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曆史有很多無奈性,卻并不能是以而抹殺其事實真相。相對客觀看待曆史問題,是對每一位保護國寶的英雄,應有的尊重。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所描叙的《道士塔》中,詳說自己對敦煌莫高窟文物所造成的的浩劫中。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對于道士的偏見以及其無知破壞的想象,使得文明古籍成為重大損失的想象。讓一個道士背負文物國寶的民族罪人的負擔,到底是真是假?随着真正的事實被發現,才知道曆史的真相并不是這麼回事。本應是罪人的道士,卻是真正的功臣。奈何世道混亂,陰差陽錯才有背鍋的罪過。這到底是是誰之錯,專家也曾說:“餘欠他一個道歉”!

一、出身貧微卻甘願守護文物

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圓箓,一作元錄,又作圓祿。也就是書中描述的愚昧、無知、渺小的毀滅者,是文明浩劫的制造者之一。但餘秋雨書中所說明的事情,真的是曆史的真相嗎?回顧曆史的那一刻才知道,真的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曆史的真相卻是另一個樣子。王道士本是出身貧寒的底層人士,曾經曆過颠沛流離的不穩定生活。為求存而掙紮,後在光緒初年當過兵,之後又開始從事道士的職業。之後就四處流浪,到達新疆之地。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敦煌莫高窟之地停留,開始自己一生的信念守護。其不經意發現莫高窟的文化遺産,在清理雜物的過程中,看到佛教聖地的殘缺角落。意識到這一瑰寶的他,開始自己的文化守護者的責任。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利用自己所能,開始一邊維護,一邊化緣的守護之路。隻是個人精力與财力有限,而洞内的文化古籍卻是越來越多。光憑個人的能力實在是力有未逮,難以保護周全。尤其是經文古籍之多,種類之齊全。讓其意識到責任的重大,以及民族瑰寶的重要性。

二、曆次碰壁之後的灰心

為保護浩大的文物工程,開始尋求官方的支援與救護工作。為此特意帶基本經文,去本地的縣城尋找自己的父母官進行申請維護工作。可是縣令本人并不是文化人,也不學無術。把手中的經文進行破壞,讓其求助無門。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但他并不甘心,開始二次的求助之路。那就是臨縣的父母官,雖然引得縣令對經文的重視。卻沒有下一步行動,隻是讓其等消息,之後再無結果。即使遭遇這樣的境地,其還是沒有灰心。而是越級上報是肅州道台,以兩箱經文為價碼。可是換來的還是一片冷嘲熱諷,最終隻是讓其獨自進行守護之責。

最後不甘心的他,隻能行險一搏。書信上訪帝國最高掌控者慈禧太後,但當時的清廷風雨飄搖,自身難保。對于他的請求,也是石沉大海,毫無波瀾。這一系列的打擊,讓其真正的感到絕望與無助。對于官府也再不抱任何的希望與同情,隻能默默守護文物。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三、洋人投機之後的希望寄托

但是國内官方沒有重視的問題,卻引起另一批群狼的野心與貪婪。這也是敦煌莫高窟的災難,也是後續更大災難的開始。7年後,國外探險者斯坦因,在中國内應漢奸的配合下,成功接觸到王道士。

并開始自己的金錢贖買與欺騙行為,當時的道士隻是想要文物古籍得到更好的維護與儲存,急需要金錢的支援。但是對于洋人有一種天然的警惕心,隻是有限度的合作。直到後來利用“洋和尚”的身份,才開始騙走一萬件的經文古籍。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最大的欺騙者伯希和,是一個漢語言學者。也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以及對文物古籍的保護心理,挑走最有價值的文物。就這樣中華文明瑰寶被西方強盜所輕易拿走。王道士的本心隻是想保全經文書籍,卻把希望寄托在這些不講信義的強盜身上。也是一種無聲的悲哀。

四、清廷官府的貪婪與無視

直到洋人的行動,才讓清廷重視經文古籍的作用。開始下令保護文物的工作,可是卻引起反效果。最終腐敗的官僚體系,開始自己的貪婪行為。使得文物典籍經過一道道手續之後,被中途層層收割。

最終運到京城,僅剩下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相對于幾萬件的文物而言,其縮水程度太過驚人。而王道士自己獨自儲存時,雖然困頓卻能儲存完好。而官方的保護,更是一次巨大的洗劫,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他是保護國寶的功臣,卻被餘秋雨稱為罪人,其實餘欠他一個道歉

結語:其實更大的悲哀是文人破壞的無奈與王道士最後的背鍋,相比于經文典籍的缺失,莫高窟牆壁的畫更是重中之重的瑰寶。隻是文人張大千的行為,卻破壞壁畫的完整性。造成更大的損失,成為最大的遺憾。

王道士之是以成為最後的背鍋俠,隻不過是一種文人逃避責任的推卸行為。更是一種對于曆史真相的掩蓋,畢竟文化瑰寶的損毀,這個罪責太過沉重。而王道士隻不過是卑微之人,無足輕重。曆史欠他一份公證,文人欠他一份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