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大畢業生農村5年種柑橘 今年要在武漢開50家直營店

作者:楚天風采
武大畢業生農村5年種柑橘 今年要在武漢開50家直營店

“這個樹要給它打樁,用繩子拉枝,它才不容易歪,幼苗一定要注意!” 江夏區佰果冠果業基地負責人張朝一邊扶着歪掉的橘樹一邊向基地的員工說道,他忙碌的身影一直穿梭在果園裡,不時地彎腰檢查樹苗的狀況并對基地員工提出培育的建議,這裡的每一棵橘子樹都是張朝的心肝寶貝。

武大畢業生農村5年種柑橘 今年要在武漢開50家直營店

張朝的柑橘果園種植面積達1100畝,園内一排排橘子樹整齊排列。剛剛經曆了采摘期,天氣轉暖,基地的員工們正在把防寒布卷起來,這些防寒布保護果樹安全越冬。去年整個果園産量20萬斤,産值達到700萬元,預計今年可達120萬斤。

種植新手遭遇考驗

摸索出高品質砂糖橘種植方案

2004年張朝考入武漢大學法律系,因為家境貧寒,為了湊學費和生活費,大二起,他開始利用課餘時間創業。他開過桂林米粉店,幫學校招過生,大三時電商興起,他又開起淘寶店,賣雪地靴。2009年畢業後,他開始全身心經營電商,高峰時月成交額能達到百萬元,這也讓他成功賺到“第一桶金”。

2017年3月,因為電商遭遇瓶頸,尋求事業轉型的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下鄉種橘子。

橘農家庭出身的廣西小夥張朝,對柑橘“情有獨鐘”。小時候父親常常騎着自行車帶他去橘園,這個場景在張朝的内心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當時就希望自己長大以後有一個自己的果園。”

因為江夏區具有多年的柑橘種植曆史,土壤氣候适宜,經過多番考察,張朝標明在山坡鄉光華村建立自己的柑橘基地。

多年累積下的創業經驗,讓張朝對于橘園經營有自己的見解。在經過了沃柑、金錢橘、廣西砂糖橘等品種的嘗試後,考慮到現有品種的市場供給量,走差異化路線才是最适合的選擇,他最終鎖定了西南農大柑橘研究所推出的新品種“早熟砂糖橘”。這個品種的特點就是高糖低酸、個小飽滿、水分充盈,張朝給他們起了一個名字叫“小星柑”。

種植第一年老天就給了這個種植新手不小的打擊。2018年初,零下6攝氏度的罕見低溫讓張朝的橘園在一夜之間受災,“受災面積達到400畝左右,當時我和團隊,都消沉了一段時間。”

在學習了相關種植技術後,張朝開始采用搭建遮陽網禦寒的方法。誰料2021年初,基地溫度達到零下9攝氏度,由于遮陽網的适用溫度是零下6攝氏度以上,之前的遮陽網沒能抗住低溫,考驗再一次來臨。這次他向專家取經,采用防寒布禦寒,保護果樹不受凍害侵襲。

為了改進口感和改善種植條件,他又請來市農科院專家、華中農業大學果樹系的教授當顧問,還不遠千裡從廣西老家請來了柑橘種植民間專家給種植人員當導師。

5年時間遭遇兩次凍害,張朝并沒有退縮。在經過了低溫凍害、病毒性病害、病蟲害等考驗之後,他總結出一套最适合在江夏區種植高品質砂糖橘的方案。去年10月果園實作了豐收。

把橘子種成精品

帶動村民脫貧緻富

在張朝來之前,光華村還是大片的荒地,村裡老百姓種植分散,因為種植技術落後,勞動力流失,銷售管道單一,每年收入袅袅,“我剛開始要在這裡種這個品種的時候村民都很懷疑,在這裡能不能種出果子來,種出來了能不能賣得出去”。

一向不服輸的張朝當下想做的就是給同行們“打個樣”,因為有電商的經驗,張朝采用線上管道銷售,成功引流大經銷商,現在我們主要銷往深圳和上海,今年計劃開始走向武漢的市場。

當被問到為什麼不同時種植多品種農産品時,張朝毫不猶豫地說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隻想把我的橘子做成精品”。

他用現在的豐收回應了當年所有的質疑,同時村民們也躍躍欲試,逐漸有更多的村民願意流轉土地,跟他一起種植柑橘,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村民脫貧緻富。任甚紅之前和丈夫兩人都在城裡打工,現在夫妻倆在基地做事,一年能掙7萬元,“在家老人小孩都能照顧,掙的錢也不比城裡少,我們知足了。” 任甚紅笑着說道。

全村共有17名脫貧戶在張朝的柑橘種植基地打工,負責果樹養護等工作。張朝的基地幫助村民們摘掉貧困的帽子,同時給村裡增加集體收入,村集體收入從過去的負債到現在每年能增加8萬元。

變“廢”為寶

深加工為農産品增值

在基地盡頭,一棟分揀廠房已經建成,隻等今年10月橘子成熟時投用。張朝希望打造種植、選果、分級、包裝、物流的一整條産業鍊。距離分揀廠房500米,一處土地已經完成平整,今年3月這裡将變身橘子酒廠。

從前品相優良的柑橘銷量較好,而個頭較小,口味偏酸的果子在選果環節就會被淘汰下來,被直接處理掉。現在有了酒廠,品相較好地做鮮果,剩下的就可以用來生産橘子酒,不僅能提高柑橘的使用率,減少損失,更能通過深加工來提高砂糖橘的附加值,預計投産後酒廠日産能達到1萬斤。

張朝還計劃今年在武漢開設50家直營門店。農産品的市場一直都不穩定,沒有标準化的管理,導緻供需經常失衡,果農忙活一年不賺反賠。“我們隻有把銷售管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盡可能地規避市場的風險”。

在張朝的規劃藍圖中遠不止這些。在基地的第一、二産業成熟之後,他開始着手在村裡建民宿、橘曆史文化展覽館,打造“橘”主題的旅遊文化。“我能做到今天這個規模,政府給了我很大的支援,我也應當做點什麼來回饋政府”,張朝感慨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