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核酸檢測是香港抗疫的最大瓶頸,長期以來存在速度太慢、耗時太長等問題。”

撰文 | 燕小六

來源 | “醫學界”公衆号

香港特區每日新增确診數仍在迅猛增加。

根據特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資料,2月22日當地新增确診6211例。最近7天的日均新增達5700.6例,是上一個周期的4倍(1431.9例)。另有9369人的核酸初篩為陽性。

同日,新增死亡32例。最近11天,當地已有3名嬰幼兒染疫去世。最年幼的逝者是一名11個月大的女嬰。

“2月1日單日新增确診僅126例。這反映出确診病例在20天内不斷以幾何級數上升。”香港特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呼籲群眾盡量留在家中,公司應提倡居家辦公。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圖檔來源于香港特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

一直對全民檢測有所保留的特區政府表示,将在3月推行“全民強制檢測”。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市民将按出生年份、分批次完成,每人共需檢測3次。每兩次檢測期間,市民應利用快速檢測裝置、每日自檢。

截至本文釋出,特區政府未公布全民強制檢測的具體時間或推進計劃。

多名專家告訴“醫學界”,3月做全民檢測,太晚了。

“核酸檢測是香港抗疫的最大瓶頸,長期以來存在速度太慢、耗時太長等問題。現在看,(全民檢測)組織不了,隻是個願望。”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告訴“醫學界”。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2022年2月15日,香港特區新冠疫情持續惡化。部分患者在醫院外的病床上接受觀察和治療。/AFP

至關重要的檢測,變成“白費功夫”

香港特區于今年1月初暴發第5波、也是迄今最嚴重的一波疫情。截至2月22日,累計确診超5萬例。

醫療系統因疫爆滿。大量患者需要在院外的帳篷或露天位置等候治療。排隊做新冠檢測的隊伍蜿蜒地穿過足球場,在馬路上連成長龍。

香港大學醫學院團隊此前預測,若2月10日生效的社交措施能維持一段時間,第5波疫情或于3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單日确診數字達2.8萬例。

2月22日,團隊“自我推翻”,公布最新推算稱,3月初的單日确診數或達18.3萬例。至5月中旬,累計死亡人數将達3206人。

同日淩晨,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通過微網誌“南山呼吸”,釋出視訊、給香港市民加油打氣。他提到,香港地區發生新變異株奧密克戎疫情。該毒株患病症狀較輕,死亡率較低、接近于季節性流行性感冒,市民不用過于擔憂。

但他也表示,新冠危害性遠遠大于流感,一是其傳染性強,傳播性大大高于流感。二是若大批感染60歲以上人群,死亡率會明顯增加。據英國衛生安全局2月初統計,60-69歲病死率為2.65%,70-79歲為9.87%,80歲以上者為21.0%。現在香港地區的粗死亡率為0.15%。

“要遏止香港疫情,預防傳播是關鍵。”鐘南山說道。

《環球時報》報道,“全民強制檢測”是阻斷傳播的重要手段。“這一措施可以初步減慢病例增長,讓香港有時間加強各方面的疫情防控能力。”

綜合香港本地媒體報道,新冠疫情大流行至今,這是香港特區首次提出“全民強制檢測”。

金冬雁教授告訴“醫學界”,2020年9月,香港特區做過一次大範圍核酸檢測。

彼時,特區政府提出“香港新冠病毒普及社群檢測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為市民提供一次免費、“願檢盡檢”的檢測,以實作“早識别、早隔離、早治療”等目标。

綜合媒體報道,“計劃”比社會呼聲晚了一個多月。

2020年7月,香港地區出現第3波疫情,日均新增百餘例,相當比例的感染源頭不明。到8月21日,特區政府宣布推出全民自願檢測,費用全免。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圖檔來源于EPA

從執行效果看,“計劃”雨點小、執行效果存疑。“新華社”報道,14天内,“計劃”累計檢測140多萬人次。根據特區政府統計處資料,2020年年中香港人口超750萬。

2022年1月,林鄭月娥在特區行政長官答問會上,曾拒絕議員提出的全民檢測建議。當時,她以“計劃”為例,稱最終确診僅30餘例。

“香港全民檢測可能就是做到95%,做不到100%。”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告訴“醫學界”,現在更重要的是提倡自檢自測。香港特區應該大量發放快速試劑盒,提倡居家檢測,然後指導群眾運用APP申報系統,上報結果。“現在日均感染數近1萬例。若進行全民集中檢測,大家都去排隊,人員流動大,可能人為增加感染。”

金冬雁教授也表示,自己多次提出鼓勵連續居家檢測5-7天,檢出效果會優于全民強制核酸。

“即使現在進行全民檢測,也可能白費功夫。目前,群眾測完核酸,3-5天拿到結果。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要等1-2天,接到通知、轉移至隔離點。再檢查,發現已經達到出院标準了。”金冬雁教授說。

2月4日,香港特區政府曾表示,将通過郵政系統向每一位市民免費派發快速檢測試劑盒,“最快可能下周就能到位。”

“到現在就發了100多萬套。”金冬雁教授感慨,香港抗疫是“以慢打快”,無效的事太多了。

2月16日,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在特區政府立法會會議上緻辭:“特區政府已竭盡全力提升檢測能力,由過往每日檢測10萬次,至2月基本已提升至20萬次。當馬鞍山體育館的火眼實驗室成立後,特區檢測能力于3月可進一步提升至每日30萬次。”

若按香港特區人口計算,至少需要25天才能測完。

在該次發言中,李家超稱,特區政府向中央提出的五項協助請求,其中包括提升香港的檢測能力。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香港市民在排隊等待檢測。/Reuters

“測出來不隔離,不如不測”

在“全民強制檢測”消息傳出時,香港特區出現關于“全面禁足”“封城”等讨論。

今年1月22日,特區政府首次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幹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第599J章)發出“禁足令”,封閉香港佐敦部分區域。受限區域的萬餘群眾需居家,在48小時内完成強制檢測。相關聲明稱:“目标是市民可在1月25日上午6時左右出去上班”。

此後随着疫情加劇,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建議特區政府,應考慮“封城”遏止疫情。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也認為,全民檢測要配合“禁足令”,效果才最好。

2月18日,林鄭月娥表示,全民檢測可能參考内地或澳門特區的做法,但不會考慮“封城”。她稱,一個城市是否實行“禁足”或“封城”,要視城市特點。

金冬雁教授結合疫情現狀稱,如果能“禁足”,疫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也不用“全民檢測”了。

常榮山認同并稱封控+全民檢測,在香港地區沒有操作意義,也不具備操作性。

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接受媒體采訪,提出全民檢測和禁足無需“并行”。

“全民檢測若滿足4個條件,就能極大抑制病毒傳播。”他解釋,一是需要盡量快速地完成,否則還未等到結果出來,感染者已回到社群感染更多人。二是需要準備充足的集中隔離設施或居家隔離,并配備足夠管理人員;對居家隔離者,需要在食物等生活物資,甚至照料上做好安排。三是群眾信任并大力配合政府舉措。四是檢測排隊過程中預防交叉感染。

但他擔心,根據新冠病毒無症狀傳播的廣泛屬性,以及本輪疫情已開始1個多月,或有大量無症狀感染者,以上第二點所需的條件将無法滿足。而廣大群眾配合度低,會導緻條件一和三也難以滿足。

目前,香港地區隔離點和醫院機構已經“爆滿”。

雖然特區政府發現,當地奧密克戎感染大多是輕症,但在本輪疫情暴發初期,絕大多數确診者仍被送進醫院或隔離設施。這導緻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未被有效地分流。

“香港01”報道,因隔離設施不足,目前至少有3萬名确診患者仍滞留家中。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葛瑞蘋接受采訪指出,香港地區本就空間與住宅有限。在這種城市條件下,很難想像政府如何突然提供足夠空間,讓所有确診者、密接者都在指定設施内進行隔離。

她預測,未來幾周,确診數會超出整個城市醫療系統所能負荷的範圍,重症患者的比例會增加。與此同時,不少醫護人員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感染,緻其無法提供治療。

香港特區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22日表示,已有873名公立醫院職員确診感染。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圖檔來源于Bloomberg

接下來怎麼辦?

香港特區正在進一步增加隔離設施。據香港《經濟新聞》消息,林鄭月娥指出,竹篙灣及隔離酒店已提供5000個隔離設施,預計在本周内,會繼續增至1.2萬個設施。

3月還将再增加1.6萬個隔離設施,包括社群酒店及郵輪碼頭改裝等途徑。将在空置土地重新開建隔離設施,包括竹篙灣第二期、郵輪碼頭鄰近土地等。

中央援建香港的四處臨時性社群隔離治療設施(方艙醫院)已分别開工。全部投入使用後,預計将為香港特區提供1.4萬-1.7萬個隔離機關。其中,青衣方艙醫院将于開工後約1周傳遞使用。

香港疫情空前嚴峻:醫院爆滿,超3萬确診者滞留家中

2月22日拍攝的香港特區洪水橋臨時性社群隔離治療設施建設現場。/新華社

“我認為,現在就要開始宣傳,讓老百姓心裡明白,陽性該如何處理,最重要是減少老年基礎病者和兒童的死亡。要避免醫療擠兌。”常榮山告訴“醫學界”。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在社交媒體“臉書”發帖稱,除非居住環境不允許,否則輕症或無症感染者應該待在家中隔離,這樣能減少追蹤密接者與檢疫中心從業人員的工作量。

他還指出,預計疫情或在5月消退。“死于新冠肺炎的兒童和年輕人将成為報紙頭條,但這一波患病和去世的主要群體将是老年人,特别是未接種疫苗的老年人。總而言之,這次健康危機的規模在香港特區是前所未有的。”

蘭州大學《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對香港地區疫情的初步預測結果也顯示,本輪疫情預計将于5月底左右得到控制,累計感染約36.1萬人(最低26.8萬人,最高44.4萬人)。

這一系統于2020年5月上線。至今釋出的27次疫情預測報告中,對石家莊市、通化市、廣州市、南京市、鄭州市等地疫情的預測,與實際疫情發展趨勢較為一緻。

圖檔來源于蘭州大學《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預測系統》

梁卓偉指出,根據其他地區應對奧密克戎的經驗,病例可能會在未來幾周迅速增加,然後下降。“它将回到一個非常低的水準。唯一的問題是多快,或多慢。”

他認為,香港居民基本上是一個無免疫的群體。“在第5波疫情前,99%的香港人都沒有接觸過任何新冠病毒。”“但讓人失望的是,我們最脆弱的群體未能接種。”梁卓偉據此稱,香港特區無法效仿其他地區“與病毒共存”的政策。

香港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接受《環球時報》采訪也表示,香港地區現階段不應該幻想“與病毒共存”。

“我們今天在香港看到的,是世界大部分地區2020年至2021年期間的現實,直到廣泛接種疫苗和過往感染開始削弱感染和住院之間的聯系。在香港地區,長者的疫苗接種及以往的感染率都遠未達到這一水準。”薛達表示。

根據特區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最新資料,特區86.4%的居民接種了第一劑疫苗,76%完成兩劑接種。已打第3劑的有149萬人。

而老人院、養老院的疫苗接種率為34%。同時,3-11歲兒童的現時接種率約為19%。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自己成功的受害者。”特區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告訴媒體,老年人因為擔心并發症而不接種疫苗。政府也猶豫了,對接種沒有強制性要求。

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目标在3月初将第一劑接種率提升至90%,3月中将第2劑接種率升至80%。3-11歲兒童的接種率預計在4月中提升至90%。

據悉,香港中國小、幼稚園将提前3個月放暑假。空出的校舍将改為新冠檢測站或學童疫苗接種中心。

從2月24日起,香港特區将實施“疫苗通行證”。12歲以上者進入公共場所,必須最少接種一劑疫苗。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