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作者:時間财經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京 融 智 庫

本文為京融智庫的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京融智庫及作者資訊,否則将嚴格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 | 朱宏任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朱宏任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中小企業是目前市場上最具活力、數量巨大的群體,堅持走“專精特新”之路,是中小企業實作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專精特新”是創新型中小企業集中展現的品質和特征。“專”是“專業化”,主要指專業化和專有技術;“精”是“精細化”,主要指産品精緻化、工藝技術精深性、企業的精細化管理;“特”是“特色化”,主要是指産品或服務的獨特性和特色化;“新”是“新穎化”,主要指企業自主創新、模式創新和新穎化。

一、認識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邏輯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穩中求進發展的重要着力點。目前,中國經濟的新氣象集中展現在中國經濟持續穩健複蘇,建構新經濟格局邁出新步伐。2021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經濟工作的總方針、總要求是“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企業群體中引領創新的排頭兵、戰風鬥浪的壓艙石、穩步發展的生力軍,支援中小企業加快專精特新發展就是構築“穩”的基礎,形成“進”的着力點。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大陸市場主體已超過1.5億戶,是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力量所在。目前,中國經濟面臨新困難、新挑戰和下行壓力,推動經濟在爬坡過坎中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強調“六穩”、“六保”,特别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實踐證明,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育的地方,經濟往往更具活力和韌性,具備較強的抵禦市場風險能力。目前要支援中小微企業纾困解難,保護市場主體,發展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加快國家競争力培養的重要部分。中小企業競争力是國家産業競争力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展現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内生動力、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方面。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的有生力量成為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支撐。例如,1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參與申報的13個項目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占企業參與獎項總數的10.2%。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加快産業鍊韌性鍛造的重要環節。制造業發展有賴于相關産業鍊的維系,企業應對突發事件也依托于這條生命線,確定産業鍊安全、穩定尤為重要。産業鍊受到沖擊時,是否有替代方案可以及時補上,是否具有防止斷裂甚至化危為機實作更新更新的能力,這都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育程度、産業基礎、市場需求、制造環境緊密相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助于填補銜接産業鍊的斷點、增強産業鍊韌性、幫助經濟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加快科技、産業、金融協同發展的重要對象。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核心,連接配接科技和金融資源向工業高品質發展主戰場彙聚,推動工業穩增長和有效投資,助力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堅持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金融合作,發揮多元化、多層次金融體系功能作用,加強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關聯作用,形成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長期穩定投入機制,從标準體系、資訊共享、平台建設三方面完善産融合作基礎,加快産融合作。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加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遠景目标的新起點,大陸在推進高品質發展和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上加快了腳步。國家在認定和釋出支援措施中,都把綠色發展作為必要前提條件予以強調,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中國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中承擔着創新發展排頭兵的責任,是以綠色低碳、保護環境發展是必須完成的任務。一批中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活躍在聯合國全球契約、ESG投資等可持續發展活動中,用行動向全世界展示實作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标的中國擔當。

二、借鑒專精特新發展的國際經驗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資源和生産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産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

但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産力發展、為中小企業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争,跨國公司往往把自己最具優勢、價值最大的部分保留下來,而把他們看來價值不太大或者沒有優勢的環節通過全球價值鍊和産業鍊外包出去。由于實力不同,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把握價值鍊的高端,得利最多,而開發中國家和中小企業所得甚少。是以,開發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與中小企業的差距将進一步拉大。

要邁向價值鍊高端,唯有持續不斷地投入創新,發達國家支援本國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包括:

首先,美國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國會和行政當局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财政稅收政策,以及協調社會各部門之間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動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進步,使之成為實作國家創新活動的主要力量。美國政府在支援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上有幾個顯着特點: (一) 以完善法律支援體系為前提基礎。以《小企業創新發展法》為核心,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就中小企業的科技計劃的設立與實施、技術轉移、技術推廣、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範。(二)以改善創新融資體系為關鍵手段。利用财政稅收政策,改善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融資體系,支援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三)以建立創新服務體系為有力支撐。在政府主導下,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體系形成互相協調促進的組織機制,推動各主體之間建立合理分工和合作夥伴關系。

其次,歐盟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歐盟委員會通過循環使用公共财政資金,發揮資金杠杆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支援中小企業創業活動。金融工程融資包括貸款、權益融資、夾層融資以及擔保等多種形式。歐盟注重提供與企業發展階段相适應的創業投資支援政策:針對前“種子期”風險高、投入高的企業,歐盟提出高成長創新型中小企業計劃(GIF),為企業提供初創期所必須的風險資本基金;針對創業期對融資有較大需求的企業,歐盟利用資本市場吸引國内外資金,同時鼓勵成員國對創業企業提供小額信貸;随着企業從創業期轉向發展期,歐盟定期召開企業家與銀行家圓桌會議,增進企業與銀行間的聯系,促成貸款項目;此外,歐盟政府還為壯大期的企業提供上市融資管道。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第三,德國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隐形冠軍”的概念由赫爾曼·西蒙教授提出,主要指在細分産業國際市場佔有率領先,銷售額50億歐元以内,且公衆知名度相對較低的企業。德國有一大批競争力極強的中小企業,構成了德國制造和出口貿易的中堅和脊梁。德國隐形冠軍的培育成長,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經驗。一是突出主業。制定長遠戰略,大量“小而專”的企業建立競争優勢的時間短則十年,長則數十年;二是“雙元制模式”(學校+工廠)培養專業人才、領軍人才;注重“工匠精神”。三是标準先行。追求品質,倡導高品質制造、高強度研發。四是培育園區。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叢集式發展。五是協會組織。形成科研與市場的紐帶,催生中小企業商業化成熟工藝和産品。六是金融支援。德國複興銀行為中小企業在國内外投資項目提供優惠的長期信貸。

第四,英國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為鼓勵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英國政府努力營造公平、開放和寬松的市場環境,鼓勵企業創新、提高生産率、降低價格,對企業研發、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援。在2017年秋季預算中,英國政府宣布了10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在未來10年間釋放超過200億英鎊的資金資助創新型企業成長。2018年又推出了一攬子舉措,其中包括成立“英國耐心資本”(British Patient Capital)項目、釋放養老金投資、為投資知識型企業進一步減免稅收等。所謂“耐心資本”,其實就是“長期資本”的别名,它不關注短期盈利,更看重長期回報。“風險資本信托”計劃則鼓勵上市的風險投資公司以入股的方式投資未上市的小企業,普通股所獲紅利及股權交易所獲盈利均可免稅。

第五,日本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支援。日本中小企業順應時代需求變化,堅持創新,堅持精品路線,将傳統制造優勢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是不少企業成功的創新模式。日本中小企業能夠大力創新與相對完善的政策法律環境密不可分。日本中小企業廳作為經濟産業省的直屬部門,負責培育中小企業,促進其發展。該廳的具體工作包括幫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方法、提高技術水準、發展新項目、參與公平競争。日本制定了《中小企業新事業活動促進法》,規定各中小企業和行會制定經營革新計劃,在獲得日本政府和都道府縣認可後,可在融資和稅收方面獲得援助。

總體看,發達國家的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一是政府層面高度重視創新型中小企業;二是加大财稅、金融政策支援,突出精準施策;三是不斷完善法律政策體系,加強跨部門關聯,不斷優化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環境;四是建立完善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對創新型中小企業支援的執行個體,應成為中國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的借鑒。

三、專精特新發展的數字密碼

科學合理的劃型是針對中小企業不同特點精準施策的基礎。2011年6月,工信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業劃型标準規定》經國務院同意釋出,按照行業門類組合類别,依據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産總額等名額或替代名額,将大陸的企業按照16個行業,劃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種類型。其中工業企業标準為從業人員100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40000萬元以下的為中小微型企業;從業人員30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3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營業收入3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此後,又經過完善修訂标準。目前有關部門正在抓緊修訂準備出台新版的《中小企業劃型标準規定》,增加了定量次元、定性标準和自主聲明等方面,以推動針對中小企業不同的特點來精準施策。

一個目标:以專精特新促進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訓示批示,中小企業能辦大事,要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該把以專精特新促進中小企業高品質發展作為牢牢把握的工作目标。培育有核心競争力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帶動廣大中小企業走上高品質發展之路,應成為各地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兩個環節:抓住關鍵保障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往往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骨幹成員對具有激勵作用的體制機制和良好的營商環境十分敏感。在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要把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兩個關鍵環節作為企業得以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企業生态,支援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發揮國有經濟競争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将更多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外溢,發揮産業鍊龍頭作用;要支援創新型中小企業發揮專精特新特長,有機會進入産業鍊創新鍊,助力攻克、難點、堵點、斷點,推動解決“卡脖子”難題,形成創新新模式。

三個着力:着力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力。一是着力深耕專一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取道“窄而深”,深耕專一領域。堅持專業化發展戰略,長期專注并深耕于産業鍊某一環節或某一産品,明确在哪個細分市場發展,并精準定位核心産品和服務;勇于創新,直接面向市場打磨産品,形成具有競争優勢的自有品牌産品。二是着力提升創新能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形成持續創新能力,在研發設計、生産制造、市場營銷、内部管理等方面不斷創新。要更多着眼國家制造業的重要發展行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中高端産業領域。三是着力提升市場占有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專注于細分市場,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出“專精特新”産品。逐漸形成擁有關鍵核心技術、裝置工藝先進、管理體系完善、市場競争力強的同時,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産生比較顯著的效益,有望在未來成為領先的企業。

四個梯度:體系化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工業和資訊化部将進一步加大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和支援力度。目前,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單項冠軍企業848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企業11.7萬家。正在研究制定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和培育辦法,力争到2025年,以體系化的方法形成“百十萬千”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隊。第一個梯度是培育100萬家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第二個梯度是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第三個梯度是培育國家級的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第四個梯度是培育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圍繞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準,建立和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确立階段性工作目标任務與舉措,確定培育工作取得實效。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特征。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看,超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湧現出一批“補短闆”“填空白”的企業,已成為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呈現齊頭并發之勢。“小巨人”企業實作了全國覆寫。其中,東部地區企業數量超過半數,達到2626家,占比為55.15%;中部地區1084家,占比22.76%,西部地區771家,占比為16.19%,東北地區281家,占比為5.9%,與全國制造業企業區域分布規律基本保持一緻。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備受資本市場青睐。已上市“小巨人”企業300餘家,近兩年平均營業收入增速和淨利潤平均增速超過25%,是全部上市公司均值的兩倍左右。2021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開市,81家首批上市企業中,50%以上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有16家為“小巨人”企業。

四、迎接專精特新發展的最好時機

盯住基本面,把握中小企業發展方向。2021年,全國上下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全國人民共同奮發努力,經濟總體穩步恢複,大陸GDP比上年增長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經濟發展預期目标。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69萬人,實作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标,中小企業發揮了巨大作用。規上中小企業收入利潤同比增長20.7%和28.2%,兩年平均分别增長9.8%、17.1%,均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為其中的佼佼者。與此同時也應看到,中小企業特别是小微企業的發展面臨着市場環境變化、疫情變化等,經營上還是出現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原材料價格高企、訂單不足、用工難用工貴、融資難回款慢、物流成本高、新冠肺炎疫情散發影響供應鍊不暢、用電緊張等。

不懼風浪起,堅定中小企業發展信心。去年11月份,為幫助中小企業迎接挑戰,纾困解難,國務院開會專題研究,連續出台了三份分量滿滿、含金量十足的重磅檔案:一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纾困幫扶力度的通知》;再是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印發的《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和《提升中小企業競争力若幹措施》。三份檔案,凝聚部門合力,助企纾困與激發活力并舉,既利目前、又惠長遠,猶如形成了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長短政策三記“組合拳”。學習研究、貫徹落實這三份檔案,對于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支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加快提升中小企業競争力至關重要。

雪天送炭火,幫助中小企業抒困解難。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纾困幫扶力度的通知》,從加大纾困資金支援力度、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靈活精準運用多種金融政策工具、推動緩解成本上漲壓力、加強用電保障、支援企業穩崗擴崗、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着力擴大市場需求、全面壓實責任9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舉措,涉及到工業和資訊化部、國家發改委、财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13個部門和各省級人民政府,多策并舉、部門協同、上下關聯,共同為中小企業纾困解難,助力平穩健康發展。檔案明确,要加大纾困資金支援力度,鼓勵地方安排中小企業纾困資金,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及獎補政策,用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資金。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制造業中小微企業按規定延緩繳納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稅費,研究适時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後的接續政策,持續清理規範涉企收費。靈活精準運用多種金融政策工具,用好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加大信用貸款投放,對于受新冠肺炎疫情、洪澇災害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影響嚴重的小微企業,加強流動資金貸款支援。

遞上牽引繩,攜手中小企業創新登攀。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印發的《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聚焦一個“實”字,講幹貨、列清單、辦實事,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實作高品質發展。從政策、服務“雙管齊下”,着重加強制度創新、實施精準扶持、集聚服務資源,提出10項實事、31條具體任務。為切實增強和提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獲得感、滿意度,重點從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引領。圍繞融資難融資貴、創新成果轉化難、技術服務支援不夠、市場開拓遇冷、專業人才不足等難題,綜合考量、精準施策、集中發力,確定各項實事任務抓得實、落得下,讓中小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二是堅持創新思維,突出亮點。聚焦中小企業發展長期面臨的制約阻礙,着力推動制度創新、機制創新,“一企一策”定制專屬服務包,實施“專精特新萬企行”、雙向“揭榜”等新舉措,探索開辟挂牌綠色通道、申報項目加分等扶持政策。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強多部門協同關聯,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因地施策、創新探索務實舉措,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疊加效應。集聚多方優勢資源力量,提供針對企業特點的個性化、專業化的深入服務。

加注新能量,培育中小企業核心優勢。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印發的《提升中小企業競争力若幹措施》,為進一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推動産業鍊供應鍊現代化水準持續提升,保障經濟韌性和就業韌性,以提升中小企業競争力為目标,圍繞打造中小企業發展活力充分迸發的良好生态,提出了11個方面、34項舉措。《提升中小企業競争力若幹措施》有5個突出特點。一是加強創新支援。發揮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支撐作用,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二是優化發展環境。落實落細财稅扶持政策,通過中央财政有關專項資金引導地方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支援力度,引導中小企業加強品牌建設。三是加強要素保障。加大融資支援力度,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發揮北京證券交易所服務中小企業作用,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四是提升服務力度。健全政府公共服務、市場化服務和社會化公益服務相結合的服務體系。加強與協會、商會、學會等社會團體的協同關聯。五是促進轉型更新。提升中小企業綠色發展能力,完善中小企業管理咨詢專家庫,開展中小企業管理咨詢診斷等活動。幫助企業提升合規經營水準。

北交所啟動,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開成長新空間。去年11月中,還有一件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密切相關的大事,北交所啟動。北交所定位是重點放在創新型中小企業,尤其是為專精特新企業打開新的成長空間。從資金導向上,支援研發投入,支援技術創新,支援科技成果轉化,支援産業結構的轉型更新,支援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直接金融,提升上市公司的規模和速度,将有效地推動中小企業轉型更新、高品質發展。在直接融資方面,北交所将與上交所、深交所形成行業與企業發展階段上差異互補,以及良性競争。科創闆、創業闆、北交是以及新三闆創新層、基礎層将形成對不同成長階段和不同類型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支援鍊條。在間接融資方面,中國人民銀行發揮結構性貨币政策工具的精準導向作用。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支援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11.8萬億元,累計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9.1萬億元;提升中小微企業供應鍊融資便利度。中征平台共支援近2萬家中小微企業獲得融資1.46萬億元。

專精特新專題|朱宏任: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深層次邏輯

可以說,對中小企業特别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認識從來沒有提到今天這樣的高度,政策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集頒布,支援力度從來沒有今天這樣大。

五、抓住專精特新發展的難得機遇

好風憑借力,送爾上青雲。在新形勢下對“專精特新”要有新的定位:要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放在打造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實施主體的高度,作為確定中國經濟和諧穩定發展的需要和提升中小企業工作水準的需要來認真對待。

營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地方政府在中央一系列支援檔案和重要舉措相繼出台的大背景下,一定要抓好學習和貫徹落實,做到提高認識,突出内涵;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順應改革,形成機制;确定目标,步驟具體。

争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隊伍中的小巨人。中小企業的企業家應積極做到:一是把握方向。認清“十四五”期間,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大勢。二是明确定位。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自身優勢特長,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産業,以創新赢市場;找準産業鍊中的位置,鍛長闆,補空白。三是夯實根基。加強管理創新,把握市場環境,以合法合規為先,帶好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四是選準路徑。牢牢抓住數字化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

做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中的資源池。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行業組織和服務機構要做好在政府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橋梁紐帶作用,幫助政府了解資訊、幫助中小企業掌握、用好政策;要利用熟悉行業動态,企業運作、政府政策等優勢,針對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需要,彙集資源,提供服務;培育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深度服務的資訊化示範平台,支援建設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示範基地,扶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特色産業叢集。發揮行業專家、企業家集聚優勢,加強線上線下咨詢教育訓練服務,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做優做強,催生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配套專家”企業。

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建設發展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2017年9月25日全文釋出,中央首次以專門檔案聚焦企業家精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企業家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建構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生力軍。(本文以作者在金台論壇上演講為主體,經整理修訂後,授權中原標準時間發表。)

責編|焦建全

校對|吳珊

中原標準時間·京融智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