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作者:洛陽風雨重陽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早春小雨天氣令人的心情清歡,都市喧嘩浮躁卻叫人憂郁。于是想到外邊走走,去尋覓春天的滋味。踏青是春天盛事,踩一路新年清涼的風,輕步鄉間田野,雖然,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想來也是别有意趣。

洛陽伊川縣有豐富曆史文化遺迹,城郊白虎山有“二程”(程颢、程頤)墓園,城南平等鄉有邵雍邵夫子墳。開五代紛争朱溫、唐代三朝宰相姚崇、北宋詩人賈島等諸多人物,都選伊川作最後的歸宿地。而“北宋第一人”的範文正公範仲淹也葬于此。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範仲淹墓位于伊川彭婆鎮許營村北,距古都洛陽20公裡。拜谒範園,正值春花初綻時,連綿的黃素馨一望無邊。墓園坐北朝南,背靠綿綿萬安山,前臨潺潺曲河水,松柏密密匝匝,墓地氣聚風藏。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後來做了宰相。當地農人說:

“大山勾了頭,不出王位就封侯!”

範園占地面積約50畝,園前溝壑蜿蜒山後,門前山坡有主人公全身雕像。進山門有坊,石柱刻聯為:“嵩小青山高道德,澗纏碧水潔瀕蘩。”公元1031年,範仲淹母親首葬于此,20年後,範仲淹病故在赴任徐州路上,其孤護帏帳還洛,其後子孫先後袱葬。按常理,墓葬排列順序多為父後子前孫更前,而範墓則較為獨特,仲淹墓排在最前,長子純佑緊随,次子、孫輩遠遠在後,母親居中間。

俗稱“扯兒背孫”。

墓茔不很大,西側有“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公神道碑銘并序”,碑額“褒賢之碑”為宋仁宗親篆,碑文由宋代文豪歐陽修撰寫,北宋書家王洙書丹的石碑,字迹斑駁,憑目力已難以辨認。

墓園靜悄悄,新草蔓延,聽不見鳥鳴,隻有春風長吟短籲,訴說逝水年華舊事。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範家世居蘇州吳縣,範墓何以選址在此?《宋名臣言行錄》載:“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寝。”直到考中進士,範仲淹就任廣德郡司理參軍,才将母親接來贍養。兩年後,幼年更名為朱說的他回蘇州老家,作出隻求複姓别無他寄的承諾,才恢複原來範姓,改名仲淹,字希文。母親去世時,範仲淹已是“威德著聞”,母親卻因改嫁不能葬于蘇州範家祖墳,若将其葬于山東,恢複範姓的他又不能和母親埋一處。兩難之下,受身世近似的唐代名相姚崇啟發。

将最後歸宿選在河南洛陽伊川的黃土丘陵。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春日午後陽光燦爛,從松柏縫隙散落,我和友人肅立墓前鞠躬。雲山蒼蒼,江水泱泱,難想像這位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廣闊胸襟,包容有這般沉重的家事憂愁。“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汴梁城為生計忙碌的百姓,用歌謠表達對詩人政治家的敬仰。仁宗元年西夏進犯邊境,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夏竦經略陝西,他練士卒開營田、築城修砦,邊境傳歌謠:“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心膽寒。”這年範仲俺52歲。仕途蹉跎讓他霜染鬓發,埋藏心底的感慨凝聚成《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但是家在哪裡呢?縱然歸來還能投奔嗎?世事喧嘩躁動,人在困惑中會變孤單,人心都是肉長的,全然不顧私情,不屈不撓,難啊。“甯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範仲淹,卻慨然有志天下,熱情縱橫激蕩。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載:

“範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隻彈《履霜》一曲,時人謂之範履霜。”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

如今的專職守墓人範欽忠,是範仲淹第二十八世孫,他健談熱情,說墓園最大變化是樹少了。範家家譜曾記載,明朝這裡有1000多棵松柏樹,到1938年當地政府要收稅,家族為告狀籌集路費,把墓園裡大樹全伐了。“結果狀沒告赢,樹卻砍完了”,範欽忠說。天色向晚,和寂寞守墓人道别,車行時,春雨又起。

友人輕誦《嶽陽樓記》,我則淚心敬仰沉默。

據說,範仲淹沒到過嶽陽,《嶽陽樓記》屬“閉門造車”,是他被貶後于河南鄧州花洲書院,面對滕子京送的《洞庭秋晚圖》,用八百裡洞庭湖波瀾,襯托自家心情,說憂喜講進退,以那正直坦蕩的人格藝術修養,遂成千古傳頌名篇。想必——

那激情滿懷的夜晚,定是天淡銀河垂地,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裡吧。

寂寞履霜曲,憂傷範仲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