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事此靜坐,閑暇則讀書

作者:長稔塬上

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六十二歲的蘇轼因“烏台詩案”被一貶再貶,從黃州、汝州、杭州、颍州再到揚州、定州、惠州,最後來到了徼邊荒涼之地的儋州。他在赴儋州途中,寫了一首詩《司命宮楊道士息軒》:

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黃金幾時成,白發日夜出。開眼三千秋,速如駒過隙。是故東坡老,貴汝一念息。時來登此軒,目送過海席。家山歸未能,題詩寄屋壁。

這首詩最讓人稱道的其實是第一句:“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意思是閑時沉下心來,暫時擯棄了瑣事煩憂,隻是這麼靜靜地坐着,檢討思量,修身養性,一日仿佛有兩日那麼長,且你這一日所收獲的,無論于身于心,都足以值平時兩日,你過了一日,就像是過了兩日。

蘇轼的才氣無人能及,他的豁達也是無人能及,不管命運如何蹇塞,蘇轼皆能淡然處之。當年因為“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蘇轼的人生跌入最低谷,“揀盡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親朋故舊不敢往來,人身自由遭遇限制,一家老小入不敷出,生活困窘。但他不以為忤,參禅悟佛,開荒種地,寄情山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自得其樂,就連餘秋雨先生都忍不住在《黃州突圍》一文中贊歎到:“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曆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是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的成熟了—與古往今來的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後,成熟于滅寂後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

無事此靜坐,閑暇則讀書

我以為,蘇轼最精彩的辭賦文章都出自谪居黃州期間,除了衆人皆知的前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滿庭芳•蝸角虛名》等之外,還有這首《定風波》,最能展現他沉穩安詳的心态了。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困境之中的東坡先生并不是心灰意冷的安坐家中喝悶酒,而是郊遊不辍,往來不斷,這是非常積極的生活态度,更是樂觀向上的人生情懷。郊遊遭遇風雨,道路泥濘難走,沒有雨具無處避雨,蘇轼卻不以為意,似乎是将此等遭遇看作是人生常态。詞作反複吟詠自己面對困境的态度,給人以昂揚樂觀的感覺。

與曆來不得志的文人墨客苦悶憂慮,牢騷不斷,憤世嫉俗,遁隐終老不同,蘇轼盡管其一生坎坷不順,颠沛流離,但他卻很豁達,“萬裡歸來顔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他無論出于何種境地,都能以樂觀、曠達、平和的心态坦然處之,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得以尋到精神的升華,于逆境中看出水闊天高,風光霁月,泰然自得。

東坡先生認為閑時沉下心來,擯棄掉煩心瑣事,靜靜地看天上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檢討思量,修身養性,就能延長生命,即便活了七十年,也仿佛活了一百四十歲那麼長。

當然,“靜”不是無所事事的發呆,而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氣質,一種有所作為的修養。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北宋程颢說:“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心浮氣躁,是成不了大氣候的。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靜觀萬物,便可以從中獲得無限的樂趣。是以說,靜是順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

無事此靜坐,閑暇則讀書

心靜,則自省;自省,須讀書。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天都要數次檢查自己:為别人謀劃辦事,是否做到忠誠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信用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溫習了呢?蘇轼的弟子黃庭堅也曾說過:“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意思是士大夫三天不讀書的話,經義之理就不會在心中交會,對着鏡子會覺得面目醜陋,對人說話則庸俗乏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古代先賢關于心靜、關于讀書的哲理很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作為詩書畫藝俱佳的蘇轼自小也很喜歡讀書,蘇轍曾評價其“幼而好書,老而不倦。”盡管一生坎坷,但蘇轼一直卷不釋手,即使被“下放”到當時最為蠻荒天涯海角之地海南儋州,“流轉海外,如逃深谷,既無與晤語者,又書籍舉無有,惟陶淵明一集,柳子厚詩文數冊,常置左右,目為二友。”書籍成為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寄托和慰藉。

蘇轼一生聰慧過人,然而,即便是天縱之才的神童,讀書的方法其實也很笨拙,那就是:抄書。南宋的陳鹄曾在他的著作《西塘集耆舊續聞》中,就講述了一個“蘇轼抄書”的故事。

無事此靜坐,閑暇則讀書

蘇轼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相當于民兵大隊副隊長)的時候,一次和客人閑談,客人随口吟詠了一句詩:“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蘇轼很驚愕,問是何人所作。客人回答是黃州司農(管錢糧的官職)朱載寫的。蘇轼再三稱贊,認為寫得非常好,一來二去的,蘇轼和朱載兩人就認識了,經常在一起切磋,成為了知己。

有一次,朱載登門拜訪蘇轼,小厮通報後讓朱載稍等片刻,但朱載等了好長時間還沒見蘇轼出來,有些疲倦想走,但又覺着已經通報了,不好意思。過了好長時間,蘇轼終于出來見他了,表示很抱歉,并且說道:“剛才做了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課,沒能及時來接待你。”

兩人安坐定落,别的話說完後,朱載請教說:“剛才來時,先生所說‘日課’是指什麼?”蘇轼答道:“抄《漢書》。”朱載說:“憑先生這樣的天才,打開書看一遍,可以終身不忘,哪裡用得着手抄呢?”蘇轼說:“不是這樣的。我讀《漢書》,到現在總共經過三次手抄了。最初一段時間抄三個字為标題,以後要抄兩字,現在就隻要抄一個字了。”朱載離開座位, 又請教說:“不知道先生肯不肯把所抄的書給我看看。”蘇轼就指令小厮在書桌上取來一冊書。朱載看了後,一點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蘇轼說:“請你試着列舉标題一個字。”朱載按照他說的做了,蘇轼應聲就背誦幾百個字,沒有一字差缺。共挑選了幾次,都是這樣。朱載心悅誠服贊歎道:“先生真是被貶谪到人間的仙才啊!”

後來朱載把這個話告訴兒子新仲說:“聰慧如蘇轼尚且如此勤奮,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奮讀書嗎?”朱新仲又曾經用這個話教育自己的兒子朱辂,這個故事就這樣一輩輩的流傳下來,成為朱家激勵孩子勤奮讀書的榜樣。

閑暇時分,靜下心來,泡一杯袅袅清茶,獨坐于窗前,手拿一本唐詩或宋詞,一邊翻閱,一邊任如唐詩宋詞般平平仄仄的雨聲輕敲你的耳鼓,而智慧的火花,就像那“燈火闌珊處”的佳人,在“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之時,“猶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說的雖是一種人生态度,也是一種讀書方法。隻有心靈遠離世俗雜念,安定閑适地坐下來閱讀,你才會體味到書中“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的優美和“大江東去、亂石穿空”的壯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甯靜,是一種生活态度,也是一種讀書心境。

無事此靜坐,閑暇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