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普京宣布承認烏東兩地區“獨立”沖上熱搜,持續緊張的東歐局勢再添變數。烏克蘭曾是蘇聯這個龐然大物的一部分,在二戰之前,蘇聯就為英美等國所忌憚,但為了對抗軸心國,他們也曾結成盟友。
二戰戰局瞬息萬變,當1941年,希特勒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時,英國決定對蘇進行援助,太平洋另一端,羅斯福也“迫不及待”地“引誘日本開啟戰端”......
在這種不夠水準的政治家品格方面,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正好是天生的一對。
在納粹暴政被摧毀了之後,所有各國均應享受安全的和平,所有各國的人民在生活中都應能具有免于恐懼和困乏的自由。
他使美國全國都自願起而奮戰,因為在當時沒有一個美國人會想到日本人的奇襲,是如何地恰好配合了其總統的計劃。
蘇聯問題和戰争向太平洋的發展
本文節選自《西方世界軍事史》
[英]J.F.C.富勒 著;鈕先鐘 譯
01
在希特勒侵入蘇聯的那一天,下午9時的時候,丘吉爾先生從廣播中向英國人民作了下述的講話:
我現在要宣布英國政府的決定,我們隻有一個單純不變的目标。我們決定要毀滅希特勒和納粹政權。我們決不妥協,我們決不與希特勒或其任何黨徒談判。任何人類或國家隻要是與納粹為敵者,都可以獲得我們的援助。任何人類或國家與希特勒攜手者都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我們的政策,這也是我們的宣言。是以今後,我們對于蘇聯和蘇聯人民将要竭盡全力來援助。
從上述的宣言,以及其他類似的言論,可以很明白地表示,丘吉爾先生對于其擔任英國首相兼國防部長的重責絲毫無所了解。第一點,他應該知道他的最主要責任,就是要為其國家赢得一個有利的和平。可是若用斯大林來代替希特勒,則在道義上和政治上都是毫無利益的。
第二點,他既已标明滅絕希特勒和希特勒主義為目标,那麼他對于納粹政權與一般德國人民之間的差別應該有所認識。假使他能有此種認識,那麼他就應該知道在德國境内的各種反希特勒力量都是其極好的盟友。依照他這個宣言,實應給予極大的援助,可是他卻受了感情的支配,犯了希特勒在蘇聯所犯的同樣大錯。這個錯誤使戰争不必要地延長了許多的時間,最後雖然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可是喪失了和平,而使戰争變成了一個荒謬的笑話。
第三點,英國與波蘭之間曾經訂有《英波條約》,波蘭雖然被瓜分了,可是這個條約的限制力還繼續存在。對于波蘭的瓜分而言,斯大林的過錯與希特勒的罪惡可以說是無分輕重。是以丘吉爾先生實在不應該如此沖動地就率領着整個英國,都投入斯大林的懷抱。至少也應該等到斯大林開口求援時,再與他談判條件。像1939年8月23日所簽訂的《李賓特洛普—莫洛托夫條約》,應要求蘇聯立即宣布廢除,還有一切波蘭的戰俘和被蘇聯所流放的波蘭人民,也應該迫使蘇聯當局予以釋放。
在這種不夠水準的政治家品格方面,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正好是天生的一對。為了争取選票,他對于共産黨和其同路人,不惜有計劃地加以培養,因為他們在紐約州中是居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結果誠如某美國作家所說:“當希特勒侵入蘇聯的時候,美國‘新政’的官僚機構卻變成了共産黨的收容所。”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美國共産黨的這種滲透工作會獲得如此的成功,使得美國政府的許多部門中,都被克裡姆林宮的間諜們占據了重要的位置。這些間諜們的工作,就是要想左右美國總統的思想,幫助他形成其對蘇聯的戰時政策。
當希特勒侵入蘇聯時,羅斯福對美援的給予并不曾向蘇聯開出一個價格來,尤其是沒有要求克裡姆林宮對國外土地的兼并提出一個保證。他也和丘吉爾一樣,隻是盲目地投入蘇聯的懷抱,立即開始把大批的租借物資向蘇聯送去。
但是美國總統的問題仍然存在:他要怎樣才能把美國投入戰争?這個答案是,既然希特勒拒絕他的挑撥,硬不肯向美國宣戰,是以就隻好挑撥日本來進攻美國了。
02
自從1931 年以來,日美兩國之間的摩擦就日益加劇。在那一年,日本主要是為其日益增加的人口尋找一個消納的地區,以及為其工業獲得原料的供應。日本人吞并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建立了一個“滿洲國”,并建立了一個傀儡政府來保護其經濟利益。這個高壓手段的行為,使美國胡佛總統的國務卿史汀生大感不滿,遂宣布了美國的不承認政策。此外,他又指控日本違反了1928 年所簽訂的《白裡安—凱洛格非戰公約》(Briand-Kellog Pact ),可是事實上, 在1929 年,蘇聯也曾攻擊中國,而成為破壞這個公約的第一個國家。他又特别強調美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并且也獲得了一部分工商界人士的支援。他們認為:“美國若不能獲得新市場,則其資本主義制度即将崩潰,而中國擁有4 億人民,将來是一個最有希望的主顧,對于美國經濟制度的延續是具有必要性的。”國務卿史汀生也曾力勸胡佛總統,對日本實行制裁和禁運的措施,但胡佛卻不肯聽他的話。
羅斯福的态度卻與他的前任完全不同,誠如他自己所說的,他對中國具有極深的同情心,因為其妻子的祖先曾經與中國做過生意。他不僅支援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而且自從他上台之後,他就開始增強美國艦隊的實力,使其達到1921 年華盛頓協定所規定的限度——日本的艦隊早已達到了所規定的限度。1934 年年底,即協約簽訂的兩年之後,日本宣布退出華盛頓協定,不再接受該約的限制。
當1937 年6 月中日戰争再起時,羅斯福總統即開始計劃用英美聯合封鎖切斷日本貿易的手段來迫使日本屈服。1938 年1 月,他派了一個秘密使節團,到倫敦去商讨這個問題。1939 年3 月,英國外長哈裡法克斯勳爵向羅斯福建議:為了使對日本的心理壓力增到最大限度,美國的艦隊應集中在太平洋之内。一年之後,在1940 年4 月,羅斯福不顧海軍當局的勸告,指令把原以加利福尼亞海岸為基地的太平洋艦隊移駐到夏威夷。
當此之時,财政部長摩根索在史汀生和某些工商界人士的強力支援之下,也主張抵制日貨,并禁止美國石油輸入日本。這個運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941年6月中旬,所有一切載運石油的船隻都禁止從美國東岸開往西岸,摩根索和史汀生又力主當機日本在美國的存款來打擊日本的貿易。
7月23日,日本壓迫法國維希政府同意其暫時占領越南,因為這對緬甸和馬來西亞是一個直接威脅,而對于菲律賓也是一個間接的威脅,于是羅斯福指令其海軍軍令部長史塔克上将(Adm. H. D. Stark)就對日本禁運問題發表他的意見。後者即提出了一個備忘錄,其中指明:“禁運的結果可能會使日本提早其對于馬來西亞和荷屬東印度的攻擊。而且也毫無疑問,隻會更堅定日本當局的決心,使其繼續采取現有的行動路線。此外,假使日本對于英荷的殖民地采取軍事措施,其結果也必然會把對菲律賓的軍事行動包括在内,于是就會立即引起一場太平洋戰争。”因為确知禁運即足以把日本引入戰争,于是7月25日,羅斯福總統宣布當機日本在美國的一切資金,英荷兩國也立即宣布當機;31日,他又禁止飛機燃料和機具輸入日本。這無異是說美國已經正式向日本宣布經濟戰争。
這種情況無異于表示太平洋上的戰禍已經迫在眉睫,次一個步驟卻是該丘吉爾來采取,即設法使美國趕緊投入戰争,不再延遲。他安排與美國總統在紐芬蘭的普拉森提亞灣(Placentia Bay)會晤,于是所謂“大西洋會議”(Atlantic Conference)于8月8日到13日在那裡舉行。根據羅斯福的兒子艾略特(Elliot)所報道:丘吉爾深知若無美國的參加,則英國在戰争中即不可能再支援下去。他的困難卻是在美國,隻有國會才能對外宣戰,是以當會議開始不久,丘吉爾即向羅斯福提出了這個問題。羅斯福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可能永遠不會宣戰,但我卻可以制造戰争。假使我要求美國國會宣戰,那麼他們可能要辯論達三個月之久才能有所決定。”他早已對德國制造戰争,現在他就要對日本制造戰争了。是以他對丘吉爾許下諾言說:“即令美國本身沒遭受到攻擊,它也要設法投入遠東的戰争。”同時他又說當他回到華盛頓之後,即将對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大将提出一個具有挑撥性的通牒。這個通牒于8 月17 日送達野村大使,其中有一段說:“美國政府現在認為有宣告日本政府之必要, 假使日本政府今後仍繼續推行其對于鄰國作軍事支配或軍事威脅的政策或計劃,則美國政府将被迫立即采取必要的步驟,以保護美國和美國人民的合法權益,并確定美國的安全。”
因為這些商談的内容是不能公開發表的,是以表面上,就隻好釋出一個《大西洋憲章》來當作掩護。這個檔案在本意上既不曾被認為是一個正式的“國書”,也未曾加以正式地簽署和加蓋國玺。它僅僅照速記稿加以發表而已。這一個高度理想化的檔案,其中規定,除非依照有關人民所自由表示的願望,否則即不準作任何的領土改變。所有的人民都應有自己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所有的國家,無論是戰勝或戰敗的,對于世界貿易和原料的獲得都應有同等的權利。在納粹暴政被摧毀了之後,所有各國均應享受安全的和平,所有各國的人民在生活中都應能具有免于恐懼和困乏的自由。
假使要完全遵守這個憲章所規定的一切,也許根本不可能。好在當時的作用,隻不過是為了欺騙世界而已。雖然如此,直到它在德黑蘭會議(Teheran Conference)中被撕毀之時為止,它都要算是一個頭等的宣傳品,也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個最偉大的騙局。
因為對于日本而言,禁運的結果隻有兩種可能性:日本不撤出中國,就必須設法打破這個封鎖。是以在大西洋會議結束不久,日本人即在華盛頓與美國人開始談判,以求打開這種僵局。此外,在9 月,為了準備發動戰争,東京當局也開始用密碼的電報通知日本駐檀香山的總領事,調查有關珍珠港、瓦胡島(Oahu)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詳細情報。日本人卻完全不曾料想到美國人已經拆穿了他們的密碼(号稱為“魔術”[Magic]),是以對于他們的通信内容完全了解。
03
由于在華盛頓的商談久無結果,是以在11月22日,東京當局發了一個密電給野村大使,堅持說除非一切的談判能在11月29日以前完成,并簽訂條約,否則就隻好“聽任事态的發展”。這種說法即為暗示日本人将作某種形式的奇襲,但因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艦隊和陸軍還尚未完成應付攻擊的準備,是以11月22日到25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先生(Cordell Hull)就作出了一個暫時應付的建議,主張延長90天時間,在這個時間之内,美日兩國仍繼續保持着經濟關系,不過以後者預設不再作進一步征服為原則。這個建議卻始終不曾送出給野村大使,因為在11月25日,美國人推薦給蔣介石的顧問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是一個親蘇分子),用電報通知美國總統東方事務的助理居理(LauehlinCurrie,他也是共産黨的間諜)說:“放松經濟壓力和解凍,可以使日本在中國的軍事地位大為增強,将使中國喪失對美國的信仰。”同時,當11月25日,美國總統在表示了他害怕日本人就會在下一個星期一(12月1日)發動攻擊之後,接着又作一個極有意義的補充:“問題就是我們應如何把他們(日本人)引入發射第一炮的位置上,而又不讓我們自己蒙受太大的危險。”
赫爾的建議不能達到這個目的,是以代之以一個“十點建議”。根據蘭格(W. L. Langer)和格裡森(S. E. Gleason)兩人所合著的半官方性的曆史《不宣之戰》一書中的記載,這個建議是根據懷特(H. D. White,又是一個共産黨間諜)呈給财政部長摩根索的一個備忘錄而寫成的。表面上它是提出美國對于解決兩國間問題的建議,實際上卻是一份最後通牒。為了簽訂新的貿易協定和解凍資金,日本應同意與美蘇中荷泰等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中國和越南撤出他們的軍隊,取消一切僞組織,依照最惠國的待遇與美簽訂商約和以美元來穩定日元。
毫無疑問,日本人是把這個建議當作最後通牒看待。日本政府決定接受這個挑戰,并且以他們久已準備的作戰來當作答複。日本的意圖是不拟經過正式宣戰的手段,即先襲擊英美在遠東的基地和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因為必須設法使美國艦隊能留在港内不動,是以野村和來栖奉到了訓令,仍繼續與美國政府談判,以免驚動美國人,使他們有所準備。依照提奧博爾德少将(Rear-Adm. R. A. Theobald)所著《珍珠港的最後秘密》一書中的記載:羅斯福總統對于日本方面的一切準備,事先都已獲有充分的情報,因為他深知要想使美國投入戰争,其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美國的領土受到一次奇襲,是以他決定應用一切方法來引誘日本人上鈎,而不要讓他們知道美國是正在等待這個攻擊。是以除了在11 月27 日,發出一個空洞的戰争警告通知(其中并未特别提到夏威夷)以外,他并未将一切詳情告訴當時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Adm. H. E. Kimmel) 和夏威夷駐軍司令蕭特(Gen. W. C.Short)。
12 月2 日到3 日,東京政府對其海外領事館發出了一連串的指令,要他們銷毀密碼本和秘密檔案,這當然是戰禍即将來臨的征候,可是這些重要情報卻并無一件轉告金梅爾和蕭特。最後到了12 月6 日,日本在華盛頓的大使館,收到了一個分節拍發的十四點檔案,這就是對于11 月26 日美國所提十點建議的答複。同時還有訓示說:等到全文收齊了之後,即将它抄錄妥善,然後嚴守秘密,至于傳給美國政府的時間則另候通知。
到了那一天下午5 時30 分,這個冗長電報的前13 段已經被譯出, 并送到了羅斯福總統的手中。當他把這個檔案讀完之後,就說:“這個意義就是戰争。”可是提奧博爾德少将卻說:“他在這個最後的緊急關頭上,又是一整天過去了,仍然沒有一個字通知在夏威夷的指揮官。” 12月7日,全文都已經發清。這是一個略加僞裝的宣戰書,接着又有第二道指令到達,要兩位日本使節于那一天下午1時将全文送達美國政府。
12月7日,美國的海軍軍令部長史塔克上将,于上午9時25分到達了他的辦公室;雖然有人向他指出華盛頓的下午1點就是夏威夷時間上午7時30分,但他仍未考慮到有立即警告金梅爾将軍之必要,盡管他的幕僚都力勸他采取這個行動。兩個小時之後,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将軍也到達了陸軍部。他也看到了這個十四點的最後通牒,從準備送交美方的時間上來判斷,可表示日本人将在下午1時左右對太平洋地區的美軍發動攻擊,于是他拟了一個通報,發給美國駐遠東地區、加勒比防禦地區、夏威夷和第四軍團的各位司令官。内容說:“日本定于本日東部時間下午1時,将一個類似最後通牒的檔案送交美國政府。希一體嚴加警戒,并通知海軍有關機關。”可是這樣緊急的通知,卻并未使用越過太平洋的電話,若果如此則在三四十分鐘之内,即可以送達蕭特将軍。事實上,它卻是交由商業無線電公司拍發,等它到達蕭特的司令部時,已經是在日本人攻擊珍珠港以後的六個小時了。在這次攻擊中,美國軍艦被炸沉和傷毀者共18艘,其中包括8艘戰鬥艦在内。美國人死傷共4575人,被毀飛機共177架。于是美國正式投入戰争,同時珍珠港事件的結果也使美國變成了蘇聯的同盟國。
以上所述的就是羅斯福總統引誘日本開啟戰端的驚人故事。提奧博爾德少将對此有下述的綜合評論:“把一支弱勢的太平洋艦隊留在夏威夷,并且不讓這個艦隊司令獲得一切有關的情報 (否則即可能使這次攻擊變得不可能),羅斯福總統遂在1941年12月7日一手把美國拖入戰争。他使美國全國都自願起而奮戰,因為在當時沒有一個美國人會想到日本人的奇襲,是如何地恰好配合了其總統的計劃。從海軍的觀點上來看,這固然是一次慘敗。可是從外交的觀點上來看,珍珠港事件正是軸心國家全盤失敗的前奏曲。”
摘編/排版:九筒
配圖及封圖來源:《至暗時刻》
《虎!虎!虎!》《珍珠港》
👇《西方世界軍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