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哈爾濱市是一座多元文化色彩濃重的城市,我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樂章,而雕塑與建築,可以說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城市雕塑與建築一樣,具有相對的永久性和地标性。哈爾濱的城市雕塑同其建築一樣,經曆了百年的建設與滄桑。

與哈爾濱的其他城市特征一樣,這裡的城市雕塑同樣深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19世紀末,沙皇俄國趁滿清之危,攫取了中東鐵路的修築權及沿線附屬地的種種特權。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其行政、司法、金融、教育完全被沙皇俄國所控制。在此期間大量的西方文化與思想進入哈爾濱地區,沙皇俄國在哈爾濱建立了近代教育體系,變相地促進了人文與科學的傳播。推進了哈爾濱異域文化的發展。使哈爾濱成為全國最早擁有城市雕塑且數量較多的城市之一,這些早期作品構成了哈爾濱城市雕塑的雛形,因為具有濃厚的外來色彩和異域風情,早期作品多表現為建築裝飾雕塑、園林雕塑以及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雕塑。

建築裝飾雕塑如中央大街的松浦洋行,在建築主入口二樓轉角處的男女雕塑像廊柱。(雕塑原作六十年代損毀,現存雕塑由楊世昌老師1986年複作。)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園林雕塑中尤以19世紀30年代,埠頭區江畔公園内的《熊》、《小男孩》、《排球女孩》等為代表。它們都出自雕塑家溫克勒爾之手。弗蘭基舍克·溫克勒爾(Франтишек Винклер)摩拉維亞捷克人。溫克勒爾于 1884 年出生在摩拉維亞奧洛穆茨市附近的普爾舍洛夫村的一個家具制造商家庭。這個對藝術很早就表現出熱愛的男孩,被父親送到布拉格的一所工業藝術學校學習。布拉格這座城市以其自然、建築和雕塑的和諧而吸引了溫克勒爾。他像一塊海綿,吸收了這座城市的雄偉之美,在他的一生中都充滿了他的靈魂。1908年藝術學院畢業後,溫克勒爾開始獨立從事創作工作。但 1914 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将他未來的生活徹底颠覆。他作為一名專職攝影師出現在俄德前線。1915 年初,溫克勒爾被俘虜,差點被哥薩克軍刀殺死,很快他就被作為戰俘,而流放到了遙遠的西伯利亞城市鄂木斯克。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二十世紀初的鄂木斯克,經曆了文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資和人力資源沿着穿過它的鐵路流入原鄂木斯克軍事要塞,大量的商店、宗教場所、教育機構和政府機構迅速建設。所有這些建築都需要一位雕塑家來裝飾它們。而作為雕塑家的溫克勒爾,當時他是唯一一位受過學術教育專業的雕塑家。鄂木斯克城市劇院雕塑、俄亞大樓外牆雕塑、鄂木斯克鐵路管理局雕塑。此時的溫克勒爾正處于生命和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1927年捷克駐哈爾濱領事館領事,邀請溫克勒爾一家來哈爾濱定居。溫克勒爾一家于1928年抵達哈爾濱。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1932年雕塑家溫克勒爾應哈爾濱特别市公署之邀,在松花江江堤創作了雕塑《熊》、《排球女孩》、《小男孩》。這三個雕塑都是俄國早期古典主義風格,由中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塑風格衍生而來。雕塑于1938年創作完成。這些雕塑在内容上,反映了當時哈爾濱深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熊》在俄國是一種有着崇高地位的動物,古時西伯利亞人以捕魚狩獵為主,他們崇拜熊,把熊看作森林的主人、世間整個大家庭的祖先。象征着勇敢、力量、強悍,是這個民族圖騰般崇拜的神獸。《排球女孩》雕塑以溫克勒爾的女兒葉列娜為原型,雕塑采用半側身,悠閑地坐着,手中抱着排球,神态怡然地目視前方,在那個年代,沙灘排球是俄僑非常喜歡的一項運動,這在很多哈爾濱老照片上也有所展現。《小男孩》雕塑以溫克勒爾的兒子伊戈爾為原型,穿着泳褲端坐着。反映了那個年代俄僑在哈爾濱愉快的生活。遺憾的是這三座雕塑于五十年代末損毀。

陵園雕塑在聖母安息教堂附近(今南崗區文化公園内)居多且具有規模性。這裡曾經是俄國人和猶太人墓地,被稱為新墓地,是當時哈爾濱及中東鐵路附屬地區内最大的東正教墓地。陵園内有宗教色彩的天使雕塑,逝者的肖像雕塑等。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解放後,哈爾濱的城市雕塑開始展現出鮮明的主題性。1945年修建的哈爾濱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碑頂雕塑銅像由蘇聯紅軍水兵和步兵共同舉着軍事勳章造型組成。

哈爾濱火車站前的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該塔由蘇聯著名建築師巴吉赤設計。雕塑家溫克勒爾為這座紀念碑創作了浮雕,基座處浮雕造型為中間一名步兵高舉着大旗,坦克手與水手斜跨沖鋒槍一左一右。該紀念塔于九十年代被搬走,至今去向不明。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1948年修建的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争烈士紀念塔,塔基浮雕由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部雕塑組創作,東側造型為抗聯戰士沖鋒上陣,由馮湘生創作。西側造型為民兵組成擔架隊上前線,由蘇晖創作。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這種構思上的主題性與紀念性,在建國後的城市雕塑更加彰顯,并逐漸形成了具有東北特點的現實主義雕塑流派。它貼近人們的生活,反映客觀現實。傳達真實的情感,具有較強的社會性、時代性與民族性。比較典型的作品是1958年修建的防洪紀念塔,雕塑由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應屆畢業班集體創作。塔柱頂部雕像由唐洪民、吳順平、葉清心、李振才、王熙民、闫加等多位老師合作,造型由高舉國旗、拎草袋子和拿着工具三男一女四位人物組成。塔柱圈形浮雕為哈爾濱市民和社會各界及國際友人團結奮戰抗擊洪水的偉大場景,由田金铎、李仁章、曲乃速、王熙民、黃心維老師等合力創作。紀念塔柱廊東側浮雕由吳國璋創作,西側浮雕為劉梅麗創作,造型為全市人民歡慶抗擊洪水的勝利場景。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防洪紀念塔屬于具象裝飾雕塑,其中的古羅馬式回廊廊柱,這一設計思路,在其誕生的50年代,堪稱中西合璧的傑作。這裡面還有一樁創作轶事:由于當時模特匮乏,在創作塔側面的兩個人物:拿着鮮花的小女孩和拿着和平鴿的小男孩時,魯藝畢業的吳國璋老師幹脆讓自己的弟弟妹妹做了人物原型。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同樣在1958年,還有一個同一題材的雕塑作品完成于通江街街頭。這便是由雕塑家楊美英創作的《伏龍泉》雕塑,該雕塑為紀念1957年哈爾濱市人民戰勝特大洪水而建造,《伏龍泉》雕塑位于通江街街口北向松花江,基座較高。造型為一名強壯的英俊青年,肌肉發達的身軀,揮舞着手掌将興風作浪蛟龍降服在腳下。龍在仰天噴霧做垂死掙紮。英俊的青年象征着哈爾濱市人民的力量,蛟龍象征着1957年松花江特大洪水。用中國古典神話的手法寓意着人定勝天的道理。(雕塑原作後來被損毀,後由曲維葆、吳乃光、栾修平、李向平等複作。)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五十年代的兒童公園内,讀書的小男孩雕塑,暗含的主題是知識改變命運。在百廢待興的50年代,這樣不動聲色的教育對孩子、家長都很重要。那個年代在少年兒童當中已經興起了科技熱,很多學校都有航模小組,孩子們自己做模型,拿着飛機的小女孩,既反映了當時的時代場景,也代表着祖國的花朵放飛夢想的快樂。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六十年代初期,哈爾濱藝術學院美術系開設了雕塑專業,聘請了中國雕塑工廠的雕塑家擔任授課老師,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雕塑專業人才,進而迅速壯大了哈爾濱本地域的雕塑創作團隊。這些師生迅速在松花江南岸的斯大林公園内創作了許多園林雕塑,其主要雕塑作品如1963年由中國雕塑工廠的雕塑家蘇晖老師創作的《天鵝》雕塑。該雕塑最初被放置在《伏龍泉》雕塑的旁邊,青年宮門口前擺放着《雷鋒》雕塑。不知何時《雷鋒》雕塑的位置被《天鵝》所替代,展翅的天鵝昂首飛向天空,象征着哈爾濱的美好未來。1965年由張得蒂老師創作的雕塑《三少年》(少先隊員之歌),由張得華創作的雕塑《勞工》。由劉連海老師創作的雕塑《我是一個兵》,以及《小畫家》、《拉手風琴的少女》、《女民兵》等作品。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這些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基本都是水泥雕塑。因為物質并不富裕的年代,金屬為各個行業急需,鑄銅雕塑的造價成本太高,是以大部分雕塑都采用水泥塑造。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遺憾的是,由于曆史原因,60年代末到70年代市區内的大量城市雕塑被損毀。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七十年代末,哈爾濱市園林處組織了一批雕塑家參加園林雕塑創作。如1978年由吳喜林、劉連海合作的雕塑《母與子》(學步)。由孫正琢創作的雕塑《晨讀》。由王松引老師創作的雕塑《跳水娃》。張得蒂老師創作的雕塑《琴迷》(雕塑原作損毀時間不詳,現存雕塑為2012年呂濱老師複作)。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随着改革開放,哈爾濱的城市建設也發展迅速。城市雕塑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時代。這一時期,飯店酒店在園内用雕塑美化園區。如1980年花園邨飯店庭院内由雕塑家楊世昌創作的雕塑《紅羅女》。1984年由李向平老師江畔公園内創作的雕塑作品《矯健》、《嬉戲》等。1985年楊世昌老師創作的《乘風破浪》。

凝固的樂章-流淌在這座藝術之城 哈爾濱城市雕塑梳理

曾經被毀壞的雕塑得以複建(如前文提到的松浦洋行入口處的男女雕塑、通江街街頭的雕塑《伏龍泉》等),一大批在全國甚至國際影響力的知名雕塑家湧現出來,各具風格的雕塑作品如雨後春筍般。諸如位于中央大街的《老街餘韻》《城市韻律》等作品,材質也不再局限于水泥,選擇更加昂貴、多樣,主題更加廣泛靈活,充滿了文化的思考和人性化的關懷。各具特色的雕塑作品出現在街頭巷尾、公園廣場、店鋪小區,它們交錯着,呼應着,如一個個被重新編排的音符,組成了一首讴歌新時代的樂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