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作者:黃山市文化和旅遊局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石谷客/攝

休甯之美,美在村落。“休閑甯靜” 之地休甯有153個行政村,古村星羅,從率水之濱,到橫江江畔,新安源、右龍、茗洲、流口、枧潭......行走之處,古樹環合,阡陌交通,清新自然。更有雲端之上、危崖之巅的祖源、木梨硔、裡莊、五陵山......山作香爐雲作煙,恍如天上街市。藏于山水之間的村落是人文與美景兼備之地,我們精心為大家準備了點綴在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合集,誠邀大家和我們一起走進休甯境内的徽州村落。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第十一個村落是探秘新安源旅遊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鶴城鄉樟源裡。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樟源裡位于黃山市休甯縣鶴城鄉東南部樟田村,古稱鄣源、石門,1071年(北宋熙甯辛亥年)方遊從祁門赤橋遷于此。1081年考中進士,官至侍郎。後人乃聚族而居。今村境域面積6.8平方公裡,村民200多人。境内風光秀麗,空氣清新,全村森林覆寫率達95%以上,可謂“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是中國典型的傳統古村落,曆經千年而不散。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進士題名碑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古村曆史上文脈勃興,科甲綿延,人才輩出,先後誕育了18位進士(現已考原籍6人,寄籍12人,包括3位點翰林);宗祠“讓牆”民房(太屋背),集中展現了恭謙、禮讓、和諧之美德。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水口石門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石門勝概古寨牆

樟源裡群峰拱秀,兩條泉水自東向西穿村而過,飛珠濺玉。鄣源自古擁有八景:石門勝概、五峰斷後、竹海長廊、左右石門、雙龍戲珠、紅豆寶塔、松樹屏風、獅滾繡球。現留存的文化遺存有:“石門勝概”寨牆、明代方氏宗祠、古屋曬台、翰林井、禁漁碑、甘嶺古道、紅軍智語等。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翰林井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甘嶺古道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紅軍智語(姜不辣/攝)

方氏宗祠(又稱樹德堂)處于村中衆星拱月的位置,始建于明永樂十年(1412年),是縣級文保機關。2020年方氏宗祠經過修繕後辟為村史館。村史館以四個展廳置于方氏宗祠上、下廳的四間廂房内,通過新安源頭、源遠流長、進士故裡、烽火歲月、非遺傳承和刻有方氏家訓、鄣源賦的雙面木質屏風等6大版塊的相關曆史資料如文物文書以及農業生産(生活)用品等實物,全方位展現“新安源頭·進士故裡”樟源裡近千年的曆史變遷,方氏族人崇德笃學、拼搏進取的精神風貌,睦鄰友善、克勤克儉的生活方式和保護環境、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方氏宗祠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村史館

說到樟源裡,必定繞不開“崇德笃學”四個字:“崇德”說的是方氏宗祠樹德堂籌建時“讓牆”民房“太屋背”的故事,刻有“石門鄣源,樹德堂風”的石碑被豎立在徽饒古道右龍段虎泉邊供路人頂禮膜拜,樹德堂風馳蕩皖南贛北。2015年1月修複水口古亭,村民自發自願投工投勞,出色完成任務;當年底募捐樹進士題名碑又是一呼百應,踴躍應捐,短短二十多天籌得善款近2萬元……

“笃學”說的是方遊祖孫三代六人均經曆遷徙異地定居,車旅勞頓,颠沛流離中不忘孜孜苦讀,連中進士;其後人懸梁刺股,詩書傳家,又先後有12人考中進士,驚人的考學業績羨煞七裡八村的村民。家有萬貫不如一技在身,樟源裡普通農家幾乎家家有掌握一門技術活的手藝人,木匠、石匠、竹匠、桶匠、鐵匠……學無止境,藝走一方。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紅色展廳

風景道上的徽州村落丨遇見樟源裡

進士展廳

樟源裡留有水口林下石牆、石門、“石門勝概”石碑、方氏宗祠、徽商大屋、紅軍智語、禁漁碑、蔥郁果嶺等如今難得一見的文化遺址、奇觀,近年又建立了村史館、高尚亭、觀景步道,種植了觀賞花卉,正以嶄新的面貌招呼四方賓朋打卡觀光……

來源:休甯縣文化旅遊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