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經常說,雲計算的未來十年不會像過去十年一樣。憑借數萬億美元科技業務的強勁勢頭,雲計算已經在鴻溝的另一邊牢牢地紮根。賣家和買家都在采用雲技術,許多人都在雲之上建立自己的價值層。
在未來幾年,Wikibon預計創新将繼續圍繞美國三大雲以及亞太地區的阿裡巴巴,并在這些超大規模雲服務商提供的硬體、軟體和工具上建構有價值的生态系統。
重要的是,Wikibon不認為這是一場逐底競争。相反,Wikibon的預期是:大型公共雲參與者将繼續通過創新、自動化和內建來降低平台成本。其它雲提供商和生态系統,包括傳統 IT 買家在内,他們将利用超大規模雲和挖掘各自市場的機會。Wikibon認為,這不是零和遊戲。
雲計算大事件
讓我們來看看人們在雲計算産業中談論什麼以及最近的一些新聞。
Google Cloud。截止2022年2月初,除了阿裡巴巴,所有的大型雲計算公司都公布了業績。Google繼續以犧牲利潤為代價,專注于增長。Alphabet報告稱,其雲業務(包括 Google Workspace 等應用程式)增長了45% ,達到55億美元,但營運虧損達8.9億美元。自從 Thomas Kurian 加入 Google 并負責雲業務以來,Google已經将其雲計算業務的員勞工數從2.5萬人增加到現在的4萬人,以努力追趕競争,但追趕的代價是昂貴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AWS在2018年第一季度的收入是54億美元,是以幾乎與Google目前的雲計算業務總量完全相同。而AWS當時的增長速度是49%。請記住,Google在其雲計算數字中包括一大塊高利潤的軟體。AWS那一季度的營業利潤為14億美元;約占其收入的26%。是以,這是一個高利潤的業務——與思科的整體業務利潤相當——這是一項強勢的業務。
這就是當Google排名第三又沒有足夠快地從廣告盈利模式中脫離出來時發生的事情。公平地說,Google在其技術品質上仍然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根據 Duckbill Group 的 Corey Quinn 的說法,亞馬遜和Google Cloud“在可靠性方面并駕齊驅”。
微軟Azure。接着看看微軟雲。微軟的整體雲業務在2021年12月當季超過了220億美元,同比增長32%。與Google一樣,微軟在其雲計算營收數字中包含應用軟體和SaaS産品,并為其Azure基礎設施即服務業務提供了有價值的引導。Wikibon估計Azure占了微軟雲業務的45%,Wikibon認為上個季度微軟整體雲業務達到了400億美元年營收。微軟在其盈利電話會議中指出,Azure 近期的增長率下降趨勢将在2022年第一季度逆轉,并呈現連續增長。
AWS。亞馬遜在2022年2月初公布了财報,公布财報後的第二天,該公司的價值上漲了1910億美元,創下了美股估值上漲的記錄。本季度AWS的收入同比增長40%。它在今年收盤時達到了620億美元,年營收達到了710億美元。現在AWS的規模已經超過了IBM,後者在沒有 Kyndryl的情況下的年營收為670億美元。2011年IBM的收入為1070億美元。
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媒體上有一個讨論,為了繼續增長并與微軟競争,AWS必須進入 SaaS 業務并提供應用程式。Wikibon認為這不是亞馬遜近期所應該采取的正确戰略。相反,Wikibon認為AWS應該讓開發人員能夠參與競争并開發SaaS産品。
最後,亞馬遜披露其前50家客戶中有48家正在使用Graviton2執行個體。為什麼這很重要?因為AWS在定制晶片的競争中遙遙領先,并且在價格性能曲線上遠遠優于基于x86的替代品。這就是為什麼這項業務不是逐底競争的原因之一。Google、微軟和阿裡巴巴緊随AWS在晶片領域的舉措,将繼續推動其内部成本結構的下降,并提供相當于或優于此前摩爾定律曲線的成本效益。
四大雲計算超級巨頭收入超過1200億美元
讓我們看看這四家超大規模企業的2021年是如何結束的,并展望2022年。
上表顯示了 AWS、微軟、阿裡巴巴和Google對全球IaaS和PaaS的收入預期。請記住,亞馬遜和阿裡巴巴分享了淨IaaS數字,而微軟和Alphabet隻給了需要解讀的資料。然後,Wikibon将這些資料與收集的其它資料相關聯,Wikibon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嘗試進行對等比較的機構之一。Synergy Research是另一家追蹤這些資料并将其公之于衆的公司(沒有付費牆),但是無法确定它們的資料。Synergy的GCP資料看起來很高,而Azure似乎有些被高估了,Synergy還統計托管的私有雲服務等其它領域。
回到上面的表格。基于比較Alphabet在最近幾個季度的一些聲明和其它導緻Wikibon不那麼樂觀的調查資料後,Wikibon略微向下調整了GCP資料。隻有阿裡巴巴尚未公布營收,是以Wikibon将保持2021年約12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預測,相對于2020年增長41%。Wikibon預計這一數字在2022年将增長38%,達到1660億美元。
這四家公司為這個生态系統創造了一個機會,以在這個基礎設施之上建造超級雲。我們正在見證這一切的發生。
AWS:連續四個季度加速增長
下面的圖表顯示了這四家公司的季度收入份額。
請注意,AWS扭轉了其份額流失的趨勢,并略有上升。AWS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加速增長。去年,它占四大超級規模雲公司收入的52%,第四季度這一數字接近54%。在2021年,Azure占據了超大規模雲企業中32%的營收,而在第四季度這一比例降至30%。你可以看到,GCP和阿裡巴巴在争奪銅牌。
值得注意的是,在Wikibon最近釋出的2022 年預測文章中,Wikibon表示Google雲平台今年将超過阿裡巴巴,但鑒于最近看到了資料削減,是以Google要實作這一預測還需要做一些工作。
雲計算的季度增長率正在趨于一緻
讓我們看看下圖中的季度增長率,将看到呈市場壓縮趨勢。
上圖中的資料,追蹤着季度收入增長率,可以追溯到2019年第一季度,可以看到穩步下降的軌迹以及AWS在去年第一季度經曆的逆轉。現在請記住微軟提供的Azure連續增長的市場指引,是以橙色線應呈回升趨勢。考慮到 GCP 規模小得多,而又進行了大量進入市場的投資,我們希望看到其加速發展。
AWS的表現令人矚目,該公司能夠在710億美元的業務中加速增長。阿裡巴巴有點不透明,Wikibon承認沒有那麼接近中國市場,但将繼續從遠處觀察,因為增長速度的急劇下降令人擔憂。
雲巨頭們的巨大發展勢頭
下面的圖表顯示了一些標明的雲平台按時間排列的資料,這些雲平台在ETR資料集中顯示了支出勢頭。ETR 使用稱為Net Score(淨得分)的名額來衡量産品和服務的支出速度。淨得分基本上會詢問客戶在平台上的花費是更多、更少還是相同?它從更多中減去更少,就能産生淨分數。
此圖表顯示了可追溯到2020年1月的五個雲平台的淨得分。請注意插入的表格,它顯示了淨得分和 Shared N,後者表示資料集中的提及次數,在此處列出的所有平台都在調查中顯示出強大的存在,40% 的紅色虛線表示支出處于較高水準。
可以看到Azure、AWS和VMware Cloud on AWS以及GCP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并從10 月份的資料中反彈,這表明雲的整體發展勢頭仍在繼續。
但是,這些數字中最大的驚喜是Oracle的穩步攀升和陡峭的上升勢頭,達到了僅低于40%的水準。當然,一個季度不代表一種趨勢,但追溯到2020年1月,Oracle的峰值越來越高。這将繼續引發市場的關注。
本地與混合雲顯示出可觀的勢頭
下圖顯示了 ETR 調查中其它一些雲平台在相同時間裡的序列視圖。
在圖表中,引入了一些大型混合雲參與者,尤其是VMware Cloud,即VCF和其它本地解決方案。Red Hat OpenStack,在想要建構自有雲的電信公司中仍然很受歡迎。我們也開始看到HPE GreenLake和Dell Apex更頻繁地出現。幾年前,IBM 收購了SoftLayer,後者主要是一家裸機托管公司。IBM利用該平台開發了自己的公共雲。在很大程度上錯過了雲浪潮之後,IBM現在正以紅帽 OpenShift 作為其戰略的關鍵,在混合雲領域奮起直追。
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首先這些平台在資料集中的存在感不同于以前的參與者。VMware 是一個可能的例外,其Shared N達到了110。除了VMware之外,這些玩家沒有上一張圖表中顯示出加速支出的态勢,大多數都在紅線以下。
HPE和戴爾很有趣。他們正在将早期的私有雲業務分别過渡到GreenLake和Apex。經過多年關注擠占傳統本地基礎設施市場的公共雲之後,他們現在開始在企業本地為客戶建構類似雲的基礎設施、服務和定價模型。他們向雲模式轉型,并以一種更明智、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對其進行營銷。是以,Wikibon預計這兩家公司的資料會出現反彈,因為他們的安裝基礎正在發生轉變,并最終進入一個穩定的階段。
再來看看IBM。該公司正在進行一次重大的改革。Arvind Krishna繼承了三代具有專業服務思維的上司團隊。在後郭士納時代,彭明盛和羅睿蘭堅持IBM的服務傳統太久,并保護過去不受未來的影響。IBM錯過了雲計算的機會,被迫收購紅帽公司為混合雲戰争做好準備。羅睿蘭試圖縮小規模以求成長,但沒有成功。Krishna正在加速行動以解決遺留問題,并在剝離Kyndryl後,承諾收入增長将達到中等個位數,這将是一個可喜的變化。IBM有很多工作要做,Wikibon預計它的淨得分數字也會随着客戶向未來過渡而反彈。
AWS和Azure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地位
讓我們在不同的背景下看看所有這些玩家。
上面的圖表繪制了前面提及的所有的雲,縱軸是淨得分或支出速度,橫軸是市場佔有率或在資料集中的普遍性。在這裡提出幾個關鍵的問題:資料證明了Wikibon一段時間以來的說法,AWS和微軟以其強大的存在和數百億的收入而獨樹一幟——但它們都遠遠高于40%的線,并在這兩個方面明顯領先于GCP;VMware雖然規模要小得多,但正顯示出合理的勢頭,這與其公開聲明有關;阿裡巴巴在調查中沒有真正的大樣本,可以看到HPE、戴爾和IBM還有一些工作要做,但在調查中開始顯示出更大的存在,但與上司者相比,支出勢頭仍然不大。Oracle是最大的驚喜——看看Oracle在2021年一月份調查中的位置,以及他們在最近的飙升。
Oracle 是關鍵任務應用程式之王
Twitter上的一個視訊引發了關注,這是一個資料庫遷移的場景。對于那些曾經經曆過關鍵任務系統的重大遷移的人來說,從Oracle遷移出去真的很痛苦。而盡管人們對Oracle有所有的仇恨和所有的缺點,但它确實是關鍵任務系統的最佳環境。客戶知道這一點。
現在的情況是,Oracle正在為Oracle資料庫和關鍵任務應用程式建構最佳雲,它有很多真正賺錢的客戶,這些客戶有着龐大的本地應用,而這些公司正在遷移到Oracle雲基礎設施(OCI)。由于可以在Oracle雲中獲得相同的內建Exadata硬體和軟體來運作資料庫,Oracle比其競争對手更有優勢。Oracle不僅投資以優化其關鍵任務應用程式的雲基礎架構,還通過懲罰在其它地方運作Oracle的客戶來提高成本效益。Oracle提高了在其它雲上運作其軟體的許可費用,并允許這些雲稱Oracle更便宜。
分析師高度評價Oracle的雲資料庫。Oracle的差異化地位有助于解釋為什麼Oracle是關鍵任務應用程式之王,例如Gartner的雲資料庫魔力象限和其它分析展示了Oracle處于如此有利的位置。
可以在上圖中看到,Oracle在象限中的位置與 AWS 和微軟一樣,并領先于Google。右側是Gartner在營運用例中對DBMS的關鍵能力評級,Oracle 在 Gartner 跟蹤的幾乎所有類别中都處于領先地位。上面的圖表顯示了傳統的交易,但是Gartner認為Oracle在流處理、操作智能和實時增強交易方面領先于所有供應商。
Wikibon認為Gartner可能會錯過一些新興的機會,例如 Snowflake 正在開創的機會。但不可否認的是,Oracle通過面向Redhat套件的優化,在雲計算方面做出了正确的舉措。在Wikibon看來,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當涉及到關鍵任務時,我們認為Gartner的分析是正确的。
展望雲計算的未來
從三大雲玩家開始。AWS 正在加速創新——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使用定制晶片如Nitro、Graviton和其它晶片,它們将幫助該公司解決與“通往零碳”相關的擔憂。Wikibon相信 AWS 将讓其開發人員專注于SaaS業務,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AWS将提供解決大型垂直市場(如呼叫中心)的解決方案。 邊緣仍然是AWS和所有雲玩家的未知數。AWS認為,到時候所有的工作負載都會在公有雲中運作。很難想象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在公共雲中運作,但也許AWS會重新定義雲的含義。
微軟無處不在,現在正在進一步擴充到遊戲和元宇宙中。當納德拉在2014年成為CEO時,很多人認為他應該放棄Xbox。當時許多Oracle員工的笑話是,Safra Catz 會在假期給她的孩子、侄女、侄子和孩子的朋友購買Xbox遊戲機,因為微軟每出貨一台Xbox都會賠錢。 但納德拉堅持了下來,并看到了通過線上遊戲社群進行擴張的機會。他作為CEO的第一筆收購交易是《我的世界》,現在收購動視暴雪将使微軟成為全球收入排名第三的遊戲公司,僅次于騰訊和索尼。所有這些都将由Azure提供支援,并推動更多的計算、存儲、人工智能和工具。
Google正努力在這場對話中保持相關性并緊緊跟随。幸運的是,由于Google的廣告業務利潤豐厚,它能夠承受在雲計算中遭受的巨大損失。不要像許多人猜測的那樣期望Google會放棄雲計算,這将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因為市場足夠容納三個玩家。
接下來是其它的雲。雲生态系統尤其是 AWS 的生态系統正在爆炸式增長,而超級雲的想法——即跨越多個雲并隐藏底層複雜性的價值層,開始浮出水面。傳統玩家與他們的客戶保持密切聯系,并努力讓他們繼續消費——而且這種做法奏效了。戴爾、HPE、思科和像 Pure Storage 這樣的小型本地廠商表現相對仍然不錯,他們隻是不像大型雲玩家那樣“性感”。
真正有趣的是行業内公司正在轉型以建立自己的數字業務,幾乎所有這些企業都在公共雲中運作一部分産品——但通常都與企業内部的工作負載和資料相連接配接。讓這項工作發揮作用并在所有環境中創造出色的體驗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我們正親眼目睹這一過程。 不要錯過!(文/雲科技時代編譯)
(以上翻譯自:https://wikibon.com/breaking-analysis-expect-cloud-2022-bey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