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來沒有人像馬斯克這樣,讓中國人這麼難受過

作者:楊軌山

編輯:黃漢城

中文網際網路上,正在掀起一股怼馬斯克的風暴。

不信你随便一搜,吃瓜看馬斯克笑話的文章占了半邊天。

從來沒有人像馬斯克這樣,讓中國人這麼難受過

還有一些文章,内文看似理中客,但是已經用标題語言表明了态度。

這位遠在大洋彼岸的世界首富到底招誰惹誰了?為何許多中國人對他如此不屑?

一切還要從馬斯克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說起。

上周,美國國家工程院公布了新一期當選名單,共計111名院士和22名外籍院士。

馬斯克,就在這批當選名單之中。

首富,院士,很多網民從中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

怎麼?資本家不但沒有被挂在路燈上吊死,還能榮獲如此殊榮?一定有黑幕!

馬斯克的這個院士頭銜,肯定是買來的吧!

網友們之是以作出這樣的揣測,與馬斯克的經曆不無關系。

第一條,馬斯克學曆就夠不上啊。

馬斯克僅為大學學曆,先就讀于加拿大的女王大學,後轉學至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拿到了經濟學和實體學雙學士學位。

雖然,馬斯克獲得了斯坦福大學材料學碩博連讀的入學資格,但入學幾天後,馬斯克便選擇退學,開始創業。

又一個比爾·蓋茨式的故事。

故事很勵志,但在很多人看來,國家工程院院士,怎麼也得是個博士生吧。

你看,連國内貧窮縣城都要對外招的可都是藤校海歸博士,馬斯克一個大學生,憑什麼當院士?就因為他是首富?

其實,關于學曆這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相關的評選規則是“規定無禁止即可評”。

别說是大學生,就算是國小生,隻要有傑出貢獻,也是不違反評選規則的。

相比其學曆本身,更多人質疑背後的邏輯是:馬斯克區區一個大學生,能在工程學上有什麼貢獻?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國家工程院把馬斯克選為院士的理由是什麼吧:

“他在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可持續運輸和能源系統的設計、工程、制造和營運方面取得了突破。”

可見至少在明面上,馬斯克被評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在Space X的成就。

問題來了,馬斯克在Space X的頭銜是CEO和首席工程師,可到底有多少航天技術是他主導或參與設計的呢?把活扔給下面人幹,榮譽都歸自己的上司,我們還見得少嗎?

其實,多年以前,這個問題就已經得到了解答。

火箭發動機專家湯姆·穆勒是Space X的創始人,在很多網友看來,他才是真正的幕後功臣。

然而,他本人在推特上回應了網友稱,猛禽引擎是馬斯克與推進團隊共同開發的。

從來沒有人像馬斯克這樣,讓中國人這麼難受過

從2016年開始,穆勒就從原先負責SpaceX的推進團隊逐漸淡出。

2016年,馬斯克在接受Y Combinator創始人薩姆·奧特曼的采訪時表示:

肖特韋爾負責SpaceX除設計和工程外的所有事務,而馬斯克大約80%時間都花在工程師團隊方面,緻力于改進獵鷹9号和龍飛船,開發能殖民火星的設施。

極客公園創始人、CEO張鵬曾經問他為什麼要做兩個公司的 CEO,馬斯克給出的回答是:

“我其實一個 CEO 都不想當。我真正向往的是一個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和實作産品的工程師。”

的确,馬斯克平常讓人根本看不出有一點學者的氣質。

他不僅喜歡到處放嘴炮,還曾經在社交平台上吹狗狗币,許多炒币虧了的人對他恨之入骨。

就拿評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這件事情來說,很多人總對他有揮之不去的疑惑。

很多人就說,你沒發過SCI論文,憑什麼證明你的科學成果,有實驗模型和資料嗎?

要知道,SCI是中國大學流行的評判标準。

當下高校普遍用SCI對學科研究水準進行評價,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用SCI評價某論文的學術價值,用SCI評價某學術期刊水準的高低,用SCI評價某學術機構乃至國家科研素質的高低。

當下的中國學界,已經不僅僅滿足于SCI那麼簡單了,影響因子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期刊的水準和價值就越高。

是以,論文能否發表在影響因子高的期刊,成了中國學界競相攀比的标準。

如果真要以中國學界目前評判标準去看馬斯克,這人遠遠夠不上很多大學教授的标準。

馬斯克這樣一個“事業發揮不穩定”的富人,一個動不動就換老婆的老公,一個遊戲币圈割韭菜的資本家,要是不為人知也就罷了,偏偏還是2021年《時代周刊》的年度封面人物。

他的事情總是在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這叫信仰“黑白二進制論”的中國人怎麼愛得起來?

從來沒有人像馬斯克這樣,讓中國人這麼難受過

其實,一個國家的院士,說到底代表了這個國家最先進的科研能力和生産能力。

在美國國内制造業空心化的當下,像馬斯克這種人的出現,正好為美國的實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在明面上,馬斯克被評為國家工程院院士是因為他在Space X作出的成就,而實際上,把馬斯克評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更是一種聚合國家最優質資源的行為。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是美國工程學界的最高學術團體,也是美國四大國家學術機構之一,與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以及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并列。

自1964年成立以來,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就成為了美國乃至全世界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

在馬斯克之前,喬布斯、比爾·蓋茨、貝索斯這些商業巨鳄都曾當選過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這對于美國的企業家來說,是一種被國家認可的榮譽,不會獲得經濟和行政級别上的額外附加值。

而作為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屬于國務院直屬事業機關,政府還會為院士發放專門的津貼。

而一些用人機關對院士開出的招聘條件,工資一般都在數百萬元,另外還會有更高額度的績效和面積不小的住房配套。

中國的兩院院士,地位比起美國的院士,那可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它不僅僅象征着榮譽,還是一種地位稀缺的資源。

那麼,中國的院士是否能夠代表中國最先進的科研能力和生産能力呢?

理論上當然是。

不過,我們兩院院士的評選難度呈現出了一種薛定谔的狀态。

一方面,對于很多中國的科學家來說,這可能是一道可望而不可及的巨型門檻。

2015年,屠呦呦因為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獎。

屠呦呦沒有博士學位,沒有SCI論文,沒有訪學經曆,但是因為她的研究成果在抗瘧過程中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她獲得了諾貝爾獎。

目前在中國所有科學家中,擁有中國國籍且拿下諾貝爾獎的,僅有屠呦呦一人。

按理說,這樣的成績,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前無古人了吧?

但是很遺憾,後來連續數年的“院士”增選中她依舊落選,至今仍未成為院士。

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是第一個在美國取得終身講席教授職位後,抛棄一切回國的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2011年,他在中科院公布院士初選名單中,就被踢出局。

随後,饒毅宣布從今以後不再候選院士。

在中國的兩院院士中,中醫學界有二十多位。

然而,不僅青蒿素治療瘧疾主要貢獻者人之一、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不是兩院院士。

砷氧化物治療白血病主要貢獻者張亭棟,也不是兩院院士。

而另一方面,一些非硬核領域的研究人員卻能被入圍院士争奪戰,令外界摸不着頭腦。

2011年12月8日,中國工程院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11年當選院士名單”,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謝劍平的當選成了最重磅的新聞。他也被民間稱為“煙草院士”。

2021年,茅台集團總工程師、首席品質官王莉,由貴州省科協推薦入圍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名單,而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玉民則成為山東省候選人拟推薦對象。

“白酒院士”“黃金院士”眼看着要登場了。

難道對人身體有害的煙草、酒精和财富的代表黃金,也屬于推動人類向前跨越的前沿陣地嗎?

實在想不明白。

身處2022,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通往未來的兩條清晰路徑:

要麼,奔向宇宙。

要麼,奔向元宇宙。

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在為元宇宙興奮!馬斯克是選擇奔向宇宙的少數瘋子,

而對于元宇宙,劉慈欣曾經如此評價過:

“元宇宙将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内卷……元宇宙最後會引導人類走向死路一條。

假設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之前就實作了逼真的虛拟世界元宇宙,那麼人類文明将形成閉環,進而止步不前,最終走向滅亡。”

其實網際網路賽道,馬斯克早就玩膩了:

24歲,馬斯克就創辦了Zip2——一個集“大衆點評”和“谷歌地圖”為一體的産品;他還是第三方支付始祖Paypal的創始人;

如今,當别網際網路企業都在想着用NFT搞錢,馬斯克卻在為了他的太空事業燒錢:

馬斯克的個人财富高達2370億美元,世界人均GDP排名第一的盧森堡,2021年的GDP也不過600多億美元,這樣一個富可敵國的人卻變賣了名下所有房産,ALL IN Space X。

為了擴大新型市場,避免重蹈“協和号”超音速客機的覆轍,馬斯克展示出了驚人的大格局:

從2019年2月開始,馬斯克就宣布将開放所有的特斯拉電動汽車專利,将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做大,拉入了新賽道。

千萬别小看專利公開,專利費用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舉個例子,高通公司擁有手機晶片的專利,專利授權費的收入就多大幾十億美元,占公司總收入的20%,利潤率更是高達60%以上……

馬斯克總是失敗,但從不畏懼失敗,他的成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積累而成的:

Space X的獵鷹9号于2010年6月4日完成首次發射,于2015年12月21日完成首次回收,而在之後2015-2016年的一年時間裡,獵鷹9号的發射回收工作一共遭遇了7次失敗。

去年馬斯克的星艦原型機SN15,成功回收着陸。但是,在此之前,它已經炸了4次。

有人統計過,馬斯克一共損失了10艘星艦原型,其中有地面點火爆炸,有艦體結構實驗事故,還有前幾次的着陸爆炸事故。

他的眼睛,始終盯着深邃遙遠的太空:

他的Space X,能夠成功回收從軌道上完整運作的火箭,除了發射火箭,還能讓火箭軟着陸。

僅這一項成就,就超越了中美俄三個大國過往的航天科技總和。

一家民營企業,做到了三個航天大國都做不到的事,堪稱史上最牛的民營企業也不為過……

其實,史上最牛民營企業的稱号,馬斯克根本不在乎。

因為,當中國人習慣用單一的标準衡量優劣的時候,馬斯克在創造标準:

馬斯克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個發射私人火箭的人,還把火箭晶片的成本足足降低了5384倍!

在馬斯克之前,美國發射一次火箭的晶片組成本,大約在1.4億人民币左右;而馬斯克Space X 火箭的晶片組,僅僅隻用了2.6萬人民币!

馬斯克還将降低進入軌道的機關成本作為Space X的目标。他提出,要将有效載荷成本的目标降為每公斤10美元。

從來沒有人像馬斯克這樣,讓中國人這麼難受過

馬斯克這個不完美的瘋子,總是心向太空,嬉皮笑臉地面對輿論的風暴:

“别人笑我太瘋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馬斯克,終将在遠方的那片星辰大海,成為新的風暴。

激情按壓,柔情掃碼

一個極有料的公号

關注我,不漏掉每一篇精華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