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性之調的歌曲

作者:易個Rocketeen

研究表明,某些音樂意義可能超越文化界限并普遍存在

詩人和哈佛大學教授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有句名言:“音樂是人類的通用語言。” 哈佛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他可能是對的。

這項研究由心理學研究助理 Samuel Mehr、人類進化生物學研究所學生 Manvir Singh、校友 Luke Glowacki 和 Hunter York 以及心理學副教授 Max Krasnow 合作完成,發現全球人們可以識别搖籃曲、舞曲和治愈歌曲——無論歌曲的文化起源如何——隻聽了 14 秒的剪輯。

這一發現表明,音樂不僅深深植根于人性,而且某些類型的歌曲超越了文化界限。這項研究在 1 月 25 日發表在 Current Biology 的論文中有所描述。

“似乎所有人都以某種方式制作音樂,”梅爾說。“但對于他們制作的不同類型的音樂是否具有跨文化的共同特征,并沒有很好的經驗證據。一種測試方法是使用這種天真的聽衆實驗……結果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答案是肯定的。”

調查結果基于一項影響廣泛的實驗,其中 60 個國家的 750 名線上參與者收聽了從全球近 90 個小社會(包括狩獵采集者、牧民和自給農民)收集的歌曲的簡短摘錄。

然後參與者回答了六個問題,根據他們是否認為這首歌被用于跳舞、安撫嬰兒、治愈疾病或表達愛意,以六分制對每個片段進行評分。兩個額外的用途——哀悼死者和講故事——被包括在内作為對照。

Mehr 是哈佛資料科學計劃的資料科學博士後研究員,他說,資料表明——盡管參與者不熟悉文化、每首歌曲的随機抽樣以及樣本持續時間短——但人們能夠可靠地推斷出歌曲' 功能,并且它們的評級在全球範圍内是一緻的。

調查結果與專家的預期背道而馳。

Mehr、Glowacki 和 Krasnow 還對包括民族音樂學家、音樂理論家、表演者、作曲家、心理學家和認知科學家在内的學者進行了調查,以了解他們是否相信人們能夠識别歌曲類型。

“我們給了他們一個理想化的實驗版本,”梅爾說。“想象一下,你擁有無限的時間和資源,并且有能力錄制來自各種文化的每一首歌曲,并可以将這些歌曲播放給世界各地的人們。

“我們問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為人們播放這些錄音,他們是否能夠分辨出……這是一首搖籃曲還是為了跳舞?” 他繼續。“主要在民族音樂學家中,答案是否定的。不僅如此,他們還預測人們的反應會彼此不一緻。這不是我們發現的。”

Singh 還想知道聽衆是否認識到歌曲的某些非音樂特征——例如,搖籃曲通常由一位女性演唱,而舞曲則更多地涉及一個群體。

“當時的問題是,如果人們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辛格說。“塔拉哈西的一個人怎麼能認出來自東南亞狩獵采集部落的一首舞曲,他對這個部落的文化一無所知?”

為了測試這一點,該團隊進行了第二項研究。這一次,他們向聽衆詢問了一些背景和音樂特征,從歌手的數量和性别到歌曲的節奏和旋律的複雜性。

“從所有這些中,我們可以對每首歌曲進行非常簡單和基本的分析,”梅爾說。“事實證明,當你問人們這些關于歌曲的非常簡單的問題時,他們之間的認同度非常高。即使在真正主觀的音樂特征上,比如旋律複雜性,他們也傾向于互相給出一緻的評分。”

當将這兩項研究的資料結合起來時,結果表明具有相同功能的歌曲具有相似的特征——例如,搖籃曲往往比舞曲更慢、旋律更簡單——這表明音樂特征的某些東西跨越了文化界限。

“似乎所有人都以某種方式創作音樂。但是,對于他們制作的不同類型的音樂是否具有跨文化的共同特征,并沒有很好的經驗證據。一種測試方法是使用這種天真的聽衆實驗……結果表明,在某些情況下,答案是肯定的。”— 塞缪爾·梅爾

Mehr 說,研究人員能夠得出影響廣泛的結論,因為研究中使用的歌曲來自《自然歌曲史》的唱片目錄,這是一個位于哈佛的項目,該項目建立了嚴格建構的有關音樂和錄音的民族志文本資料庫的音樂。

“我們以系統的方式彙集了所有音樂的例子,是以從整個唱片中得出的推論可以推廣到人類,而不僅僅是所研究的文化,”與 Singh 和 Glowacki 一起指導該項目的 Mehr 說,現在是圖盧茲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員。“這一直是音樂研究中的一個問題。被标榜為音樂普遍性研究的研究通常隻包括少數幾種文化,或者沒有以有原則的方式系統地抽樣不同類型的音樂。”

展望未來,該團隊希望對為《自然史》收集的音樂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并進行更多的研究,以提高對音樂跨越文化邊界能力的推論。

“這項研究的一個弱點是,我們抽樣的聽衆是網際網路上的人,是以他們都可以通路 YouTube 之類的東西,而且他們可能都熟悉,比如說,泰勒斯威夫特,”梅爾說。“結果是告訴我們人類思維的設計,還是告訴我們現代聽衆在世界音樂中聽到了什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團隊正在努力将這些研究翻譯成兩打以上的語言,并在更多國家進行線上實驗。Singh 和 Glowacki 還緻力于通過為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和其他地方的小規模社會成員播放歌曲片段來将這項研究帶入該領域。

“這是最令人興奮的部分,”梅爾說。“因為這些人很少接觸網際網路、廣播或西方文化。他們唯一知道的音樂就是他們自己的音樂。我們會發現他們是否與我們的說英語的網際網路使用者共享相同的音樂形式和功能概念。”

最後,梅爾說,這項研究和其他類似的研究将使科學家能夠為回答有關音樂及其演變的許多長期問題奠定基礎。

“這是我們希望為該領域做出的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他說。“這種關于人類行為的基本的、跨文化的事實調查是發展新的音樂科學的第一步。”