的著名收藏家交流,通過對古錢币的深入研究,杜維善在古錢币領域,逐漸有了名氣。
1991年,新中國正因為改革開放煥發出勃勃生機。杜維善暌違故鄉已久,懷揣着對故鄉的思念,他帶着妻子譚端言,登上了前往上海的飛機。
這麼多年過去,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拜訪完各路親戚,杜維善萌生了去博物館走一走的想法。
杜維善前往上海博物館參觀,獲得了當時館長的熱情接待。因為對古錢币頗有研究,杜維善決定重點轉一轉古錢币館。
初入古錢币館,杜維善一眼就看到了被珍重放在展覽櫃裡的一枚古錢币。館長看到杜維善的目前緊鎖着這枚古錢币,一時間覺得得意不已。
館長自豪地說,這枚古錢币稱得上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是一枚屬于古波斯薩珊王朝的錢币,它的價值無法估量,是以,這枚錢币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古波斯薩珊王朝的錢币
館長的一番話滿帶着炫耀之意,但是杜維善卻沒有館長預料中的震驚。杜維善接下來的一番話才真正的讓館長驚訝地合不攏嘴。
杜維善對館長說,“實不相瞞,這樣的錢币我家有不少,如果博物館需要的話,我願意捐出一部分。”
杜維善是有名的古錢币收藏家,不難猜到手中有部分古錢币,但是以研究古錢币當作愛好的杜維善真的甘心拿出這些價值不菲的古錢币嗎?一段時間之後,杜維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衆人。
從1991年開始,杜維善不止一次向上海博物館捐獻古錢币,從杜維善的學生董存發口中可以得知,杜維善一共捐獻了4000餘枚古錢币,共計兩千多種。這些錢币的價值市價高達18億。
杜維善(右一)
杜維善的這一善舉促進了大陸古文物研究的發展,讓大陸在古錢币研究上更進一步,後來杜維善還親自培養學生,為上海博物館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上海博物館絲路古國錢币收藏的權威地位,也由此建立。
因為感謝杜維善的付出,上海博物館特意為杜維善和他的妻子譚端言設立了“杜維善譚端言舊藏絲路古币專室”。
古币專室
三、杜維善和他魂牽夢繞的四合院
杜月笙去世之前,配置設定了身邊僅有的遺産。很多人疑惑,橫行一時的杜月笙難道隻有這點錢嗎?實際上,杜月笙在上海、北京各地擁有不少房産,當時走得倉促,這些不動産來不及變賣,隻能讓他們孤零零地留在原地。
新中國成立後,國内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杜月笙的這些不動産,理論是先充公,然後由相關部門配置設定給流離失所的窮苦百姓。
這些價值高昂的不動産早已不屬于杜月笙,但是當時為了充面子,杜月笙還是把這套位于北京的四合院分給兒子杜維善和他的姐姐。
這棟四合院曾經是杜月笙的四太太孟小冬的住所,孟小冬輾轉多地,最終在台灣安定下來。
北京那套四合院,雖然經常被稱為“孟小冬故居”,但實際上已經和她沒什麼關系了。
回國之後,杜維善想到父親遺囑中對這套四合院的最終配置設定,不出意料,這套四合院的四合院應該有我的一半呀!
抱着這樣的想法,杜維善敲響了四合院的大門。
曆經變遷,這套四合院已經不是孟小冬一人的住所,取而代之的,是可怕的二十多戶人家,幾十号人!
杜維善說這套房子是自己的,可惜沒有人相信。為了解決這套房子的問題,杜維善還特意找了政府,希望政府能夠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
政府也很為難,最終表示,這件事需要杜維善去和住戶們協商,他們不便插手。
杜維善和這些住戶交流多次,大多無功而返。後來住戶終于松口,但是卻是“獅子大開口”,住戶們一緻表示,要我們搬走可以,但是必須給我們每戶幾百萬,否則免談!
杜維善經商多年,雖然獲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拿出這或許高達上億的賠償款,還是讓他難以承受。
四合院的住戶們咬着這個數字不松手,沒辦法,杜維善隻好敗興而歸。這個時候他才意識到,這棟四合院再也不屬于杜家了。
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在一定程度上是地标性建築,提到胡同和四合院,人們下意識地就會想到北京的老居民區,在這狹窄的胡同裡,曾誕生過許多故事,但是随着時間的流逝,最終落下的,隻有無限的唏噓。
北京的四合院長得大同小異,為什麼會吸引無數人穿梭在小巷當中呢?其中更多的,是因為名人效應。
以這套四合院為例,“孟小冬故居”是這套四合院最大的噱頭。
孟小冬故居
孟小冬是民國時期著名的平劇演員,平劇演員分為生旦淨末醜,孟小冬擅長的,就是“生角”。
如果僅僅是業務能力過硬,孟小冬的名氣可能不會有現在的大。孟小冬的戀情,為這個女人的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孟小冬年輕時候的一段戀情,對象大家都熟悉,是著名的平劇演員梅蘭芳。
梅蘭芳
孟小冬和梅蘭芳合作了許多經典劇目,二人在工作上多次合作,後來成為一對矚目的戀人,戀情同樣被人津津樂道。
可惜後來二人還是分手,孟小冬也變成了上海老大杜月笙的妻子。
梅蘭芳和杜月笙,這兩個男人的出現,讓孟小冬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什麼樣的女人才能連續降服梅、杜二人?無數的人好奇孟小冬生前的事,是以她曾經的故居,讓無數人流連忘返。
孟小冬
如果把孟小冬所處的圈子看作是娛樂圈,那麼孟小冬一定是一線明星。明星自然少不了狂熱的追随者,在現代,也有人愛孟小冬愛到瘋魔,甚至甘願花重金買下孟小冬的這棟故居。
這位粉絲不肯透露真實姓名,是以人們更願意用“花映紅”來稱呼她。
2005年,花映紅斥巨資買下了“孟小冬”故居,還花了大價錢重新修葺這套有些落敗的四合院,為了紀念孟小冬,花映紅還在這裡開辦了“孟小冬私宅展覽”,也算是滿足廣大好奇者的心願。
4、尾聲
杜月笙這個人物難以評判,他魚肉百姓,在亂世中卻不否認自己是一名中國人,他出身貧寒,是以把“愛國”、“好好讀書”的思想深刻的刻在兒女心中。
杜維善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為國家做出了不少貢獻。他在商業上造詣頗高,對推動大陸古錢币事業,也做出了大貢獻。
2020年3月7日,杜維善在溫哥華去世,往事告一段落,但是他的璀璨往事,卻依舊用或文字,或視訊的方式,留在後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