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2004年,北京嘉德拍賣會上,一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币長須龍壹圓”金質樣币,以“176萬”落槌成交,直接重新整理了古币拍賣的世界紀錄;究竟什麼古币這麼值錢?這其中還隐藏着一段“煎餅藏寶”的故事。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說起“煎餅”,無疑是天津衛的最出名;天津的“煎餅攤”更是星羅棋布,一家挨着一家,1945年也是一樣。

1945年9月19日早上5、6點鐘的樣子,天津的一家“煎餅攤”剛剛開門,路上就急匆匆走來兩個人;說起這家店,雖說不是天津最大的,但在這一帶可是出了名的。

再說這兩個人,見這家煎餅賣得好,卻不肯上前買,隻顧互相嘀咕;夥計挺機靈,眼見店前站着兩個人有點猶豫,就主動招呼“兩位爺,我們這兒的煎餅都是現做的,保證您二位吃了就忘不了,二位來兩套?”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其中一人搭話“你們這的煎餅都是現做的?我們要的可有點要求,你們能做嗎?”

夥計笑着說“二位就吩咐吧,您說要發面的、死面的、肉的、素的、蔥花的還是菜葉的,隻要吩咐下來,小店包您滿意!”夥計的嘴皮子挺溜,套詞也多,這引得兩人湊了過來。

還是那人說話“什麼樣的煎餅不重要,你隻要把這幾個‘銅錢’藏進去就好。”

夥計一看,主顧遞過來幾枚古币,說是“銅錢”,但看起來有的像銀子,有點像金子;這夥計不懂行,但他也知道,那年月拿得出金子、銀子的都不是一般人,是以态度上更加客氣了。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此時的夥計對兩位客人更是點頭哈腰,嘴裡還說着“得嘞,二位爺就放心吧,保證您不說,吃煎餅的爺能把這幾枚‘福錢’吃肚子裡。”

這裡插上幾句,所謂“福錢”在北方比較常見,過年時,還有将錢币包進餃子的習俗;那麼多餃子下鍋,再盛出來肯定分辨不出哪個餃子裡包着錢,誰要是吃到,就證明這人“有福”,包在餃子裡的錢,就叫“福錢”。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也是因為有這麼個習俗,是以,雖說這幾枚金、銀币的個頭不小,但夥計也沒多想,還以為“有錢人包福錢”玩;這下可好,煎餅師傅為了藏這幾枚古币,用的面更多了,攤出的煎餅也要厚實得多,這大概也不是天津衛“正宗”的煎餅了。

雖說煎餅做成了這樣,但兩位“主顧”挺滿意,為此還給了夥計不少賞錢;單說這兩個人,真不是為了吃煎餅,其中一人是著名的古币收藏大家,“馬定祥”。

陪同他的也不是一般人,還是他的親弟弟,這次他們到天津就是為了那5枚古币;當然,這5枚古币可是寶貝,藏進煎餅裡自然也不是為了作“福錢”。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1945年,抗戰剛剛勝利,但華夏動蕩并未結束,“馬定祥”原本住在上海,這次能讓他親自出馬,也反映出那5枚古币的重要性;概括來講,這次他們聽說天津有一個外國人要回國,他手裡藏着不少古錢币,那可都是中國的“國寶”。

這些中國的寶貝,要讓外國人帶出國,那可是文物流失;“馬定祥”自然不願意看到這些,但當時不太平,想“挽救國寶”也并非易事。

不管怎麼說,“馬定祥”和弟弟冒着風險從上海奔赴天津,又以“十幾張銀票”的天價才從外國人手裡購回5枚古币;來時,“馬定祥”身上無非有錢,風險相對較小,但想要回去,此時身上帶着的可是“國寶”,這就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原本,“馬家兄弟”想坐火車回上海,可以借着“人多”打掩護;不巧的是,1945年的火車上盤查得特别緊,這要是國寶落入哪個軍閥、兵痞手中,麻煩可就大了。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就在兩人一籌莫展的時候,“馬定祥”剛好看見一家煎餅攤的生意不錯,于是一個主意就這樣萌生了;當時,弟弟還以為“馬定祥”餓了,剛想去買煎餅,卻又被哥哥拉到了一邊,這才出現了開頭“兩人嘀咕”的一幕。

真說起來,馬定祥“定制”的煎餅又厚又大,怎麼看也“不正常”,如果有人盤查,撕開煎餅就能發現那5枚古币;不過“煎餅”是卷起來的,在天津又滿街都是,一般不會引人注意。

不管怎麼說,馬定祥用“煎餅”打掩護,真就騙過了盤查,并最終回到了上海,“5枚古币”從此沒了消息;直到2004年嘉德春季拍賣會上,5枚古币中的“清代宣統三年大清長須龍金質硬币”才再次出現,并以176萬的“天價”成交。

轟動之下,這段“煎餅藏寶”的故事也得以公諸于世;當然,這枚“清代宣統三年大清長須龍金質硬币”也成了世界古币拍賣史上,價格最貴的“一進制”錢。

說起這枚“金質一進制硬币”,其珍貴之處不在于“金質”,而在于“曆史”;這枚硬币,最初是1911年,“大清度支部天津造币總廠”鑄造的樣币。

清末,中土内外交困,尤其“維新”與“守舊”兩大勢力競争激烈;清王朝試圖貨币改革,到底沿用舊制的“兩”,還是順應時代改用“元”,這一話題成了朝堂上争吵的中心話題。

最後,“維新”占據上風,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天津度支部造币總廠試鑄“宣統三年大清銀币”;該類硬币直徑38.4毫米,正面的中間和上方分别有“大清銀币”四字,下方為“宣統三年”字樣,背面有蟠龍圖案和“ONE DOLLAR(壹圓)”英文字樣。

這類硬币的樣式并不相同,當時分别鑄有長須龍、短須龍、曲須龍、大尾龍、反龍等十餘種樣币供選,并鑄有少量金質樣币,專門“恭呈禦覽”;之後,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圖案的樣币“落榜”,曲須龍圖案的“銀币”正式鑄行、流通。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落選”的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圖案的樣币,存世本來就少,自然成了海内外古币收藏家們追逐的對象;據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一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币長須龍銀币”在海外拍賣會上,以“天價”成交。

1997年,上海首屆銀币銅元拍賣會上,“長須龍、反龍圖案銀币”分别以17萬、6萬的價格成交;這些“樣币”早有出現,唯獨沒有“金質樣币”出現,而且已知的僅有兩枚,且均流落海外。

據傳,一枚“金币”由埃及法魯克國王收藏,另一枚在1954年被海外“蘇富比拍賣公司”拍賣後,至今下落不明;2004年,北京嘉德拍賣會上出現的這枚“宣統三年大清銀币長須龍壹圓金币”,一出現就引起了巨大轟動。

他曾将硬币藏進“煎餅”,數十年後,竟然拍出“176萬”的天價

這枚古币的出現,以及“煎餅藏寶”的故事,一同承載了中國那段曆史;無論從“金質”鑄造技藝出發,還是從曆史意義來看,“176萬”的成交價都算合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