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2021年度成都市建設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突出貢獻獎表彰對象名單公布,彭州市委社治委獲先進集體稱号。
2021年,彭州加快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市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市委社治委在統籌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動作為,讓幸福美好生活可視、可及、可感、可觸。
小區自治新模式 和諧幸福你我他
位于濛陽街道清聖村的清涼小區是一個農村集中安置小區,自居民2010年入住以來,曾經曆過近10年的無人管理階段,是典型的無物管、無主管機關、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雜草叢生、車輛亂停、業主沖突激化等問題突出。
困擾大家多年的問題怎麼解決?其突破口或許在轉變思想上面。清聖村黨委聚焦小區治理主體缺位、基礎設施配套滞後等問題,通過轉思想、聚共識;建組織、優服務;共治理、齊參與等,以社群保障資金為杠杆,激發居民共治意識,實作小資金撬動大治理。
2019年,清涼小區開始實行一套收費自管制度,每戶按照戶口本上的人頭,每位居民每年交55元,總計18535元,用于支付小區環衛人員的勞務開支。除此之外,剩餘部分資金還能用于小區路燈、座椅的維修、下水道疏通和小區路燈電費及兩位維修管理人員的務工報酬。
“我們都是自願交費的,誰不想自己住的小區幹淨整潔呢?并且每人交55元也不貴,花了小錢辦大事”,小區居民張見群告訴彭妹妹。除了解決環境衛生問題,小區的公共設施也急需改善。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原則,清聖村黨委從社群激勵保障資金中拿出1萬元,其他缺口則由居民自籌的35萬元補齊,最終,這筆錢建起了83個标準停車位,安裝了門禁系統、座椅、路燈等,還重新打造了小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植入24塊文化石,将孝老敬親文化植入小區各個角落,整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通過轉變居民的意識,凝聚“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的廣泛共識,不僅調動了小區居民參與社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激活了社群自治的一池春水。
花小錢辦大事 社治工作見成效
位于丹景山鎮關口社群的花溪街,本是一條荒草叢生的沿河狹窄小道,而河對岸則是“成都市最美街道”花村街。一河之隔,風貌迥異,居民改造意願強烈。
關口社群黨委書記陳開渠介紹,多次征求意見後,社群發揮激勵資金的撬動作用,投入50餘萬元改造街面、美化環境,打造微景觀,撬動居民自籌資金500餘萬元優化提升環境、改造房屋立面、發展産業等,花溪街由此煥然一新。
資金籌集順利,調動了居民參與花溪街打造的積極性。沿街65戶居民主動撤房屋、拆圍牆、讓土地,讓出共享空間面積1000平米。61歲的關口社群花溪街居民羅永壽看着煥然一新的花溪街,感歎道“以前這裡雜草叢生,走路都不好下腳。現在好了,路面寬了,再加上美化了,看着整潔幹淨,走在路上别提有多舒服了。這地讓出來,值!”
花溪街改造後,原來的“沒有路”變成寬4米的風景道,更成了“産業路”“緻富路”,居民開門做生意,吃上旅遊飯;人心更齊,大家共建共治共管,凝聚發展合力,徹底讓“後院”變“前院”,切實将治理成效轉化為增收實效。
持續推進民生項目 幸福美好可觀可感
2021年以來,市委社治委統籌實施民生項目173個,總投資825億元。實施成彭高速入城段及牡丹大道段15公裡綜合整治,完成牡丹大道西段(西河東路)市政道路改造、牡丹新城東西側片區市政道路建設7條、道路黑化5條、人行道淨化整治15條,惠及群衆10萬餘人。
加大學校建設力度,建立、改擴建中國小、幼稚園6所,新增學位6000個;實施“群雁還巢”計劃,建立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200套,分層分類建立彭州籍在外優秀人才資訊庫8個,健全精準對接聯系服務機制,引導彭州籍在外優秀人才“雁歸故裡”。
拓展提升官渠郊野公園功能品質,推動全市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獲得群衆一緻好評;率先實作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三甲”全覆寫。結合“我為群衆辦實事”實踐活動,牽頭開展上門訪困難送溫暖、拉網通路題送平安“兩訪兩送”工作,走訪群衆45萬餘人,送溫暖3653戶,解決民生小事12559件;牽線中心城區社治委纾解葛仙山鎮水果銷售難題,累計銷售30餘萬斤,助農收益達130餘萬元。
接下來,市委社治委将科學謀劃項目,抓好政府投資項目建設;聚焦民生需求,大力實施萬件民生小事;強化多元參與,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氛圍,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圖檔:品鑒彭州
文字:市委社治委、陳林
編輯:馬山山
責編:劉倩
編審:楊華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轉載請标明來源,版權保護離不開你我的參與!
求分享
求收藏
求點選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