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音樂家線上相聚,共話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專機降落北京,開啟了舉世矚目的“破冰之旅”。 這次通路促成了《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進而開啟了當今世界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多年來,中美兩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展開了全方位合作,其中,音樂的交流合作為兩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津茱莉亞學院作為第一個在表演藝術領域的中美合作辦學項目,是這一最重要的全球關系的受益者。”天津茱莉亞學院藝術總監兼學術院長何為說。

2月21日,天津茱莉亞學院舉辦“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研讨會”,以紀念《中美聯合公報》發表50周年。

當天,紐約茱莉亞學院榮譽院長兼首席中國事務官約瑟夫·W.波利希(Joseph W. Polisi),天津茱莉亞學院院長徐昌俊、執行理事兼首席執行官蔔怡明、藝術總監兼學術院長何為、常駐教師李偉綱等,與學院師生共同回顧中美音樂交流的曆史瞬間,展望中美音樂交流的未來步伐。前費城交響樂團小提琴家赫伯特·萊特、作曲家周龍、作曲家陳怡、大提琴家王健等,也通過線上或錄制視訊的方式參與到研讨會中。

音樂家線上相聚,共話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

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研讨會現場

音樂家線上相聚,共話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

蔔怡明就茱莉亞管弦樂團兩次訪華對話波利希

費城交響樂團吹起破冰号角

尼克松曆史性訪華後的第二年,通過兩國上司人的引薦,費城交響樂團成為新中國成立之後,第一支通路中國的美國樂團。

1973年随費城交響樂團來華巡演的小提琴家赫伯特·萊特至今仍記得,他們乘坐泛美航空的波音707從費城出發,經火奴魯魯和東京飛抵上海,在上海短暫停留後抵達北京。

“那次訪華演出非常成功,中國的朋友和觀衆都非常熱情。樂團通過演奏将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傳遞給中國觀衆,觀衆們也接收到我們所傳遞的情感。”萊特笑稱,演奏時,他感受到了與觀衆之間的心意相通。

自費城交響樂團訪華起,中美兩國的音樂交流互動愈發頻繁。

1978年,華裔作曲家、教育家、文化使者周文中創辦了“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周龍、陳怡當時還是學生,1980年代,他們先後在“美中藝術交流中心”的資助下赴美留學。

周龍、陳怡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的作曲家,在作曲系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傳統音樂,“1970年代,約翰·瓊斯教授訪華,讓我們對20世紀的西方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我創作了《琴歌》《廣陵散》等作品,學校還邀請了其他美國作曲家通路中國,我們進行了很好的讨論,這也是我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原因,去尋求進一步的深造。”周龍回憶。

在哥倫比亞大學跟随周文中學習期間,陳怡記得,周文中常常召集中國的作曲博士生和其他學者們齊聚,讨論究竟應該怎樣将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到創作中,并探究中美音樂和文化交流的發展方向。此後,陳怡為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現代音樂節創作了琵琶獨奏曲 《點》。

1998年以來,從哥倫比亞大學到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這對“夫妻檔”作曲家多次促動中美音樂和文化的交流,“我們希望将各方面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而提高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了解。”陳怡說。

1979年,美國著名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訪華,随他訪華的好萊塢團隊拍攝了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紮特》,并獲得奧斯卡獎。時年15歲的李偉綱、10歲的王健,出現在紀錄片中。

當時的王健正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國小習大提琴,經常代表學校為來訪者演奏。“聽到斯特恩先生對我喊出Bravo,我非常高興、非常滿足。”少年王健尚不明白這次訪華之旅的意義,很多年後才意識到,這是古典音樂在中國發展的一次重要轉折。

“當時中國的古典樂教育主要是模仿西方的藝術家們,然後要求學生不要出錯,但斯特恩先生的教學強調的是音樂表現。他認為音樂隻是一種媒介,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去探索、去展現、去深化、去感受我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情感。如果演奏家能夠展現出他們在各自的靈魂當中所聽到的,那麼聽衆也一定會有回響。”

“他向我們展示出了音樂并不是一種練習、并不是一種僵硬的表達形式,隻有真正地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音樂才有真正的意義。”王健認為,斯特恩的訪華播下了一顆種子,就是從那時開始,演奏者們開始走出國門,擁抱世界,成為了國際音樂舞台的一員。

音樂家線上相聚,共話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
音樂家線上相聚,共話中美音樂交流五十年

天津茱莉亞學院研究所學生洛貝妮現場提問

天津茱莉亞學院扮演新角色

50年前,費城交響樂團以音樂為媒促進了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50年後,音樂仍然是中美兩國人民互相了解的橋梁。作為中美教育合作的典範,天津茱莉亞學院在新時代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1987年,時任紐約茱莉亞學院院長約瑟夫·W.波利希帶領茱莉亞管弦樂團訪華,這支樂團也成為第一支來華巡演的美國學生樂團。2008年,受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之邀,波利希再次率領茱莉亞管弦樂團以“文化使者”的身份,來到中國巡演。

“我看見了中國的發展,我能感受到古典音樂在中國一定具有廣闊而長遠的發展空間。”波利希還記得,2008年,中國音樂會現場觀衆的回報與早年間完全不一樣了,觀衆席上有一些五六歲的孩子,但他們專注于音樂,沒有吵鬧。

多年來深度參與中美音樂交流時刻,波利希感慨,“從1987年,到2008年,再到現在,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别是2008年,中國國家大劇院剛剛開幕,中國各地的劇院如雨後春筍般建成。我有一個強烈的念頭,茱莉亞學院一定要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參與者。”

十多年前,波利希提出了“一所學校,兩座校園”的願景,從此無數次往返中美,與兩國的合作夥伴共同推進天津茱莉亞學院的建設與發展。

2021年,天津茱莉亞學院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新校園正式落成啟用,這也是茱莉亞學院建校百餘年來,首次在海外設立分校。天津分校緻力于“合奏藝術”的教學,并針對中國的需要,量身定制了三個專業——管弦樂表演、室内樂表演、鋼琴藝術指導。

受天津茱莉亞學院感召,久居美國三十餘年的上海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李偉綱,選擇回國,定居天津——以天津茱莉亞學院常駐教師的身份,助力中國的室内樂教育。

“上海四重奏回到中國、加入天津茱莉亞學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永遠都有這樣一個初衷,就是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和平台,不斷将我們過去35年在美國的所學傳遞給下一代音樂家,尤其是亞洲的、中國的音樂家,因為我曾是其中之一,我知道如何避免一些彎路。”李偉綱坦言,“中國的音樂學院裡有不少非常優秀的室内樂教師,也有合奏的課程,但我認為室内樂得到的重視還不夠,我希望我們在天津茱莉亞學院能夠作為一個範本,來推動室内樂在中國的發展。”

“作為藝術家和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通過音樂和藝術促進對話,拉近兩個偉大國家的距離,并為我們的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以生發出更多的思考來搭建文化橋梁,為‘音樂無疆界’繪制藍圖。”天津茱莉亞學院藝術總監何為展望未來說。

波利希始終認為,音樂具有一種特殊力量,可以将全球各地的社會族群和傳統聚集在一起,“我認為天津茱莉亞學院的創立展現了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是把中國在音樂與文化上的厚度,與茱莉亞學院的資源與傳統融合在一起的結果。在過去的三年間,我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交流。”波利希堅信,天津茱莉亞學院将成為一個交流的中心,“它将促進新的想法的交融互動,并且能夠嘗試将兩種非常重要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攜手創造新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