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前言:

“故宮”二字大家都不陌生,那是中國的象征,是幾代皇帝的住所,是中國人的智慧集合體。

故宮從建造到現在已經存有600多年了,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卻依然完好無損的保留着,這中間雖有幾次大規模的翻新,但也要取決于古代人建造時的精湛工藝,不然再怎麼翻新也不會将原貌保留到現在。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全貌圖

結構不同尋常

1406年,故宮開始被策劃建造,持續了14年才讓衆人看到故宮的模樣。

這14年經曆了怎樣的故事呢?為什麼現如今600年前建造的宮殿,一直屹立不倒?

很多人帶着這個疑問,開始進行假設和猜想。甚至還有人不惜花費大量的精力研究并複制了一個一模一樣的故宮,為的就是探索故宮的奧秘。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建造分解圖

功夫不負苦心人,搭建成功之後,大家用各種爆破、地震等方式來測試故宮是否會倒塌,結果出乎了人們的預料。答案是沒有出現大面積的坍塌,僅僅是微小的移動。

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探索,人們發現,故宮的建築材料雖然是普通木制材料建成的,但整體建築結構非常的特别,與正常的建築不同的是,故宮的建築方式是“鬥拱結構”。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鬥拱結構

“鬥拱結構”的好處就是抗震。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其他城市已經廢墟一片了,故宮還能夠完好無損。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

故宮的特别之處不僅僅有它特殊的建築結構,還有一個我們沒有想到的獨特之處。這也是我們之後在對故宮進行全面修繕時發現的。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地磚

地磚下的秘密

坦白的說,如果隻憑借一個鬥拱的建築結構,也未必能保持600年屹立不倒。每一次修繕,維修師傅都會把故宮的每一個角落研究的非常透徹,擔心破壞的原有的建築風格。

但誰都沒想過地磚下會大有文章。民間流傳着一句話叫做“紫禁城的每一寸宮殿,每一座城樓都是金磚墁地”确實不假。為什麼稱作“金磚墁地”呢?難道真的在地磚下有金磚?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地磚修建

當然不是,維修師傅小心翼翼的撬開了一塊地磚,在地磚下發現了一些桐油。想必當初在制作這些地磚時也是耗費了很大精力的。皇帝的宮殿,自然要用最好的材料,是以這些地磚也是價值連城的。

根據清代官書《工程做法》中記載:一塊二尺的金磚,每一工隻能磨三塊。在墁地時,一名瓦工加上兩個壯工,一天也隻能鋪墁五塊。比如在鋪墁太和殿内的金磚時,就需要砍磨工1573個,瓦工944個和壯工1888個。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地磚修複

據說工匠們在蘇州花費了三年的時間才燒出了一窯磚,一共有7000塊,這還不包括在運輸中出現的不合格次品,由此可以看出做工的精良。但令人震驚的是,故宮所需地磚一共有八千多萬塊,整整鋪了15層。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朱棣

故宮城看似光鮮亮麗,背後花費了千千萬萬人的心血。在當時為了避免民間私下燒制金磚,當時的皇帝朱棣命人把所有參與燒制金磚的工匠們弄成啞巴。

從此沒有人知道金磚的秘密,也沒有人能夠仿制出來,是以現在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技術在當時究竟是怎樣的達到的。

故宮的地磚為何叫“金磚墁地”?除了工藝,更狠的是朱棣的做法

故宮美圖

綜述

每一個事情發生的背後,都有一群默默付出的人。是這些無私奉獻的勞動者的辛勤付出,才将故宮保留到了現在。

朱棣竟然為了一己私利,将工匠們弄成了啞巴,現在看來,朱棣的心太狠了!

參考資料

《曆史文獻雜志》《大衆考古》

【圖檔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