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平時沒有觀看賽事習慣的人,最近一段時間可能也會拿出大量的時間在觀看、讨論着冬奧賽事。原因很簡單,這個已經舉辦了23屆(1924年開始,每四年一屆)的世界規模最大的冰雪運動會第一次來到了中國——盡管一些人可能連一次雪場都沒有去過,但并不影響他們對冰雪賽事關注的熱情。這種“熱情”在十四年前的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上讓人見識過,全球約40億人觀看,其中中國有8.42億人觀看了開幕式(2008年,中國人口13.28億人)。
這一次北京的冬奧會同樣有着驚人的關注度。如果去查閱中國的社交媒體,你會驚訝地發現,大部分媒體的核心位置與焦點都與冬奧有關。比如,他們會為新一代體育明星谷愛淩、蘇翊鳴而歡呼;他們會從中國的優勢項目切入專業分析;甚至,還會從文化、曆史、營銷、商業等硬核角度進行解讀。
這很正常。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來了解冬奧會項目,之前大多數人都隻關注着中國人最熟悉的冰上運動:短道速滑與花樣滑冰。
“我工作的場館恰好是承辦花滑和短道這兩個項目的首都體育館,再加上工作繁忙,一有休閑時間我都會到工作的場館裡蹭比賽和訓練。”知乎上的答主Alkaid.K在冬奧會期間就回答了很多關于花滑的專業問題,他之是以能做到除了是因為他自身的熱愛,他本身就是“專業人士”。他對懶熊體育說:“因為這次冬奧期間有現場的工作,是以大部分回答是在班車上、吃飯時、摸魚時手機打字碼出來的。”
很多像Alkaid.K這樣善于生産内容的内容創作者們正活躍在知乎、B站、小紅書等各種社交媒體上,也成為觀看冬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冬奧會上“折柳”“留”人, 表達了中國式的浪漫。
内容平台的“冬奧大戰”
對于運動員來說,冬奧會是一次真刀真槍的比拼,我們通過鏡頭畫面無數次會看到落淚、悲傷與喜悅。但對于各家平台來說,冬奧會同樣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大賽”:如何誕生更多受人歡迎的内容。
這非常激烈,殘酷程度不亞于運動賽場。谷歌前CEO埃裡克·施密特就做過一個描述,他說:“現代社會每天産生的資訊比2003年之前所有文明創造的資訊都要多。在一個人們每小時都被資訊轟炸的世界裡,人們為了生存,并不會理會太多資訊。平面資訊很容易被忽略。”
的确如此,從谷愛淩背後的31家品牌贊助商就能發現,這屆冬奧會在本土舉辦因為沒有時差等原因,話題需要及時、抓人,是以對營運考驗很大。在知乎上運動員搜尋排名中,“谷愛淩”以超百萬的搜尋量排第一,“羽生結弦”、“蘇翊鳴”、“武大靖”、“朱易”、“陳巍”的搜尋量緊跟其後。
以谷愛淩與蘇翊鳴為例,他們屬于冬奧會上最閃亮的明星,谷愛淩獲得2金1銀,蘇翊鳴獲得1金1銀,很多商業媒體一直在讨論他們會不會成為姚明、劉翔、李娜之後的“接班人”——超級體育明星。
不同于其他平台對體育明星的娛樂化和飯圈化,在知乎上,關于運動員的話題更朝着深度方向走。曾拍攝過谷愛淩和蘇翊鳴紀錄片的知乎答主“滑雪導演張紹波”,在谷愛淩獲得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的問題下的回答獲得了超過1.3萬的贊同;知乎答主“左覺”在詳細解析了短道速滑比賽中各種犯規判罰規則後,大家終于明白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決賽任子威和劉少林的比拼中,劉少林的犯規點究竟為何。
“冰雪運動在國内是小衆運動,人們了解和參與冰雪運動的管道有限,除了國人熟悉的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外,像自由式滑雪、單闆滑雪、鋼架雪車等比賽項目,很多人的認識和了解程度并不如大衆熟悉的奧運會項目高。”知乎戰略副總裁張甯對懶熊體育說。
而此次冬奧會期間,“短道速滑”、“冰壺”、“花樣滑冰”、“冰球”等項目在知乎上的搜尋量有很大的增長。
“事實上在知乎上聊比賽已經成為很多使用者觀看體育賽事、了解體育運動的固定動作了,呈現冬奧會相關内容和活動,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使用者對我們的需求。”張甯對懶熊體育說。
“三邊之和”與冬奧會
平台想要保證有好的内容持續産出,就需要激發更多人的創作熱情。
最近一兩年,很多人對一個叫“比利白”的答主比較關注,這主要得益于他在冰雪方面的一個事件。這位重度滑雪愛好者,從2013年就開始入駐知乎,經常來回答與滑雪相關的問題。但在一次旅行過程中,他從東京羽田機場經北京轉機至日内瓦滑雪時發現,按照中國國際航空規定,滑雪闆的三邊之和不能超過158厘米,否則就要額外收費。于是,“比利白”在知乎發了“三億人群上冰雪,三邊之和不得超過158?”的文章,并引起關注,最終中國國際航空公司修改了這一特殊收費政策,讓很多滑雪的人們大大受益。
在滑雪、旅行領域積累了大量關注者的比利白,冬奧期間也在知乎普及了自由式滑雪、單闆滑雪、高山滑雪等雪上運動的知識,為網友提供冬奧觀賽指南。這種來自答主和使用者之間的雙向互動,也激勵了更多優質内容的産出。
“我本身興趣愛好很多,在體育、時事、旅遊、文學等等方面都喜歡分享我的看法,同時在一些我本身知識儲備有限的地方,比如曆史和自然科學方面也樂于閱讀有趣的回答和文章。”2017年入駐知乎的答主Alkaid.K也有這樣的心得,他對懶熊體育這樣說。
以這次冬奧會為例,硬核的好内容也很受歡迎。根據知乎提供的資料,僅這次冬奧話題的浏覽量就達3億次,相關視訊播放量超4000萬,這些帶着硬核的冬奧知識會引發人的好奇心,比如:
·冬奧會在奧運史上首次采用了氫作為燃料,為什麼要采用這種新能源客車?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點贊中國技術,稱「北京冬奧将書寫曆史」,本屆冬奧會有哪些「颠覆性新技術」值得關注?
·北京冬奧會賽場使用的「冰狀雪」和普通的雪相比有什麼不同?
知乎在去年東京奧運會的時候就被外界稱為“技戰術大師”,顯然,在奧運會、冬奧會這樣的大型賽事面前,大部分人的需求已經不是看看競技比賽這樣簡單的需求了。
而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等官方機構和大量媒體在知乎上的入駐,更給“技戰術大師”在專業和深度的内容上,增添了時效性。
在2月4日開幕式當晚,知乎上關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一則問題幾乎在開幕式舉行的同時登上知乎熱榜,内容浏覽量迅速超過2100萬,引來3559條回答。張藝謀等冬奧開幕式核心成員更是在開幕式結束後的第一時間,在這一問題下做了回答,揭秘開幕式背後的故事,收獲知乎使用者5.7萬的贊同。同樣在閉幕式結束的第一時間,張藝謀再次在知乎平台進行回答。
“是以我們選擇了‘折柳送别’的意象。大家拿着一個發光的‘柳條’,在《送别》的音樂中緩緩地向中間走,有無數道綠色的光像紀念碑一樣升起來。我們特别把光調成綠色的,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長,我們沒有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紀念。”張藝謀對閉幕式的了解,在知乎上這樣回答道。
▲冬奧會開閉幕式導演張藝謀闡述雪花背後的深意。
或許,冬奧會隻是知乎對好内容的延續,但從過去一年多,包括在今年春節前還做了一次叫“答案奇遇夜”的特殊春晚,這都讓人感覺到“曾經的那個知乎回來了”。
體育與好内容的“獲得感”
張甯向懶熊體育透露,知乎對體育一直有偏愛。在平台上,他們也聚攏了很多喜歡體育的使用者——體育除了是好内容,對每一個人也有精神層面的意義。
具體到奧運會這樣超越全世界所有的IP,它的厲害之處就在于既能承載每一個個體,還能表達家國情懷——因為體育是世界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奧運會的凝聚力不僅沒有出現下降,反而可能越來越強,長期價值也會越來越高。而且随着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也會帶動更多人參與運動。根據懶熊體育釋出的2021年融資資料顯示,有近10個冰雪項目獲得融資,而他們在過去大多數時候是無人問津的。
▲在過去一年,冰雪相關項目獲得資本青睐,多個項目獲得融資。
由此,體育會成為各個平台重要的話題内容,也會有更多人參與其中。從早期知乎上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滑雪跟考古、創業等關鍵詞成為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彙。
以話題“滑雪為什麼會上瘾”為例,有一位女孩提出:“男朋友一到冬天就發瘋一樣地滑雪,幾乎每周都去南山,偶爾還在工作日請假去崇禮,花錢購置新裝備就不說了,每年都要折騰到四月了才消停,他跟我說就是瘾大沒辦法。我想請問問滑雪為什麼會上瘾啊?真的十分不能了解。每天待在那麼冷的地方為什麼會有瘾呢?”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也會引來很多人的共鳴,不滑雪的人難以了解滑雪的人為什麼會上瘾。而在這個話題下面,一個叫做“魚丸”的答主從文化、曆史、滑雪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等角度來回答,還通過圖檔與視訊的方式讓人直覺感受到滑雪的真正魅力所在。
這次冬奧會也是如此,很多人都關注了中國隊擅長的短道速滑,也很好奇被滑過的冰面有一種破損,而接下來的選手怎麼正确使用。是以在知乎上就有人提出:“冬奧會上冰面被劃的千瘡百孔,不影響下一位選手的發揮嗎?”在這個話題下面也是解決了好奇心,在規定的時間内“補冰”以及如何避免受傷等。
開闊眼界、帶來幫助、産生共鳴,這樣的内容在一定層面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給予精神和思想層面的“獲得感”。“其實不僅是針對體育領域,在整個社群,我們一直在以‘獲得感’為核心,讓内容與使用者建立連接配接。”張甯對懶熊體育說。
在今年接下來的杭州亞運會、卡達世界杯、S12全球總決賽等體育電競賽事,知乎都會以一種特殊的内容方式來“參賽”。對于使用者來說,參與體育除了自己玩,看比賽,參與讨論分享經驗和見解更成為潮流,而這些社交平台也會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以知乎為例,更擅長的是讨論賽事背後的“為什麼”,從技戰術、曆史、商業等讨論話題的縱深指向。
2月20日,北京冬奧會閉幕。冬奧結束,但一個“超級體育賽事周期”仍在延續,一起到來的,除了緊張的賽事,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