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工修鐵路時,發現戰國時期的超大古墓,每天上萬人圍觀

位于湖北省荊門市十裡鋪鎮王場村的包山崗地之上,有非常多的古代遺迹。這裡不僅有西漢時期的古墓,還有戰國楚墓。早在1956年時,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就将荊門十裡鋪古墓群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勞工修鐵路時,發現戰國時期的超大古墓,每天上萬人圍觀

包山崗地南北長600米,東西寬為200米左右,高出周圍地面2到6米。它與周圍的崗地相比,地勢更開闊,中間高,四周略低。崗上由南往北分布着五個土冢,大的位置略偏東,小的則略偏西。在這裡,已經發現了9個古墓葬。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被稱為“楚國百科全書”的包山大冢。

勞工修鐵路時,發現戰國時期的超大古墓,每天上萬人圍觀

1986年2月28日,荊沙鐵路開始動工。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施工隊緊趕慢趕的作業着。11月的一天,勞工在王場村施工時發現了一個棺材。由于這裡先前有發現古墓的事兒發生,勞工們覺得這很可能也是一個古墓。為了不破壞文物,勞工們将這個消息上報給了施工隊的上司,而上司又把這事兒彙報給了當地博物館。

專家聞訊趕來,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那時候,因挖掘裝置不夠先進,加上不能破壞文物,專家們隻能小心翼翼地工作,是以程序很緩慢。當地人聽說這裡有古墓後,閑暇之餘也沒有什麼别的娛樂活動,便紛紛跑到現場圍觀專家們工作。每天來包山崗地圍觀的人,接近兩萬。

勞工修鐵路時,發現戰國時期的超大古墓,每天上萬人圍觀

經過專家們三個月的努力,包山大冢終于發掘完畢,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以2号墓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墓葬形制儲存完好,椁室、四層棺和随葬品物等皆都以原貌出現,是曆年楚文化考古比較罕見的。該墓一共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包括了280多枚共有一萬五千多字的竹簡。其涉及的内容相當廣泛,對研究楚文化有重要意義,故被稱為楚國百科全書。

勞工修鐵路時,發現戰國時期的超大古墓,每天上萬人圍觀

那麼,如此豪華的墓,墓主人是誰?專家根據竹簡上的文字和查閱史書,得知了古墓主人的身份。原來啊,這古墓主人是楚國王室成員昭坨,他可是楚國的三号人物,難怪其墓會如此豪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