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設計師,是個什麼職業?

在剛剛圓滿落幕的北京冬奧會上,中國設計師通過設計作品展現出中國的浪漫。

設計師到底是一群什麼人?通過采訪記者發現,如今的設計師已經早已不是人們腦中固有的形象。

打開計算機自主設計的“魔盒”

上海市嘉定區南翔印象城,途經者絕不會錯過一隻振翅躍起、俯瞰城市的巨型“銀鶴”。這隻巨大的不鏽鋼“飛行鶴”,其實是名為《翼》的大型機械互動雕塑作品。它翼展長達13米,自身重達1.5噸,是世界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飛行動态數字裝置。

作品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數字藝術家、獨立設計師張周捷和他的團隊耗時兩年多打造。曆史上,嘉定是仙鶴的主要栖息地。張周捷以鶴的形意融合現代科技,通過計算機的算法,将他對于自然的詩性感覺展現在作品中。

早在十幾年前,張周捷意識到計算機與藝術的結合大有可為,毅然投身于數字設計領域。從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畢業後,2010年,他在國内創立了張周捷數字實驗室,一直是國内數字設計、藝術領域的先鋒實踐者。

去英國留學前,張周捷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的工業設計專業,後來又在聯想公司工作了兩年。“當時我所認知的工業設計,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設計的唯一目标就是讓産品看起來更有競争力。比如,相同價位的産品,你設計的手機,材料要看起來更好,螢幕要顯得更大。”張周捷有些疑惑,“設計難道隻能這樣子嗎?”

英國的求學經曆,讓張周捷豁然開朗,并促使他以全新的想法來進行設計和藝術上的規劃。留學的第二年,張周捷開始對數字設計着迷,“人做設計始終是有結果的,草圖是什麼樣最終呈現的結果可能就是這個樣子。而大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如果你創造的物體,能像大自然一樣生長,這也許才符合造物的邏輯。計算機生成就能為我們帶來一種接近自然的、無窮無盡的變化,讓萬物得以自由生長”。

設計師,是個什麼職業?

張周捷最終選擇用“椅子”來試驗他的想法。“在設計界,椅子是被設計師最常重複設計的東西,也是工業設計的制高點,它對體驗性和結構承重性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更重要的是,椅子雖然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但它卻始終能承載新的理念。如果你的新理念是行得通的話,那麼肯定能造出一把全新的椅子。”

2010年6月,張周捷的第一把從虛拟到現實的“椅子”終于制作完成,那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字椅子之一。為此,他在兩年的時間裡自學了硬體開發、軟體程式設計等必要的計算機知識,以及6種焊接技術和各種機器的使用。

張周捷坦言,當時很極端,摒棄了功能性,“那把椅子最初不能坐人,完全不符合工業設計的标準”。但幸運的是,這把椅子最終被一位知名的國外藏家收藏。世界著名的設計雜志《Wallpaper》對此做了報道,這讓他這個當時才20多歲的中國年輕設計師和國際級大師出現在了同一篇文章裡。

因為數字設計這個領域在當時還沒有多少人研究,幾乎也沒有可以借鑒的案例,張周捷隻能獨自鑽研。而“訓練”計算機進行設計,他一做就是十幾年,“很多人放棄了,但我堅持了下來”。

這些年,張周捷創作了大量的純藝術作品、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世界範圍内廣泛展出,并被衆多博物館、畫廊及私人收藏,中國金點設計獎最佳當代設計、2021福布斯中國最具商業價值智能設計師榜單TOP10、2021年度中國設計産業100強十佳設計師、光華龍騰獎第十七屆中國設計業十大傑出青年、胡潤百福最受青睐的華人設計師等榮譽也紛至沓來。

張周捷始終堅信,具有颠覆性的設計一定是有延續性的。創造力之外,他開始從産品思維看待自己的設計,更多地考慮成本、價格,以及市場需求。不光是在藝術市場取得商業價值,張周捷的野心是令計算機在自己完成設計的基礎上,能繼續完成制造,以“數字家具”來撬動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的家具産業的變革。

為了研究家具,張周捷從淘寶買過不少椅子,也陸續參觀了大大小小的家具企業,他甚至還與山寨家具廠進行了交流,“更好地了解山寨家具的原理”。

2018年對張周捷來說,無疑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3月中旬舉行的“設計上海”展上,張周捷數字實驗室制作的近百把椅子,組成浩大陣容,亮相于上海展覽中心西花園,一時成為國内外設計界、藝術界熱議的話題;同時,設計品牌 Endless Form正式推出,旨在做大衆“買得起的數字家具”。

這一年,張周捷還被同濟大學創意學院破格錄取為副教授,并任教兩門課:一門專門研究數字算法,一門專門研究數字産業化。

設計師,是個什麼職業?

如今,數字設計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而張周捷早已成為行業内的佼佼者。他表示,目前數字家具在算法邏輯方面已經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水準,但在産業化、商業化上還存在着大片的空白。

“技術一直在改進,現在制作一把椅子隻需要一兩天了,但離工業化生産還有一段距離。”為了實作規模化生産的終極目标,張周捷如饑似渴地學習着各種新知識,包括管理、經濟學等,進而成為“通才型”的設計師。如今,他已組建了10多人的團隊,還培養了制作作品的工匠、計算機程式員和數字設計師。

2021年5月,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成立“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緻力于藝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交叉學科應用研究,張周捷是實驗室的發起人之一。張周捷認為,對中國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可以跳出現代主義工業設計架構,創造全新的設計邏輯和方法論,“未來将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智能算法中”。

5個月後,在上海,中國的首個人工智能藝術機構——艾廠人工智能藝術中心開放。同濟的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和張周捷數字實驗室都搬來了這裡。

“上海的創意和設計産業發展蓬勃,這也是當初選擇來上海的理由。”張周捷樂觀地表示,不出五年,數字家具的産業化就可以實作,“如果這套邏輯成了的話,不僅是家具行業,很可能就是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産業,叫數字實業或者是數字制造業都可以”。

張周捷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開計算機創造的“魔盒”,“計算機的創造力會超越我們的想象,幻化出無窮無盡的魅力。未來不需要人,也能制造出專屬于自己的椅子”。

至于設計師,張周捷說:“可能換一種工作方式,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情,就讓甲方去虐計算機吧。”

在設計海洋中尋找創業風口

1993年,彭誠出生于湖北武漢。從國小習畫畫的他,2012年以藝術特長生考進了湖北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彭誠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大學階段更多是對設計有個初步的了解,“我們會學習包豪斯的三大構成體系,知道設計是要幹什麼的,并掌握一些技能”。

作為國内第一批開設設計專業的學校,湖工大工業設計畢業的學生挺好找工作的。彭誠的大多數同學也都在畢業後去了知名的工業設計公司。

但彭誠偏偏不走尋常路。在校期間,他便和幾位同學成立了創意設計工作室,團隊從木工設計,漸漸轉向火起來的3D列印設計項目。2015年4月,彭誠更是把3D列印機和技術引進到學校的創業園,将創意轉化為實際的産品,搭建3D列印雲平台。2015年11月,團隊通過3D列印雲平台孵化項目,拉回3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和後續的200萬元風投。

彭誠告訴記者,之是以會與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結緣,主要是因為之前有極緻盛放這類外資設計公司工作經曆。工作中彭誠接觸到同濟設計創意學院,一下子被吸引。

上世紀80年代,工業設計的定義還停留在舊的理念上。到了2015年,工業設計的定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旨在引導創新、促發商業成功及提供更好品質的生活,是一種将政策性解決問題的過程應用于産品、系統、服務及體驗的設計活動。

彭誠說,從1980年至今工業設計的定義很好地闡述了工業設計發展方向的改變。“設計不再是隻解決一些小的問題,而是開始關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例如,通過設計如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如何提高生活品質,為整個社會創新賦能”。

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柳冠中對于設計的定義——設計是人類的第三種智慧,真正的設計,從不是模仿,而在于超前。而同濟大學副校長、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教授則寄語學院學子:為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學習和創造。彭誠對此頗為認同。

設計師,是個什麼職業?

“在同濟大學讀研的那些時光裡,我學到的更多是一種包容性的設計範式和社會責任,通過和擁有不同學科背景同學間的交叉碰撞,試圖來回答在人人都在設計的時代,如何做設計,用設計服務于人。”彭誠表示。

攻讀碩士的過程中,彭誠的一款名為《萬物生長系列燈具》的設計獲得了2018中國設計智造大獎智造獎的佳作獎。“人人都在以解決人的具體需求而提倡極簡設計,我就在想能不能做一個極繁的、以自然形态呈現純粹追求美感的作品,以此提出反思。”彭誠說。

通過這些年的學習與觀察,彭誠坦言,一些傳統的設計企業正在被淘汰,“未來,設計與技術的連接配接勢必越來越緊密,工業設計逐漸轉型到互動和服務設計,甚至會變為一個環狀、多元的平台”。

碩士畢業後,彭誠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這一次,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緻力于搭建一個設計領域知識付費型的平台,服務于設計師、設計專業的學生,以及設計行業的相關從業者。這裡會有最前沿的行業資訊,也會有各種解決方案。

“我們在北京、上海、武漢都有團隊,在後疫情時代,試圖通過線上辦公與協作的方式探索一種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業方式。”彭誠透露,這一次他的目标是做千億級的生意,“好的行業生态應該是大家各自創新,抱團取暖,而不是看到什麼好,大家就一窩蜂地跟進”。

将愛好做成了品牌

相關資料顯示,中國設計師從業人數1700萬。截至2018年底,大陸企業保有量已超過3000萬家,平均每家企業擁有不到0.6個設計師。可見,設計師一職市場潛力仍然巨大。

而随着智能裝置、機器人、人工智能的興起和高速發展,個性化時代對于生活品質要求大幅提升。未來幾年,特别是在工業設計、産品設計的高精細分領域,将會出現巨大的人才缺口需求,也必将迎來設計人才需求的高峰期。

除了張周捷、彭誠這樣設計專業出生的設計師,目前不少國内原創品牌的主理人/設計師都是非專業出身,憑借自己的興趣愛好投身這一行。起初缺乏專業知識的設計師們要怎樣操作一個品牌?對于這個問題,原創時尚珠寶品牌PEARLONA的主理人,也是品牌設計師的Joyce用自身的經曆給出了答案。

Joyce的媽媽Grace是中國第一批獨立服裝設計師,做過10年服裝設計,也開過10年畫廊,後來又做了10年的天然珍珠進階珠寶的生意,從小耳濡目染,Joyce對藝術有着天生的敏銳。

設計師,是個什麼職業?

“家裡人不希望我再讀藝術專業。當時,我就對人、藝術和生意這三件事感興趣,是以在美國讀大學時就選了市場營銷和心理學的雙學位。”Joyce告訴《新民周刊》,由于一些客觀原因,2014年,她打算休學半年在上海。其間,她開始琢磨怎麼才能将喜歡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于是就萌生了創立一個品牌的想法。

“天然珍珠是我熟悉的領域,但傳統珠寶行業注定要面臨轉型的問題,而當時國内時尚珠寶這一品類并沒有完全形成,當時嶄露頭角的小衆設計師珠寶品牌還比較少。” 半年的休學時間延長到了一年,Joyce和Grace趁熱打鐵在紐約成立了設計工作室,開始利用天然珍珠材質做一些設計上的探索。過程中,母女倆又一起去學了GIA美國寶石學院的設計與寶石鑒定課程。

回到學校之後,Joyce選修了藝術史,“這會幫助我在曆史的長河中找到什麼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我還可以做哪些方面的創新”。此外,她還在PR公司、小衆設計師品牌、國際時尚品牌集團和時尚珠寶雜志等地兼職或工作。

在獲得了創意制片、平面設計、公關策劃和數字營銷多個領域的經驗後,Joyce對于品牌有了更清晰的想法。“我喜歡不規則的形狀,是以新品牌決定專注使用不規則的天然巴洛克珍珠來展開我們的核心設計系列。”Joyce希望PEARLONA能成為新銳的天然珍珠配飾品牌,并開拓先鋒的獨立設計調性,“結合了我和Grace的性格,優雅與叛逆也成為品牌的調性”。

2017年,Joyce設計的第一款“水形物語”系列面市,并受到市場歡迎。但過程其實非常困難,首先使用了天然巴洛克珍珠,這其實對于做标準化産品是很大挑戰,每一顆用在産品上的巴洛克珍珠都需要經過人工細緻檢查和分揀,對形狀、大小、光澤分類,即便如此同一類型同一個大小點位的珍珠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别。其次,為了中和珍珠的柔和,珍珠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是粗犷和具有誇張造型的,主要采用316不鏽鋼、亞克力、樹脂等非正常材質,探索配飾形态的更多可能性,這對當時的加工工藝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但最難的是,我當時不會電腦制圖,是拿着手稿找廠家做3D模型的。師傅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想要呈現的水滴流動的形狀。”是以,Joyce又自學了一些3D模組化軟體。

“我們把對世界的好奇和對美最多元的看法融入到設計裡,将大自然中邂逅的細小感動,藝術史中的一段奇聞轶事,或是硬核科幻裡的一串密碼化為靈感,抽象地凝結于作品之中,在藝術與設計之間尋求平衡。” Joyce表示,設計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而PEARLONA就是一個藝術珠寶試驗場,“我們是在用設計語言講述一個故事,而珍珠隻是一個載體”。

如今,品牌已逐漸走上正軌。而時尚珠寶這一賽道也出現了一些不錯的設計師品牌,但Joyce認為,這個行業仍然缺少優秀的設計人才,他們也在招募更多有才華的設計師,“不一定要專業出身,但我希望他們是既有設計思維,也具備技術水準的綜合人才。這樣才能在品牌統一的調性下,創造出百花齊放的作品”。

談及如何應對被诟病的“抄襲”現象,Joyce坦言,隻有加強品牌化的運作。2020年初,Joyce在上海M50藝術園區成立了第一個品牌的線下藝術空間——PEARLONA COMMON ROOM(大客廳)。這是一個集合了品牌Showroom+畫廊+咖啡店+派對活動的綜合空間,每個月會有持續的線下藝術展覽、workshop等活動,希望以此不斷增強品牌曝光率。

潮玩崛起,吸引新一代設計師

當然,對于半路出家的設計師,其成長也離不開行業大佬的提攜。

過去一年,潮玩行業機遇與風險并存。52TOYS創始人兼CEO陳威本身也是從大學設計專業畢業,深耕玩具行業二十年,他感覺到變化正在不斷發生。52TOYS每年的“一展、一賽、一獎”成為連結設計師與市場的關鍵紐帶,推動着收藏玩具生态不斷完善。

2017年,52TOYS曾舉辦國内首個以“收藏玩具”為主題的線下展——DREAMFAIR 2017北京國際原創藝術與設計師玩具展。經過四年的沉澱,DREAMFAIR 2021吸引了400多個品牌方、設計工作室前來參展,以及超3萬觀展者。這個展覽的特征是:特别成熟的大品牌不會出現在展會上,以個人設計師、藝術家或者是初創團隊品牌為主,給予新鮮創意以更多機會。

2021年12月,52TOYS北京頤堤港旗艦店開業的當天,設計師皮筋兒和新自有IP“皮奇奇”的初次亮相,正是源自于DREAMFAIR的結緣。

設計師,是個什麼職業?

自2016年來,52TOYS還連續推出一年一屆的“原型創作大賽”,主題涵蓋與陝西曆史博物館合作的“文物超活化”、與未來事物管理局合作的“科幻紀元”、與長隆野生動物園合作的“動物狂歡節”等,共吸引超過2000名海内外設計師與藝術家參賽,累計産出600餘個優秀作品,如袁星亮的《秋鸾-廣寒宮》、李壞的《青銅小分隊》等。

“(展會、大賽)目的都一樣,都是為了持續挖掘好的人才、作品,然後不斷地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至于如何判斷一個IP的價值,陳威有自己的标準:獨特的設計語言,辨識度是否高,“當設計師在創作的時候,它可以是一件天花闆無限廣闊的藝術品、隻需要做到極緻,而當量産面向市場,它就成為了一件商品,需要考慮很多東西,成本、傳播、管道的投入,消費者接受的可能性”。

每款新品上市之前都會經曆無數不為人知的反複調試:從立項到産品上市,快則六七個月,慢則九十個月,立項之初需要根據産品品類、風格,調查現在消費者的心理,分析競品,以及未來幾個月以後,産品在市場上是不是還有同樣的競争力,還是領先的、有意思的,能出其不意給到驚喜。

陳威表示,整個設計過程當中也需要緊密地關注市場,不斷調整,才能在最後上市那一刻無限接近于消費者的預期。(記者 應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