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曆史博物館位于大阪市中央區,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與實物尺寸一緻的展品以及珍貴的資料。從古代宮殿難波宮、中世和近世的“水都”,到大正末期至二戰前的工商業城市“大大阪”的城市風貌,涵蓋了各個時代。
大阪曾是日本的都城
大阪是西日本最大的城市,人口數量僅次于東京與橫濱,位居全國第三。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大阪曾數次成為重大曆史事件的舞台,如豐臣秀吉建造大阪城,“大阪之役”(1614-1615年間江戶幕府消滅豐臣家的戰争)等等。

屹立于上町台地北端的大阪城天守閣,攝于大阪曆史博物館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平安京(794-1868年日本的首都,今京都市中心地區)以前,大阪曾經是日本的古都。
大阪古稱“Naniwa”,漢字寫作“難波”“浪速”“浪花”等。這表明此地曾是一處水上要塞。北面是琵琶湖的湖水經過京都流過來的澱川,南面是源自奈良盆地的大和川的河口區。澱川和大和川的河口區将上町台地(從大阪城向南延伸的丘陵地帶)夾在中間。大阪灣沿岸的難波津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港口,相傳遣隋使和遣唐使就是從這裡揚帆起航的。
位于大阪城南側法圓坂1丁目的難波宮遺址公園,正中間是複原後的大極殿壇基
在大阪府唯一一處世界遺産“百舌鳥和古市古墳群”中,最大的古墳是仁德天皇陵(大山古墳,位于界市界區),第二大古墳是其父的應神天皇陵(譽田禦廟山古墳,位于羽曳野市)。據傳,這兩位天皇将宮殿建在了大阪市内。
從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約150年間,古代宮殿難波宮就建在如今大阪城的西南一帶。645年(大化元年)皇居落成,難波宮成為“大化革新”的舞台。之後,大阪被定為“副都”,再次發揮都城的功能。
794年(延曆13年)平安京完工,京都正式成為日本的首都,難波宮就此完成使命。因難波宮遺址被廢棄,其準确位置曾長期不為人知。距今僅60年前,即1961年(昭和36年),考古發掘才最終證明了難波宮的存在。因為這些原因,大阪作為“古都”的印象比較薄弱,但這座城市悠久的曆史并不遜色于京都和奈良。
大阪曆史博物館和NHK大阪電視台(左)連在一起。前面的茅草屋頂建築是複原後的法圓坂遺址倉庫
如今,以難波宮遺址公園為中心的“難波宮遺址及法圓坂遺址”已被指定為國家曆史文化古迹。大阪曆史博物館建于這處遺址的一角。從難波宮時代到作為商業和文化中心的江戶時代,從被稱為“東洋第一工商業城市”的大正後期到二戰前,參觀者可以在這家人氣頗高的博物館裡,通過做工精細的場景模型來回顧大阪的曆史。
難波宮遺址直至二戰後才重見天日
進入大阪曆史博物館之後,先在一樓的大廳搭乘電梯直達十樓,然後再由上而下乘電動扶梯,逐層追溯大阪從古至今的曆史軌迹。參觀路線分為兩種:進行詳細參觀的“周遊路線”,以及在一個小時之内了解大阪曆史概況的“重點路線”,如此劃分有利于遊客将大阪曆史博物館納入大阪城的參觀計劃。
第十樓展示的是難波宮時代的曆史,遊客在這裡可以穿越到744年(天平16年)的後期難波宮太極殿。在這間巨大的房間中,伫立着與實物尺寸相同的朱漆圓柱,屋頂是精美的鬥拱造型,官員蠟像站在這裡迎接四方來客。東北面的牆壁下方安裝了玻璃窗,在此可以俯視曆史上大極殿所在的難波宮遺址公園。
大阪曆史博物館位于難波宮遺址内,大樓地下便是古代遺迹,當天預約即可參觀
如今,孝德天皇定都的前期難波宮和聖武天皇建造的後期難波宮總稱為難波宮。645年(大化元年),中大兄王子和中臣鐮足消滅蘇我氏,擁立孝德天皇,遷都難波宮,推進“大化革新”。
十年後,孝德天皇駕崩,首都再次回遷至奈良的飛鳥城。不過,天武天皇設立了複都制(一個國家設定兩個以上首都的制度),同時将難波宮也定為都城。到了奈良時代,聖武天皇将難波宮設為副都,并重建了被燒毀的宮殿。自744年開始約一年間,将皇居設於難波宮之中。
按照實物尺寸複原了在大極殿舉辦儀式時的場景。圓柱直徑達70公分
雖然《日本書紀》(成書于720年)等古籍記載了難波宮的曆史變遷,但因前期難波宮被燒毀,後期的建築物又被移建至長岡京,是以難波宮的準确位置長期以來一直是一個謎團。到了大正時代,終于在法圓坂發現了幾件奈良時代的文物,但是這一帶建有陸軍的相關設施,是以考古勘探難以進展。
二戰以後,曾關注該地區的大阪市立大學原教授山根德太郎等人在事先調查階段發現了鸱尾(古代宮殿等重要建築物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譯注)。1954年(昭和29年),當地正式開啟考古發掘工作。起初,因為地點位于市中心,是以發掘工作難以進行,而山根提出的假說也受到了學術界的質疑。到1961年,大極殿遺址才得以重見天日。
在天皇身邊侍奉的官員衣着鮮亮
除了前期和後期的難波宮複原模型之外,大阪曆史博物館還展出了石器、瓦片、鸱尾的複制品等出土文物,同時介紹了如今被譽為“日本的施裡曼”的山根博士的功績。參觀者在這裡可以親身感受到這座籠罩在迷霧中約1200年的宮殿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