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螢幕内外寫人生》紀念女籃5号10号陸晶荪49領悟出生入死

作者:經典老表叔

49 領悟出生入死

媽媽的離去,是我第一次失去自己的親人,那感覺是切身的痛,心真的疼呀。

以前參加過太多次别人的追悼會,但那都是不關己,除惋惜之外,我内心裡不疼不痛。

我開始思考關于“死亡”,也說與身邊的父親,希望其不懼怕死亡,或減少對死這個字的恐懼。

有句話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隻剩歸途。”用演員高亞麟老師的話來解釋:“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我陷入深深地思考當中,死亡是什麼?人死後會去哪裡?有前世、今生與來世嗎?

《媽媽,螢幕内外寫人生》紀念女籃5号10号陸晶荪49領悟出生入死

回國走入正常生活後,2018年接父親回吉頤養天年。在發現老爸有對死亡的恐懼精神狀況後,我也趁此機會,就與父親探讨起死亡這個話題。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将或早或晚要面對的問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或死了卻還活着。面對死亡,有的人表現出極度的恐懼,有的人蔑視死亡,有的人笑對死亡,有的人向往死後轉世的來生。

人們多以為死亡是人生的終結,并受着各種宗教或文學所描寫和渲染的影響,自己冥想出死後的未知去向與情景的不确定性而産生無比的恐懼。據醫學統計表明,很多人是被吓死的,而不是因其病重而亡。這讓我們不得不去考慮如何面對病情和死亡,來讓自己活得更好,即使在病中也能正确面對問題。

讓我們先來看看古埃及人、伊斯蘭穆斯林及佛信徒的生死觀,以便我們從中得到些許感悟吧。

《媽媽,螢幕内外寫人生》紀念女籃5号10号陸晶荪49領悟出生入死

古埃及人不懼怕死亡。古埃及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來世觀念”——死亡不會讓人毀滅,他将活在另一個世界中而得永生。他們認為“人生隻不過是一個短暫的居留,而死後才是永久的享受”。是以,他們一生的重要任務是為自己建造墳墓,為自己的“死生”做着準備。

我在坦尚尼亞和馬來西亞都長期工作過,對伊斯蘭穆斯林有所了解。伊斯蘭教認為死亡隻是一個轉換過程,是從暫時的今世生活過度到永恒的後世生活。這是伊斯蘭一個很重要的基本信仰,并相信在世界末日,每個人都将複活。人,必須經過死亡這一關口,與其說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不如說是獲得第二次生命的開始。

《媽媽,螢幕内外寫人生》紀念女籃5号10号陸晶荪49領悟出生入死

小乘佛教期待轉世享福。人要在現世多做好事,死後進入六道輪回,下一世就将轉世享福。老王在緬甸期間,對小乘佛教的了解,開啟了他對佛教的真正認識,對生死有重新認知。緬甸佛學似不要求守那麼多戒律,似無罰條或無人因有所謂的罰條才來修行。似沒有要靠修行來消前世今生所造的“業障 (evil creature)”之說。似無人在任何情況下提及有地獄或做什麼會下地獄,下幾層地獄或在地獄裡如何被罰、被煎熬等。似隻需向佛、向善而不講因果報應(Karma)且不以求果報為重才去修習佛法。似做好事助人、捐款等不自視為是某種高貴的“布施(alms giving)”行為,但相信如此可以積累來世的福報,并且宣傳和講解佛法則是最佳的積大德福報之法……修行之法似自然而然,更開啟并随人性。假如自認為有錯時,則打坐(sit in meditation/lotus position)忏悔,此法可以減輕些罪過。每天要有早晚課,早課不是求什麼,而是誦幾篇同一版本的經文,遇“想”或遇事時,祈禱文是:“請佛祖指引我通向……的道路吧!”佛祖會在冥冥中指引你,更會保護你避開危險。也許早課經文中讓人們記住些什麼,提示及警醒些什麼,用一天的時間來勞作并感悟;晚課可能會忏悔當天的過失,肯定成績并感恩佛祖,才能夠安然入睡。

緬甸小乘佛法體系劃為三界,共31層,如金字塔排列,達到上一層境界的人數漸少,而頂尖為佛祖,其他都是佛祖的學生(國小生),這也是小乘佛教緬甸隻供佛祖的道理所在吧。而在此多層次中,基本劃為三界:畜生道、人道、神道。底層次為畜生道,如動物般自生自滅,或任人宰割,可憐的法界;中層次為人道,人類主宰“今生”卻為生老病死而彷徨、迷茫,辛苦的法界;上層次為神道,脫離苦海,了卻生死,自在逍遙,走向極樂,精神的法界。此三界,不上即下,今生為人已經是幸運的了,是以人該往高層修行,一世不行,再修行。

《媽媽,螢幕内外寫人生》紀念女籃5号10号陸晶荪49領悟出生入死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對死亡的認識是基本一緻的,就是不懼怕,甚或會向往。

從另一個角度看,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言:“我們隻有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那就是認為我們來到這一世界,目的就是要過得幸福愉快。”而苦痛和磨難卻是生活的目的并要伴随我們一生,我們又何懼死亡後的甯靜?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我們懼怕死亡,但我們依然沒有長生不老藥,沒有免死金牌,那麼我們何必還非要去怕呢?我們恐懼死亡,是恐懼死後會在地獄裡受煎熬,而在天堂就可以自在。其實,恐懼地獄的陰森和酷刑,也如向往天堂的光明和自由一樣的虛妄。塵歸塵,土歸土,散盡繁華,不過一掬沙土,是以不必悲觀厭世,更不必自己恫吓自己。

出生入死,這個成語的解釋是指從出生到老死的人生過程,多用以贊揚不顧個人安危勇于獻身的精神。而從古埃及人為什麼窮其一生在為自己造墳墓這個問題,我們就更能了解“出生入死”的本意就是說人從出生開始,生命就開始了倒計時,就是在走向死亡的目标。生和死,這是人生的兩階段,統一構成真正的人生。

生活本身就是如此的一個循環,不斷向着相背的方向發展,試想:有生才有死;有開始才有終結,有相聚才有分離,有期待才有失望,有……才有……,換句話說,開始是為了結束,相聚是為了分離,相愛是為了背叛,……《存在的勇氣》指出,“可怕的并非是無望或困頓,而是對于死亡或困頓的恐懼。”“這一點即使對于死亡而言也是真實的,既然每一天都從我們身上取走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我們每天都在走向死亡——那麼就并不是在我們停止存在的最後一刻才帶來死亡;它不過是整個死亡過程的完成而已。當這一副面具從死亡的圖景中摘除,這些恐懼也會随之消失。”我們每一天,每一刻都在走向死亡,那麼,或許認真活在當下,向死而生,才是最真的為死亡做好準備,自己為自己的一生劃上完滿的句号。

《媽媽,螢幕内外寫人生》紀念女籃5号10号陸晶荪49領悟出生入死

視死如歸,成語解釋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樣平常。”我不很認同這個簡單地從字面而來的解釋。此“歸”應該是“回到”原初,即回到還沒有出生的地方和時間,歸于那個“非存在”。叔本華先生将人分成“非存在”“存在”“非存在”三個階段,即出生前人本不存在,出生時才是存在的狀态,而死亡即是回歸到不存在狀态,是以,視死如歸的“歸”意是回歸到未出生前的非存在狀态,整個成語的解釋才是圓滿的,即将死看成是回到未出生狀态一樣,或白話講就是“就當自己沒出生過一樣”。想到我們之前還不曾存在的時候,我們沒有懼怕,并“如歸”地表現出對生前未知的非存在狀态的渴望和贊譽,那麼,既然生前和死後都是在一種未知的非存在狀态,為什麼人不怕視死如歸般地回到生前的非存在,卻恐懼死後回到非存在狀态呢?“死亡以後的非存在并不比生前的非存在更讓人悲痛”的啊?

“不知生焉知死?”在存在的狀态下,即我們的有生之年裡,叔本華先生認為成就生命意志的辦法就是度過痛苦的一生,接受生命的苦果。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寫道:死亡是一個必然來臨的節日。因為它必然來臨,是以我們的生命有了長度,這段路程才變得珍貴,做出的選擇才有了價值。我們不能控制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與其花時間在生命延續時去恐懼死亡,不如用這個時間去去體會生的痛苦,完整和安頓自己的靈魂,直面生與死這人生的兩個過程,除卻心中的“不甘”,了卻所有的因果,向死而生,則剛剛好!

佛雲人生有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别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佛教中也将苦分為苦苦、壞苦、行苦的三類。正所謂娑婆世界,一切皆苦。我們愛也苦,散也苦,得也苦,失也苦,生也苦,老也苦……既然人生本是痛苦的,或許那“死亡”便是結束人生痛苦的唯一途徑,死亡将帶走一切的苦痛和折磨,甚至本人的死亡或會同時帶走他人,特别是親人的苦與磨難,而成為高貴地“謝世”。那麼,就此,我們還怕死亡做什麼?特别是人終有一死,在未亡之前就不斷地用死亡來恐吓自己,讓自己惶惶不可終日,則自己人生中僅有的那些快樂和幸福也都将被自己給抹殺掉,這不是更不劃算的嗎?說到底,假如死亡那個時刻真的是痛苦的事情,而我們現在就為那個時刻而痛苦不堪,我們不是在自己的人生中給自己添加了多一次死亡的痛苦體驗了嗎?這是何苦,何苦乃爾?是以,我們不如認真地享受上天賜予的苦痛,并在苦中做樂,忘掉死亡這回事,讓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永生。

從死亡預知的角度來看,有說“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這是一種感歎,也或是在說,除發生意外死亡外,人及生物或會預先感覺到其自身的元氣将散,生命盡頭的時刻要到來了;或說“死神”會給出某種暗示,告訴你天賦壽命快要到期了,是以自己知道那個大限時刻的到來。無論是怎麼樣的,我們都盡可以去繼續樂觀地等待為上。

更有話說:閻王讓你三更死,豈能留你到五更。不到時辰,連閻王都不收你,可如果到了時辰,好走孬走你都得走。

人的出生,是從無明中來,無所畏懼。而人的死亡,是走向無明,卻恐懼異常。為什麼會這樣?

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說:“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大多數人死在了25歲,等到75歲才埋”。人的一生,不做行屍走肉,已經可以自豪了。

何必怕死亡的來臨呢?為何不去為這個時刻有條不紊地做着所有準備,最後安詳地往生。是以,在任何時候,隻要我們沒有接收到死亡的訊号,我們就完全不必要急于去想到死這回事兒,可能我們離死亡其實還很遠,就不要自己吓唬自己而把自己吓死吧。

我以為,人生的歸途,能夠無病無愁安然地壽終正寝,才是“生得其所、死得其所”,才是人生最好的結束。

我們認識死亡,保持對死亡的警覺,進而與死神達成妥協,我們就可以讓自己保持輕松的心态,我們就能活出他個視死如歸,“出神入化”,超凡入聖,得人生始終。

不恐懼死亡,可能也是成就一個人快樂的原因吧。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