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數西算”正式啟動,中國芯“源頭活水來”

“東數西算”正式啟動,中國芯“源頭活水來”

芯觀點──聚焦國内外産業大事件,彙聚中外名人專家觀點,剖析行業發展動态,帶你讀懂未來趨勢!

集微網消息,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檔案,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内蒙古、貴州、甘肅、甯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資料中心叢集。至此,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一石激起千層浪,過去幾天,東數西算概念熱度急升,資本市場的解讀和演繹令人眼花缭亂。

然而在一幕幕“熱鬧”背後,這一國家級工程的“門道”卻少有人關注。

事實上,2020年末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關于加快建構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的指導意見》,以及次年5月印發的《全國一體化大資料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已經向外界清晰描繪了“東數西算”的整體構想與規劃原則。

“東數西算”正式啟動,中國芯“源頭活水來”

在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中,更是提出“要像‘南水北調’‘西電東送’一樣,充分發揮大陸體制機制優勢,從全國角度一體化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這樣的措辭與類比,足以顯示東數西算這一超級工程的分量。

對中國半導體産業,東數西算工程同樣意義重大。

中國芯的兩大機遇

前述《實施方案》中,賦予了東西部資料中心叢集在規模與功能上的差異化定位,“原則上,将大型和超大型資料中心布局到可再生能源等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優化網絡、能源等資源保障。在城市城區範圍,為規模适中、具有極低延遲時間要求的邊緣資料中心留出發展空間,確定城市資源高效利用”,同時,《實施方案》還明确提出,“推動核心技術突破。加大伺服器晶片......等軟硬體産品的規模化應用。”

這些表述,已然勾勒出清晰的中國資料中心市場未來演變趨勢:曆史原因形成的資料中心市場“小而分散”格局将面臨重構,算力在空間上将向西部地區集聚,這一重構的過程,也必然伴随着資料中心經營主體和市場格局的集中化,不具備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建設運維能力的第三方廠商面臨考驗,以三大營運商和頭部公有雲廠商為代表的大型骨幹企業話語權将進一步提高,而在市場資源集聚的同時,向伺服器晶片等國産基礎軟硬體的傾斜扶持也有望迎來更大的力度,這正是筆者認為中國半導體産業在“東數西算”工程中的第一個“大機會”。

事實上,這樣的機遇已經不再是“将來時”。

2020年以來,國産伺服器晶片已經開始規模化運用,近期國内資料中心主要營運商中國移動釋出的2021-2022年第1批PC伺服器集采項目中,基于華為鲲鵬和海光國産CPU晶片的伺服器累計中标超過4.9 萬台,占該批次整體招标量比例已經達到了27%;中國電信同期釋出的2021-2022年伺服器集中采購項目中,G系列國産晶片伺服器計劃采購53401台,占比超25%,較2020年度采購量翻倍增長。

“東數西算”正式啟動,中國芯“源頭活水來”

(圖自九霄鲲鵬公司官網)

而在東數西算西部樞紐之一的甘肅,公開資訊顯示,華為也已與當地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協定,共同推動鲲鵬伺服器晶片相關産業生态建設。

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另一個“大機會”,則是資料中心晶片新品類的“換道超車”可能,在集微網此前發表的《【芯觀點】垂涎資料中心“肥肉” 國内外晶片廠商攻守之勢如何?》一文中,已經對GPU、DPU兩大新興資料中心晶片的應用前景與産業格局進行了細緻梳理。

在資料中心地理空間重構的同時,資料中心算力也将呈現“以大換小”的特點,即騰退東部地區技術落後的中小型機房,以西部叢集的大型、超大型中心取代。随着叢集規模的擴大,營運商對于資料中心網絡與存儲消耗計算資源的“算力稅”問題,必然将有更大“痛感”,為協定層、裝置層,闆級乃至片上級别的創新解決方案提供了市場需求,DPU,正是資料中心市場“超融合”技術需求的回響。此外,國内最大的公有雲廠商阿裡雲,除了Arm架構伺服器CPU在其内部實作規模應用,近期其研發機構達摩院,還對外展出了“存算一體”晶片原型,在晶片産品創新上已經不遜色于許多海外巨頭。

“東數西算”正式啟動,中國芯“源頭活水來”

(圖自阿裡雲公衆号)

晶片“國内大循環”

東數西算,對中國半導體産業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意義,那就是國内IT産業與IT消費的進一步“聯通”。

多年來對“中國芯”汗牛充棟的分析中,“生态”是一個頻頻被提及的關鍵詞,中國廠商,往往面臨着市場上海外巨頭建構的牢固“生态”壁壘,處于産品力弱-沒有市場-沒有營收-沒有資源疊代産品力的惡性循環,即便有階段性的國家專項經費或補貼扶持,但仍然難以形成持續的内生活力。

“東數西算”正式啟動,中國芯“源頭活水來”

根據咨詢公司Gartner的估計,2021年全球IT支出預計将達到3.9萬億美元,而同期中國IT支出預計為3.09萬億人民币,占比不到八分之一,明顯低于大陸GDP在全球的比重,顯而易見,中國經濟的資訊化、數字化滲透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即便是這樣有限的IT消費,中國企業也往往更青睐于投給海外大牌,這除了海外大廠的管道或者說“生态”優勢,也和微觀機構的決策機制有關,對于企業采購人員來說,“随大流”是安全的做法,特立獨行采購國産硬體,一旦出現使用中的不良體驗,則可能給自己帶來說不清的“麻煩”,這種使用者心智中的刻闆印象,同樣是限制晶片等國産半導體産品規模應用的重要因素。

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同樣是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次洗禮,國内IT支出從傳統企業機房的軟硬體采購,向資料中心雲服務遷移,基礎軟硬體産品的采購決策者,将從終端企業使用者,變成更多的雲服務營運商,正如上文所述,這些手握更多資源,也更容易為國家意志所觸及的市場主體,無論是内部開發還是外部采購,都将為包括半導體在内的國内泛IT産業,帶來更為持久,更具規模的市場需求,進而改變國内IT産業與IT消費的“脫鈎”。

從這個意義上看,東數西算的意義,已堪與科創闆相媲美,如果說後者是資本市場國内“閉環”打通的主要标志,為半導體産業國産替代搭建了資本層面的穩定機制,那麼前者則将助力于消費市場“國内大循環”的打通,為中國芯真正帶來市場化生存的“源頭活水”。 (校對/樂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