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覽故事|景泰藍的故事

琺琅又稱“拂郎”、“佛郎”、“法藍”、“發藍”等,其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矽酸鹽類物質。琺琅工藝大約于13世紀末葉由阿拉伯國家傳入中國,以後曆經明清兩代發展,取得輝煌成就,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絕世瑰寶。濟南市博物館《西藝東揚 盛世華彩——館藏琺琅器展》,帶您呈現獨具匠心的中國工藝美術,了解琺琅器的前世今生。

濟南市博物館館藏的琺琅器主要有兩種,一是銅胎掐絲琺琅,它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并于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稱。另一種是琺琅彩,它是将銅胎畫琺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而創新出的一種彩瓷。

展覽故事|景泰藍的故事

清宮字款銅胎掐絲琺琅寶相花紋盤(濟南市博物館藏)

關于景泰藍還有個神奇的傳說。民間傳說,元朝初年,皇宮失火,金銮殿與衆奇珍異寶燒成了一片灰燼。但廢墟中多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瑩閃耀的寶瓶。群臣驚訝,獻給皇帝,說是上天所賜。皇上得到此物愛不釋手,當即傳下一道聖旨,調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仿造,如若不然,全部殺頭。聖旨一下,可忙壞了京城裡九九八十一家手工坊的工匠們。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不能參透這上天所賜的工藝。最後隻能求助于京城第一名匠“巧手李”,傳說他是女娲後人,因其善做奇巧工藝,才被人們譽為“巧手李”。不久,“巧手李”稱女娲娘娘身披霞衣、腳踏祥雲給其托夢雲:“寶瓶如花放光彩,全憑巧手把花栽,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

展覽故事|景泰藍的故事

清銅胎掐絲琺琅梅花紋菱口盤(濟南市博物館藏)

“巧手李”參透此夢,原來皇宮大火,金銮殿裡寶石金銀燒熔在一起形成此瓶。後來皇帝下了聖旨,不論“巧手李”制作多少寶瓶,均歸皇宮所有。這種珍品是皇宮裡一場大火燒出來的,于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因為常人沒有資格擁有“奇寶燒”,是以這種藝術成為了宮廷藝術。

展覽故事|景泰藍的故事

清銅胎掐絲琺琅鎏金福壽如意(濟南市博物館藏)

到了明景泰年間,工藝水準到達頂峰。由于産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是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其實金屬琺琅工藝,既不創始于景泰年間(公元1450年--1457年),也非景泰年間最為盛行,隻是景泰時期把早期遺存的許多舊器物重新做了改裝組合,獲得了“景泰禦前琺琅”的美譽。景泰藍這個名稱已廣泛流傳,成為掐絲琺琅工藝的代名詞,是以這個稱呼後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展覽故事|景泰藍的故事

清銅胎掐絲琺琅寶相花紋花觚(濟南市博物館藏)

國之瑰寶,與世同輝。歡迎廣大觀衆來到濟南市博物館,讓我們一起走進融彙東西、華美絢麗的琺琅世界,領略其流轉光韻的精緻魅力。

地點:濟南市博物館一樓四展廳

展期:2022年春節——12月中旬

(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賈名傑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